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意图、有效链接、落实目标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至六年级“阅读链接”版块为例

2018-06-06 03:30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
小学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鲁迅课文语文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 金 妍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学习材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课内阅读联系课外阅读的平台。但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学习材料常常被忽视,许多教师只是将它进行了简单的阅读教学,甚至出现忽略不用现象。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原有编排结构、意图而言,其“阅读链接”的编排恰恰是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教学理念而安排;因此,教师应从更高的层去进行解读,同时,“阅读链接”还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收益”。

从四年级至六年级该教材共编排了20个“阅读链接”,其中四上安排了4篇,四下安排了4篇,五上安排了3篇,五下安排了2篇,六上安排了2篇,六下安排了5篇。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补充性链接,有的链接旨在与课文中的内容互为补充,让学生更为充分地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事等。

延伸性链接,有的链接旨在与课文内容或与情感相关的作品来安排、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之与课文特定情境形成一致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感情,这类链接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比较性链接,有的链接旨通过同一题材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同样的题材,不同的作家虽然创作视角、写作手法均有不同,但其在表达对某一事物的喜爱之情对存在一致性,以此让学生得到一些启示。

诠释性链接,教材中一些阅读链接具有一定的资料性质,进而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背景,以解释课文中的内容。

思考性链接,有的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思考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把链接内容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又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根据以上的分类,笔者将每一篇课文对号入座,以此在教学时可以做到准确把握,见下表:

类型 课文及链接内容 所在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链接周恩来的故事 四上《慈母情深》链接《纸船—寄母亲》 五上《威尼斯的小艇》链接《威尼斯之夜》 五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链接《回忆鲁迅先生》《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1.补充性链接六上六上

《爬山虎的脚》链接托尔斯泰的一则小故事《随身带着笔记本》 四上《给予是快乐的》链接《给,永远比拿愉快》 四上《触摸春天》链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片段 四下《乡下人家》链接《在天晴了的时候》 四下《梅花魂》链接《故乡》 五上2.延伸性链接《走遍天下书为侣》链接《神奇的书》 五上《白杨》链接《帐篷》 五下《怀念母亲》链接《我的中国心》 六上《千年梦圆在今朝》链接《炎黄飞天梦》 六下《手指》链接《手》 六下《匆匆》链接《明月歌》 六下《猫》链接周而复和夏丏尊描写猫的片段 四上3.比较性链接《桂林山水》链接《浓碧》 四下《北京的春节》链接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片段 六下4.诠释性链接《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链接《儿童和平条约》 四下5.思考性链接 《跨越百年的美丽》链接《悼念玛丽.居里》 六下

笔者在揣摩、分析每个“阅读链接”编排意图之后,针对不同类型“阅读链接”的特点,探索出几条教学策略:

一、适时,“阅读链接”的基础

所谓适时,就是在教学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出示课后的阅读链接,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1.激趣导入——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课导入时恰当链接资料性课程资源,以此来唤起小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期待,激发其对文本进行自主探究的兴趣与欲望,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实现课堂的高质高效。

案例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上)。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安排有两个“阅读链接”的片段,第一个片段《回忆鲁迅先生》抓住鲁迅先生的特点,进行了精炼、传神的描写。导入时便出示了这个片段,让学生进行品读,读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先生。 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看到一位性格开朗的鲁迅先生,有的说看到一位行动敏捷的鲁迅先生。上课伊始,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起来,鲁迅先生的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鲜活。

2.顺学而导——心随湖水共悠悠

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面对一些文字优美的文章,学生能声情并茂地读,但让他们说说感想时,举手之人是寥寥无几,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之境。这时,有效地链接阅读材料,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同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已经走入文本,这时链接阅读材料,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

案例2:《桂林山水》(四下)。

《桂林山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孩子不知不觉沉醉其中,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学生说说,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么美的。孩子们结合课文中的词句提到了比喻、排比,再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之后补充《浓碧》对照着学习,“这么独特的漓江水,谁能不爱呢?请阅读袁鹰的《浓碧》,找找诗中哪些词句也能体现漓江水的静、清、绿?”学生从“浓碧、晶莹、绿玻璃、连水底的绿草也探出头来”等词句体会水的清、静、绿。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穿插着读《浓碧》中的句子和课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句子。在这补充中,深化了学生的感知,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这才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吧!

案例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上)。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开篇以周晔的视角描写鲁迅先生逝世时人们前来吊唁的一幕。在教学这一段时,引导学生抓住“许多人都来吊唁他”“各种各样的人都有”等词来体会吊唁的人很多。此时,链接《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情朗读,读中想象。第一自然段提到了“有工人”“有学生”等语句,但未作具体的描写,《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的描写刚好补充了这部分内容的空白,引导学生尝试用联系着学习的方法去阅读。在这互读中,学生们也被这份浓浓的情感动着,追问学生:“读到这,你有什么疑惑吗?”学生纷纷回答,有的问:“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赢得这么多人的爱戴呢?”有的问:“为什么这些普通的平民百姓,甚至小学生也来吊唁他呢?”……这些问题与周晔的疑问“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不正是一样的吗?这些问题其实也直指课文的主旨,正是鲁迅先生的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让无数人敬仰。

二、得法,“阅读链接”的关键

1.对比着阅读,表达方法的认识

同样的事物,不同作者会有不同的表述,教学中让学生对比着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归纳,更多的是渗透,让学生认识不同的表达方法,并用来帮助自己写好作文。

案例4:《猫》(四上)。

师:我们在《猫》中可以感受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同学们,你们在其他三位作家的作品中能不能找到、发现他们是怎样写猫、喜欢猫的呢?请大家对链接阅读进行自主阅读,然后比较三位作家笔下的猫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再填写表格。(学生自由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

师:谁来说说相同之处?

生:我觉得他们都写出了自己对猫的喜爱。

师:那不同呢?

生:老舍先生是用反话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周而复是描写了猫的外貌。

生:夏丏尊写了猫对人的态度。

师:与两位作家相比老舍先生主要通过什么来写猫的?

生:性格。

师:他们真会读书。哎,同学们,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吗,你们刚刚在阅读中就不知不觉地使用了“比较阅读法”,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知道老舍先生在写猫的过程中是借助性格表达对猫的……

生:喜爱之情。

师:周而复则是借助猫可爱样子来表达对猫的……

生:喜爱之情。

师:我们发现,不同的作家往往会从不同的内心情感、不同的写作角度来写猫,他们均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但是,同学们,你们在阅读中发现他们写猫的不同之处没有?我相信大家回家后再进行详细阅读,一定会在比较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2.读与写结合,习得写作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为经专家精心选编的经典教材,尤其是课后链接中的作品,也是潜在的、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上述资源,进行读写结合,习得写作方法。

《威尼斯的小艇》后面链接了散文《威尼斯之夜》,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同一个城市的面貌,不过两篇文章的写法上各有特点。阅读这两篇文章之后会发现:无论是写某一个地方,抑或是写某个人、某件事,均要抓住其最具特点、最能引人深思的地方去写,抓住重点即可,不用面面俱到。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心得进行随笔练习。如在《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将课文与阅读链接进行结合阅读,并写出自己的真实的体会。此教学设计,既可以将课文与链接的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还可以在读、写结合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潜心精读,深入思考,并在培养学生个性化思考与写作练习均具积极作用。

3.由文生发,养成良好习惯

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发现:一些链接内容看似与课文内容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但实际上链接则会对课文内容形成一种故事性诠释。如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详细描写了作者观察爬山虎“爬”的过程与细节。但在阅读链接则编排了一则托尔斯泰的小故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到要想写出好文章、好作品,必须要建立在平时多观察、勤积累的基础之上,并暗示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察、思考习惯。可见这里的拓展绝非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熏陶。

三、多角度,“阅读链接”的演绎

阅读链接最基本的功用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与课文进行链接,与课堂进行链接,但笔者认为,还应当与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实际生活相链接。

1.链接语文实践活动

有的阅读链接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平台,如《慈母情深》链接《纸船—寄母亲》,那么还有哪些文章、哪些诗句、哪些名言是用来赞美母亲的呢?课后开展让孩子搜集一些资料,编编小报之类的活动。

2.链接学生实际生活

有的阅读链接把文本和生活紧密相连,如《北京的春节》链接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片段。可以引导孩子从语文走向生活让孩子了解家乡的有关春节习俗等。让孩子走进生活,并不是语文学习的结束,还可以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反馈,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延伸,“阅读链接”的活力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叶圣陶)教材中的“阅读链接”并不是阅读的终止,它更像是一个窗口,可以让学生能够从这扇窗口看到更宽广、更精彩的世界,因此,课文是一个引子,以此来激发学生通过课文来产生更为广泛的兴趣与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形成再链接。如在《乡下人家》一课中,其阅读链接内容是《天晴了的时候》,意境优美,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在引导学生读读,体会作者的拟人化手法。课外,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搜集诗歌,并利用班队课进行交流。平时孩子们很少阅读诗歌,通过这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时间读诗歌的孩子多了,连周记也不乏原创诗歌的影子。

案例5:《触摸春天》(四下)。

《触摸春天》一课即将结束时,出示海伦·凯勒的简介,带领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引导孩子讨论:“学了这篇课文,读了海伦·凯勒的作品,说一说自己内心的想法?”由于课后链接的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片段,课后让学生找到原文读一读。经过阅读,孩子们了解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变成盲聋哑人后对生活态度的变化。在周记中,许多孩子提到了《触摸春天》,提到了海伦,孩子写下了这样的话:“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感觉就像和一位高尚的智者进行了一次长话,我的心也被海伦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在那个早晨,作者感受到了这强烈的生命力,在读了《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我感受了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要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生活就会对你微笑。”看到学生的周记,足见链接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宽度和广度。

以上对阅读链接的阐述,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还要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使之能够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中进行个性化的感受、思考与交流,从中学习到更多的阅读方法、获得更多的启示,让阅读链接真正发挥其作用。

【参考资料】

[1]熊宁宁.“链接”的不仅仅是语料——谈“阅读链接”的基本类型及功用[J].黑龙江教育(小学语文),2008(Z2).

猜你喜欢
鲁迅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背课文的小偷
鲁迅,好可爱一爹
孔乙己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阿迅一族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