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 郭万山
【摘 要】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实体产业经济和真实金融交易而产生的新型金融业务活动,凭借独特的运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战略,不仅突破了传统金融借贷模式的弊端,解决了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且有利于合理分配盘活金融参与主体的流动资产,提升产业链内参与主体的运作效率。但是在我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运营模式弊端逐渐显现,供应链金融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深入探究不同主体行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将有助于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转型,促进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10-0100-05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在真实金融交易基础上所展开的新型金融业务活动,是立足于实体经济中的产业而诞生的金融活动,其实质是帮助供应链金融内的参与主体盘活流动资产,提升产业链内参与主体的运作效率。供应链金融发展理论基础与依据是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衍生分支。因此,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与组成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供应链管理,第二部分为供应链金融。根据美国供应链专业协会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协调供应链内部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包括设计、生产、销售、物流等方面。在经济贸易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信息技术的运用,供应链管理呈现出智慧化发展特征。
中国“互联网+”战略提出以来,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断加深,新型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传统金融行业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企业转型开展金融业务服务。早在2010年以四大行为代表的银行业已经陆续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逐渐成为银行借贷领域增长最为迅速的业务,如表1所示。北京大学研究数据显示,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在2020年可达15万亿元人民币,当前市场规模仅有8万亿元人民币,供应链金融发展空间极大。因此,在供应链金融发展受阻与供应链金融发展潜力巨大的双重刺激下,探究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窄等融资难题一直是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融资模式,通过在借贷双方内部引入供应链控制金融风险的方式,可以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随着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不断加深,传统商业银行已经不再是提供金融服务的唯一主体,诸如物流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拥有客户信息优势、交易资源优势的一批企业也成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
国外学者在对供应链的研究中发现,供应链的主要价值及作用是产权合理化、降低运作成本以及对供应链内企业的运营进行优化[ 1 ]。具体表现为:第一,产权不合理将消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或者因产权不明确导致企业的成果容易被模仿[ 2 ]。而供应链管理可以协同内部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根据供应链内部企业的重要程度,合理分配有限资源,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创造价值。第二,传统企业的运作成本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交易前成本,如谈判成本、寻找合作伙伴成本等;另一方面为交易后成本,如合约履行状况[ 3 ]。供应链管理中的共享机制,可以保证所有供应链内企业享受到相同的信息而避免传统企业所存在的不必要的运作成本,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作用。第三,供应链管理可以对内部所有资金、信息、物流、商流等进行整合与协同[ 4 ]。当供应链内部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之后,可以促进整个产业链内部上下游企业的决策最优化,进而达到优化运营的目的。
国内学者将供应链金融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互联网技术、经济全球化、产业融合等因素,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供应链组成要素,如商流要素、物流要素的研究上[ 5 ]。谢世清和何斌[ 6 ]对国内UPS物流企业与金融行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发现,金融行业对物流行业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可以为物流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利润,同时也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对其风险研究也逐渐增多。胡跃飞和黄少卿[ 7 ]认为供应链金融存在七种风险,分别为市场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文化差异风险、信息传输风险、环境风险、政策风险。陈娟[ 8 ]在此基础之上又添加了四种供应链金融风险,分别为供应链自身风险、供應链内部信用风险、企业运作风险以及跨境业务汇率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2015年政府提出“互联网+”战略后,供应链金融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并呈现出多种发展态势,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阶段划分如表2所示。
供应链金融1.0阶段,为线下“1+N”发展模式,仍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中心,但传统商业银行已经不再是提供金融服务的唯一主体。“1+N”中的“1”代表具有信用支持的核心企业,“N”代表供应链中上下游所有企业,商业银行以融资企业信用为支撑对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融资服务[ 9 ]。供应链1.0阶段需要核心企业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具有长期合作的经历,深知上下游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信用信息。其发展限制在于,整个供应链运营流程只能在线下进行,效率较低。传统商业银行通过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用把控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由于对金融风险的把控主导权不在商业银行手中,因此其发展规模也受到限制。
供应链金融2.0阶段,“四流”合一发展模式,也是“1+N”发展模式的升级形式。供应链金融2.0首次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供应链金融当中,不再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中心,而是通过虚拟的互联网将具有众多重要信息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实现“四流合一”,进而实现金融信息的归纳、整理、传递,使供应链各参与主体运行效率显著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10 ]。但是供应链金融2.0模式无法完全实现金融信息共享,重要的金融信息与数据仍被企业所掌握。信息的缺乏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无法完全预测潜在金融风险,因而资金供给者难以对融资企业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
供应链金融3.0阶段,“N+1+N”平台发展模式,其中,两个“N”代表上下游企业,“1”代表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3.0阶段是互联网技术与供应链金融高度融合的阶段,各产业链的参与主体通过依托互联网技术组建成平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可以让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搜集到更多的底层数据,再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其融合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多的应用场景。其核心是将各产业链的参与主体组建成平台,使不同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与不同的资金偏好进行无缝对接,最大限度提升供应链金融运作效率,进而实现金融借贷的“去中心化”特征[ 11 ]。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应收账款、商业票据、融资租赁等业务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据显示,国内工业产业的应收账款净额由2005年的3.0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0.52万亿元,增长速率达到75.2%;企业之间的商业汇票与融资租赁业务稳步增长,并在2014年分别首次达到20万亿元与3万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前瞻研究院所发布的《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表明,在世界经济发展速率放缓以及国内供给侧改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国内企业应收账款的规模将进一步上升,初步估计可达20万亿元。如果银行可以将这些应收账款的抵押品充分利用,将十分有利于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分析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及产生原因
在供应链金融运作的背景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风险不断增加,不仅有企业自身的风险,而且存在供应链内部与外部系统风险。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行业与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由于各供应链服务提供主体的运营实力、信息数据以及抗风险能力的不同,导致我国供应链金融服务信贷规模差异明显,不同行业的供应链金融提供企业的信贷规模从千万级别到百亿级别不等。有学者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有供应链内部风险、供应链外部风险、供应链组织系统稳定性风险,三种风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12 ]。比如国家政策或者经济发展状况将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整体运营策略,有可能引起供应链外部风险,而外部风险的产生将影响供应链内各企业的经营策略,有可能引起供应链内部风险,供应链内部风险一旦产生将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的体系与稳定性产生影响,进而引发供应链组织系统稳定性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风险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具体细分包括信用体系风险、制度风险、业务操作风险、信息非对称风险等。
此外,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由于是传统供应链金融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产物,因此它不仅具有传统金融存在的一切风险,还要受到互联网技术风险的影响。第一,在供应链金融运作的背景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风险不断增加,不仅有企业自身的风险,而且存在供应链内部与外部系统风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供应链金融风险都具有传导性与动态性。传导性体现在如果供应链内参与主体发生风险,由于企业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作用,势必导致上下游企业风险的产生。动态性体现供应链金融产生风险的原因不是一定的,将随外界政策、经济发展状况、运营状况、融资创新模式等外在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13 ]。第二,信用体系风险。在供应链系统中,主导企业决定了供应链系统核心价值,对系统内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有着决定性影响作用,主导企业的运作状况与信用状况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如果主导企业产生信用问题,势必影响上下游企业信用。此外,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由于是傳统供应链金融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产物,因此它不仅具有传统金融存在的一切风险,还受到互联网技术风险的影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供应链金融部分风险对比如表3所示。
(二)控制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策略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作为互联网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不仅需要传统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加强事前风险控制,重点对融资企业、上下游企业、主导企业进行信用控制;加强事中风险控制,防范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加强事后风险控制,做好融资企业经营监控等),还需要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前端与后端的融合,建立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信息平台。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将金融业务操作流程与金融场景应用相结合,进而建立一个完善且高效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如图1所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对接供应链后端管理与前端业务之间的信息,使后端随时掌握前端业务经营状况,在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发觉并解决。而区块链技术作为新型互联网技术凭借其信息不可篡改性、信息可追溯性等特性可以保证供应链内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可造假、真实可靠。同时,在查询供应链数据时,区块链技术的点对点密钥管理方式要求只有知道数据存在点的密钥才可以进行查询,保证数据安全,极大地利于后端风险管理。
五、促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制定供应链金融行业标准,防范信用违约风险
由于我国供应链金融正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供应链金融管理整体水平不高,需要一定的行业入门标准以保证供应链金融行业稳定发展,最大限度降低金融风险。加快建立供应链金融的行业标准,不仅有利于健全风控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为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督提供相应的标准和依据。首先,政府或行业部门要根据不同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制定差异化标准,提升供应链金融运营主体的质量。比如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政府或者行业部门需要注重该行业的规模,重点考察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状况[ 14 ]。对于电商供应链金融而言,政府或者行业部门要注重该行业的销售情况,重点考察电商平台的现金流量是否具备从事金融服务的能力。其次,建立客户信用评价标准体系,为不同类型的供应链金融提供不同的客户群体。要对融资企业的各方面能力进行考察以获得准确的信用评价,具体包括融资企业的资质、市场经营能力以及所处供应链的稳定性等。同时,需要第三方征信企业或者中介机构与供应链金融企业进行协作,以便加强对融资企业评估、监管的考察;最后,将智能化管理、互联网技术、智能设备等现代化技术融入到供应链金融日常生产经营,从而建立具有智能化监控、实时化监管的风控管理系统。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需要更新内部系统与设备,实现监管和监控智能化、自动化。
(二)促进供应链金融模式多元化发展,实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全覆盖监管
首先,建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准入机制,对从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批。重点检查与审核互联网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金融市场生存能力。对于互联网企业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条件标准要大于等于金融机构的标准。同时要加强对互联网企业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监管,从源头上避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产生。其次,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制定金融产品标准化组合。随着“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企业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潜在客户。不同的行业或者不同规模的企业对金融产品需求不同,因此急需供应链金融企业创新金融产品。供应链金融企业需通过互联网技术,深挖潜在客户需求,针对不同信用等级创造不同金融产品,支持金融产品的任意组合。最后,鼓励不同类型的供应链金融企业相互合作,建立完善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退出机制,保障供应链内部企业基本权益。对于供应链内有违规行为的企业,可以让该企业主动退出供应链系统,以保证整个供应链的信用评级不变,最大程度维护企业的利益。
(三)加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法律体系建设,制定行业标准
虽然我国自“互联网+”发展战略提出以后,政府出台了若干有助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法规(如表4所示),但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力量,不断有新的金融产品以及运作模式产生,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已经难以适应其发展速度,许多新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仍处于法律监管空白区域,需要完善金融法律以保证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首先,加强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建设,针对“互联网+金融”新型业态模式行业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资格、业务要求、组织形式、运作流程加以明确规定,填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法律空白,完善我国金融法律体系。其次,加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为行业发展打好基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相比传统金融行业更加复杂与多变,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多,因此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与推广的过程中,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与营销的人才要求更高。尤其是在运营阶段,如何识别融资企业信用能力、产品需求更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此外,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需要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考虑到双边风险,对人才的要求极高。
【参考文献】
[1] MORE D, BASU P. Challenge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a detailed study and a hierarchical model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an india firm[J].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2013,19(4):624-647.
[2] MEIKLEJOHN S,POMAROLE M,JORDAN G,et al.A fistful of bitcoins: characterizing payments among men with no names[J].Internet Measurement Conference,2013,59(4):127-140.
[3] MONTEDURO F. Public private versus public ownership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italian local utiliti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 Governance,2014,18(1):29-49.
[4] GOMM M L. Supply chain finance: applying finance theory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o enhance finance in supply chai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0,13(2):133-142.
[5] 李继尊.关于互聯网金融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5(7):1-7,16.
[6] 谢世清,何斌.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80-86.
[7] 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76-82.
[8] 陈娟.供应链金融管理模式与发展建议[J].新金融,2011(7):17-20.
[9] 杨芳,汪洋.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转型架构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17(8):74-78.
[10] 伊志宏,宋华,于亢亢.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与风险控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3-10.
[11] 范黎波,贾军,贾立.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模型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4(1):90-94.
[12] 张敬峰,周守华.产业共生、金融生态与供应链金融[J].金融论坛,2013(8):69-74.
[13] 胡慧慧,傅为忠.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度方法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J].武汉金融,2016(3):51-55.
[14] 王林雁.供应链金融管理模式与发展建议[J].新金融,2011(7):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