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史话之十九
导读:汉代服饰的等级差别主要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后汉书·舆服志》中记录汉代冠帽有16种之多,如进贤冠、委貌冠、长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法冠、樊哙冠等。这里仅简单阐述进贤冠与武冠。
汉代人对戴冠极为讲究。凡官僚入朝、祭祀天地与五帝、参加婚礼、朝贺以及有教养的士人会见长者,必须戴冠,以表示敬重对方。当时帝王、诸侯、朝官的礼冠称冕旒。职务、级别不同的人处理公务时所戴之冠也不尽相同。皇帝上朝往往戴朝天冠,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进贤冠,执法官戴法冠,谒者、仆射戴高山冠,五官左右虎贲、五官中郎将、羽林左右监、虎贲武骑戴武冠或称大冠,卫士戴却敌冠。
最主要的冠有两种,一是文官所戴的进贤冠,以冠上横脊(梁)多少来区分身份的高低;二是武官所戴的武冠,以漆纱制作,上加鹖尾或貂尾为饰,冠内都要衬帻。汉代的其他冠式大致是在以上两种冠的基础上,按文冠、武冠两个系列变化而成。
进贤冠,又名缁布冠(黑布冠),为文吏、儒士所戴礼冠。《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制士冠礼云,缁布冠,以为始冠之冠。冠而敝之可也。注云,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加皮弁后而弃之。”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以梁之多少区别官位之高卑。公、侯的冠用三梁(三道梁),中二千石以上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学弟子,皆一梁,宗室刘氏亦两梁冠,示加服也。中二千石是指俸禄。
武冠,又名鹖冠、赵惠文冠、武弁大冠、繁冠,系武官所戴之冠,相传乃战国赵武灵王效胡服时始用。秦汉因袭不变,乃作武士之冠。《通志略》载:“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因北方寒冷,胡人以貂皮温额,后代效仿。汉代的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插以貂尾为饰,黄金为笄,名赵惠文冠。或加插双鹖尾,竖左右,称“鹖冠”。侍中插于左侧,常侍插于右侧,貂用赤黑之色,又名鵔鸟义冠。武冠“亦曰惠文,惠者,蟪也。其冠文细如蝉翼……汉因之曰武弁”。鷙鸟之暴者,每所攫撮,应爪摧碎,天子武骑,故冠之,因此以“鹖”这种鸟作为冠的造型。
汉代武官的冠还有樊哙冠、却敌冠、却非冠等。樊哙冠是殿前司马、卫士所用之冠,原型出自汉将樊哙。樊哙冠制似平冕,广九寸,高七寸。鸿门宴时,樊哙闻项羽意杀刘邦,忙撕破衣裳裹住手中的盾牌戴于头上,闯入项羽帐中,立汉王刘邦身侧怒视项羽,最终使项羽未敢加害刘邦。却敌冠,卫士之冠,其制似进贤冠,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却非冠,宫殿门官吏、仆射所冠者,戴之执事,以防伺非,其制似长冠,下促,皆缩垂五寸,有缨蕤。
汉冠承上启下,因此,了解汉代的十几种冠制的变化,对汉代以后的其他冠式、帽子就会有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