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别丢了乡土味

2018-06-05 16:55郁静娴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乡贤乡土旅游

郁静娴

一到小长假,乡村旅游就火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村,放松身心,体验田园生活,去年全国乡村旅游吸引了25亿人次。红火背后,也听到一些人抱怨:乡村游过度城市化,失去乡村本色;同质化普遍,缺少精品,景区“诗意栖居”噱头大于实际,乡村游反倒最缺乡土味。

乡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具有不同于城市的气质。各地农村风格各异——江南可采莲,西北有孤烟,不同的地貌特征、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和民俗活动,构成了华夏大地浓墨重彩的底色。但眼下,一些乡村旅游出现人造景观、圈地收费、生态破坏等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使泥土露珠的清香变得稀薄,乡村特色渐渐被丢弃,变得千村一面,魅力大减。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置身于这一生命共同体中的乡村,其包含的各类元素也理应被视为一个整体,不能把乡村建成人满为患的大公园、游乐场。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农业,绝不是凑趣、堆砌,沿途搭几个采摘棚,河里漂几只木船,村镇上布置几条土特产大街……套路化、格式化的规划设计,只能让乡土味越来越远。

乡土味的淡化,暴露出一些乡村发展的短视思维。为了让游客多掏钱,农业体验项目粗制滥造,村镇街道设卡收费,古文化街则被店铺和吆喝声占满,过度消费乡村资源,把乡村旅游弄成了“一锤子买卖”。这种商业化的趋势,一定程度上也是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各路資本蜂拥而至,有的资质不齐;另一方面,一村一镇本身承载能力有限,游客的聚集也在透支乡村活力。

乡村旅游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生命力就在于乡土味,如何留住乡土味,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乡村规划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防止被资本牵着鼻子走。根据不同地方的资源条件,因势利导,可以适度开发森林康养、温泉小镇、红色旅游等特色项目。有的地方资源优势不突出,可以把眼光更多放在生态治理、乡风建设上,而不是紧盯村里几块地大兴土木。在引资过程中,要严格对下乡资本把关,对于套取用地指标、损害农民利益的企业,要坚决拒之门外。

善用乡贤,发挥乡土人才的智慧。归根结底,乡土味要靠乡土人才来维护。乡贤熟络乡风民情,对乡村有感情、有见解,能提出符合实际、紧接地气的好点子。与外来老板比,他们更能有效挖掘乡村价值,弘扬乡土文化。有关部门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也要深入调研,充分聆听村民的意见,鼓励乡贤为家乡旅游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要以乡村振兴为着眼点,以全域旅游为方向,打好乡土牌,下好一盘棋,为乡村留住乡土味,让乡村处处有看头,年年好风景。

猜你喜欢
乡贤乡土旅游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芬芳乡土行
南安乡贤再发力
读《乡土中国》后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