读书:让眼前的世界更清晰
——读余秋雨的《中国文脉》

2018-06-06 02:10
江苏教育 2018年38期
关键词:文脉世界文化

(作者系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教师,高级教师)

·名师自述·

我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于西南大学,现执教于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从教14年,逐渐形成了“成长语文”的理念。

童年的我,安静而倔强。当别的男孩耍刀弄棒时,我独爱静静地看书。一年,祖父的学校改建,无处安放的书籍被带回家。在这个小小的家庭图书馆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浩瀚斑斓的世界。高中、大学时期,脑海中各种读来的思想常常打架;工作后,读到的书又和现实世界大干了一场;近几年,思想渐渐成熟,眼前的世界也越来越清晰。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境界说。儿时饕餮的我,当是第一境;大学后的我,当是第二境;近几年,渐至第三境。

近三年,发表散文、诗歌、随笔等百篇,很多文章发表在《扬子江诗刊》《北方文学》《散文百家》《牡丹》《南风》等知名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十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等核心期刊;出版专著散文集《黄昏的意义》、教育集《书卷多情美相亲》……

我渐渐成长为市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百度优课名师、升学e网通受邀讲师;并被《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语文知识》《教师博览》等8家名刊推荐为封面人物或专题报道人物。是阅读,让我清晰地看见了世界,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关于“视野”的书。当你站在22楼的阳台上向下鸟瞰时,你可以把城市的风光尽收眼底,而当你站在2楼时,看到的可能只是目力所及的停车场。不管是文学还是人生,都需要一种宏大的视野去参照。

《中国文脉》是一本关于文学、生命、审美的好书。中国文学三千年发展史,没有非凡的目力和宏大的视野,极可能在文学的密林中迷失了道路和方向感。作者余秋雨先生站到历史的高度,以独特的视角、深沉的思考,为我们提纲挈领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主脉。

全书分为三部分:一是中国文脉。余先生追溯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谈到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又从体裁方面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宋代词风;论及元杂剧、明清小说,最后涉足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等学者。一路写来,如同一把巨大的梳子把杂乱的文学史按年代、体裁以及历史作用梳理出来。二是笔墨历史。作者纵览历史,从甲骨金文,写到清代、近代。比较了汉字与其他语言的不同,揭示出汉字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的体现,并突出介绍了其对文化美学的推进作用。三是微观个例。在前两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书法艺术史的宏观梳理后,接着以历史朝代为轴,从黄帝和神话讲起,伴随着先秦百家争鸣、魏晋乱世硝烟、唐代审美大爆发、宋代高雅文明生态和明清文脉衰落一路走来,以独特的眼光讲述了一些与文脉相关的人和事。最后以《十万进士》《大地小人》作结,从中国文化的负面入手,反观文化的障碍、文脉的天敌。

本书装帧为“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红色零星碎片”,似乎象征着先生从残断模糊的历史碎片中擎起中国文化的精神主脉。“这是除《文化苦旅》外,我最重要的作品”,余先生如是说。

·阅读体验·

我读书很杂,读的遍数较多的是《中国文脉》。

每打开此书,总能把我从喧嚣繁杂的俗事中剥离出来,让我静静地沉浸在历史文化的江河中。余先生的文字,始终散发着一种温情和正气,《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君子之道》……直至这本《中国文脉》,无不体现出他对文明的热爱、对美的审视和对生命格调的弘扬。

用减法得出的中国文脉

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荒芜的时代。一边是自媒体数量的与日俱增,一边是纸媒的冷落式微;一边是“老司机”的流行,一边是古诗文的疏离。图书出版空前繁荣的背后,是俗与雅、美与丑、黑与白的“龙蛇混杂”。先生长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

对文脉的梳理,就是对低俗文化的大胆舍弃,对历史美丑的真实品鉴,对文学做减法。文脉如同人的筋脉一般,常常是隐藏在丰富文学作品及样式的体表之下的,需要独具慧眼的人去发掘。发掘文脉的过程,就是对文脉进行甄别、取舍的减法过程。

识别文脉的第一个关键词:等级。只有那些在文学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属性与最高价值的作品和人物,才有资格汇聚成文学的主脉。识别文脉的第二个关键词:崇高。只有那些对自然、生活、生命有真善美的表达,那些具有高尚品格和高雅情趣的作品和人物,才有资格汇聚成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反之,缺乏思想、缺少个性与创造、和真善美背离的,实难在中国文脉中占据太多正面地位。识别文脉的第三个关键词:传承。文脉的延伸,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时起时伏、时断时续,需要有人承继,有人延续,有人创新。

余先生在文中大赞秦始皇,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川流于九州大地。先生思索着,在兵荒马乱的三国,真正在危局中把中国文脉强悍地接续下去的究竟是谁?曹操还是孔明?曹植还是曹丕?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盛赞鲁迅,因为鲁迅是极少数把文脉对接的近代文人。

在先生看来,只有在文学发展中将不同时代的文学家、文学作品拉成一条天际线的,才能体现出中国的文脉,这些作家的作品才能体现出文脉意识。

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本书中,余先生一方面讲述了中国文脉中的一座座高峰,另一方面则探讨了文化对中国人集体人格的影响。

一是作品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人格。先生认为墨家有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渗透到民间形成了中国人“任侠”的精神,展现的精神高度是值得后世瞻仰和学习的。故而,在谈及被历史文化排挤的墨子时,竟用了与谈论老子、孔子相近的篇幅。

讲到元代,先生不讲元好问,不多谈元杂剧,而用极长篇幅写了耶律楚材。因为,从文化选择看,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的时代呼吁护生爱民,在窝阔台时代实施理性管理,在变幻的历史背景中用自己的文化良知扭转了历史野蛮的进程。

二是生命可以被文学塑造。千百年来,无数的生命被文学塑造着。选择曹植,李白多了份游侠的剑气;钦佩阮籍,李白活出了洒脱真实;欣赏张旭和怀素,他醉中捞月、纸上龙蛇。本书告诉我们,我们不能选择出身,但可选择和传承优秀的精神文化。

三是文脉是一种汇成国民人格的集体基因。在追忆黄帝和炎帝的同时,我们的民族身份获得了认同;在感受补天、奔月的神话里,我们的民族气质得到了奠定。殷商用刀笔刻画出书写与文明,还有孔子端庄朴实的君子之风、老子铿锵有力的微言大义、孟子浩然正气的大丈夫格调、庄子周游无碍的自由精神、屈原的爱国、司马迁的人本主义历史、曹操的豪情、苏轼快乐而可爱的人格形象、李清照坚韧如金的贵族气质、曹雪芹具有哲学高度的红楼一梦……

中国文脉,一脉相承,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血液和文化基因,正是这些不可磨灭的东西汇聚成了民族精神,决定了我们是中国人以及之所以是中国人。

《中国文脉》这类书对于我的意义

我的阅读史,大致走过了四个阶段。

少年时,尤爱阅读情节有趣的书籍,稂莠不分,以娱乐为主。漫画如鸟山明的《七龙珠》、北条司的《侠探寒羽良》,武侠如金庸、梁羽生、古龙,还有琼瑶的小说、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希区柯克的悬念故事、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等,偶涉一些《红与黑》《水浒》这样的名著。这时期,我的阅读还停留在原始生长状态,基本没有思考,即便是有些思考也是缺少深度的、幼稚的,对于作品的好坏完全凭着感觉走,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但因大量的阅读,形成了流畅的阅读能力和对文字美感的初步感受力。

高中至大学时期,我开始广涉经典小说,偶涉历史。《红楼梦》《基度山伯爵》《飘》等书,常成为座上客。这时,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故事情节和线性人物,而是关注书中世界,体验书中人物的人生,偶会将之与周边现实世界对照起来。这些小说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远非娱乐读物可比,书中人物性格的复杂、世界的深广、对人性的探讨都深深影响着我。此时,我的人格初步形成,但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尚且模糊,大脑还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大学后期至工作前五年,除了专业书籍外,开始更多地阅读历史、哲学、美学类书籍。由启蒙书开始如《万历十五年》《苏菲的世界》,渐至《资治通鉴》《理想国》《美学三书》等。这时,阅读所得和现实世界不断碰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渐渐成形。我的眼光开始长远起来,思维不再仅局限于周边,而是放之古今中外去考量。然而,此时的思考还常有漏洞,且看问题带有不确定性。

近五年来,在之前的基础上,我更注重了具有宏观视野书籍的阅读。如《世界秩序》《人工智能》《天下之财》《历史大脉络》《美的历程》《时间简史》等。2013年,我有幸遇到了余先生的《中国文脉》。《中国文脉》这类具有宏大视角、宏观视野的书,为我建立了外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坐标体系,让我在不断思考和总结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少年时,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的就是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一成不变地运转的,并对这些规则如信徒般虔诚,最终在现实中四处碰壁。渐长后,发现红尘中太多诱惑,面具背后有许多虚伪,规则后时有潜规则,一切如雾里看花,年少时的信仰开始动摇,坚守的不再坚守,一时间迷惑、彷徨、痛苦、挣扎。如今,对于世界有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知道理想主义的崇高,也知道现实主义未必不崇高;知道世界除了黑与白之外很多时候是灰色的,更知道知黑守白的不易和高尚;看问题不再是零零碎碎的,而是成体系的;看事物不再只是思考是否公正、合理,而是更多思考产生的原因、是否有可持续性、是否符合人性。

知道真实世界的样子和理想世界的美好,知道并遵从内心的召唤,也明白前路的未知与挑战;《中国文脉》这类书,让我走近了“不惑之年”。

成长语文与《中国文脉》

有记者问:“余先生,你在《中国文脉》一书中认为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最高的美学曲线,但现在年轻人对书法艺术了解不多,对此你是否感到沮丧?”先生说:“不沮丧。我在书上写到过,北魏时期留下的山间断碑,在夕阳和荒草间展示着独孤的骄傲,这就特别让人神往。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对文化艺术的态度,民粹主义在文化上的一大弊端,就是所谓‘人人皆能共享’。《中国文脉》要坚持一个事实:对于中国文化史中最高等级的稀有财宝,我们应该教育更多的年轻人学会瞻仰、学会珍惜、学会保护,这就可以了。不可能‘人人共享’,更不要人人都会模仿和‘克隆’。”

细细思考,我悟出了三重道理:人人可以向往崇高,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崇高;人可以崇高,也可以平凡;人可以平凡,但必须守住不作恶的底线。

成长语文,就是为学生打下美好的精神底色,让人向往崇高,坚守底线。崇高是一个道德和审美的高标;而不作恶是一个道德和审美的底线。成长语文,就是要给学生一个足够宏大的视野,为学生绘制一幅真实世界的地图,建立自我与世界的坐标系。空洞的说教、不切实际的道德高标,往往教育不出真正有担当的公民,反而会滋生出许多伪崇高的真小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幼稚天真的理想主义巨婴。教育必须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出童话城堡,走进并认识真实的世界。让学生认清世界的真相后,依然热爱这个世界;经历过最深的黑暗后,依然向往光明。

关于爱情,我会告诉孩子:面对爱情不必谈虎色变,爱情是美好的;但异性交往的界限感和原则,会给你带来足够的尊严,有了尊严你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永远是相互对等,相互吸引,相互成全。

关于社交,我会告诉孩子:职场也好,生活也好,情感也好,都是处于一种无形的力量博弈出来的结果,这组成了这个世界的秩序和平衡。社交的本质,就是彼此资源的互相匹配。你只有让自己强大到和对方有相互匹配的价值,才会有坐在一张台上的筹码。

关于生命,我会告诉孩子:舍生取义常常是非常时期的行为,正常的世界中只有好好活着,才有希望。即使不能实现理想,为理想奋斗拼搏的岁月,也是人生中绝美的时光。命运带给我们的或许无法改变,但如同西西弗斯一样抗争的过程,使得人生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关于自由,我会告诉孩子:自由是以能力为基础的,你看到了这世界的功利,其实这才是世界真实的样子。而我们终其一生奋斗的意义,也许就是有能力在这功利的世界里做出不那么功利的选择,去追求真实、善良和美好,这种美妙的感觉就叫自由。

关于自我,我会告诉孩子:做自己,不一定会带来成功,但可能会很幸福;做自己,不是简单地回归初心,因为初心有可能不善良;做自己,不是标榜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是最廉价和懒惰的做自己;做自己,就是终其一生与更强大的人或物碰撞,明确自己能力和认知的边界,学会自己决断、自我负责,并懂得接纳那个不断升级后依然不够完美的自己。

…………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迎合作者的观点;更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为了学会用自己的眼去看清这个世界,用自己的脑去想明白生而为人的道理。

最有价值的作品,或许永远面对着“高贵的寂寞”,然而虽然寂寞,却构成了夜醒之人的精神向往。如同在这深夜里,我打开这本轻简而厚重的书,告诉你的许多。

猜你喜欢
文脉世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谁远谁近?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