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薇
(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54)
陕西是一个农业大省而非农业强省,全省大部分县域还存在农业技术落后、资源禀赋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素质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陕西经济的发展。文章试对陕西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文章以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县域科技创新情况监测研究”开展的“陕西省县域科技创新情况调查”中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相关数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各县(区)填报的农业特色产业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部分县填报了多个特色产业),得到以下两个结论:
一是陕西各县(区)农业特色产业种类较为繁杂,但主要集中在果品种植和畜禽养殖业两类产业。具体产业分布如表1所示,其中以粮食作物为特色产业的县占9.3%,主要分布在扶风县等10个县;以蔬菜、园艺为特色产业的县(区)占14.8%,主要分布在泾阳县等16个县(区);以水果、坚果等为特色产业的县(区)占33.3%,主要分布在周至县等36个县(区);以畜禽养殖类为特色产业的县(区)占32.4%,主要分布在泾阳县等35个县(区);以中药材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县(区)占7.4%,主要分布在佛坪县等8个县(区);茶叶种植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县占7.4%,主要分布在南郑县等8个县。
二是各县(区)农业特色产业均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与发展,可根据特点归纳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发展比较成熟的县域特色产业,开发较早,已形成一定规模,产业链比较清晰,如眉县猕猴桃产业,已经形成了生产、贮藏、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第二类是各地特有的名优特稀产品,如紫阳富硒茶产业,是紫阳县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第三类是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但开发尚不够的产业,如大荔县冬枣产业,目前以鲜食为主,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四是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如旬阳县油用牡丹产业。
表1 各县(区)农业特色产业分布
县域农业特色产业普遍起源较早。陕西省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绝大多数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均具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有些特色产业生产历史甚至长达数千年。如佳县红枣产业,是我国枣树栽培的起源地之一,已经拥有三千多年的种植历史。目前佳县红枣总面积有82万亩,占到全县经济林总面积的96%。佳县所辖12镇1个街道办事处300多个行政村均有红枣种植。
特色农产品生产格局基本形成。陕西横跨三个气候类型区,农作物多样性和产业地域性特征明显,陕北、关中、陕南三地的种养殖结构各具特色。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奶山羊、秦川牛、设施蔬菜、猕猴桃、苹果等为主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小杂粮、白绒山羊、红枣等为主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生猪、茶叶、食用菌等为主的陕南农业产业带,与各地资源优势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龙头企业的发展,陕西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已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如陕西苹果产业,目前全省拥有苹果生产加工企业3 500多家、合作社7 000多个,苹果冷库和气调库6 732个,储藏能力200多万t,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浓缩苹果汁加工基地,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的50%和世界的30%[1]。苹果栽培、苹果冷藏、苹果脆片、苹果酒、苹果白兰地、苹果醋、苹果汁、苹果醋饮料生产等苹果产业链基本完整。
带动农民增收效果突出。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在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例如,根据陕西省果业局的统计,陕西葡萄产业每亩纯效益8 000元以上,调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已成为政府重点发展的农业高效产业之一。
各县产业发展规划不清晰,农业结构雷同现象普遍。从全省范围来看,各县农业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未充分发挥,尚未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各县在认识自身优势、研究市场定位和确定发展重点方面的工作不够深入,因而在结构调整中仍存在县域特色不突出、区域间分工不明显问题,区域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调查结果显示有22个县的特色主导产业都为苹果产业,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同构性。
龙头企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目前全省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仍主要以一家一户的独立生产经营为主,龙头企业数量少且规模较小,技术相对落后,基本以初级产品为主,企业与农户之间还缺乏有效地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完全发挥,阻碍了产业链条的延长和拓宽,各县的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优势[3]。以家禽养殖产业为例,目前陕西省各县家禽养殖主要以规模1万只以下的养殖场为主,生产规模小、产业化层次低,市场竞争力较弱。
特色产业创新的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陕西省大多数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都集中在大城市,全省仅有21%的县(区)拥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见表2),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技术积累薄弱,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新技术新成果主要由外部引进;有26%的县没有独立的科技管理部门,且有47%的县下属的乡镇街道科技管理体系不健全,使得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在科技管理与服务保障,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使用推广。
表2 县(区)属研究机构表
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陕西农业科技人员大多集中在省、市层面,县、乡一级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缺乏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技术骨干。近年来,陕西通过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推动了农业科技人员向基层流动,但由于受人事管理、职称评定等因素的限制,尚未形成人才流动的长效机制,农业科技人员面向生产一线流动依然不畅[4]。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促进作用。分析研究县域农业的优势和特色,根据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方案,指导产业发展;合理利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充分整合和优化资源、促进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合理布局,形成县域间的有序合作、错位竞争的科学布局,实现县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各要素的有效组合联动,充分挖掘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努力打造“一县一业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制定完善与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投入、产学研合作政策,形成促进发展的合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强化科技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明确科技创新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营造鼓励和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特色,紧抓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三个关键环节,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快建立和完善县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为农业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信息、中介、咨询、技术服务;推进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通过科技特派员蹲点帮扶、传授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5]。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扎根本地、了解当地产业特点的乡土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对素质较高、专业特长突出的乡土人才,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待遇,提高乡土人才积极性;加强外派培训,通过“做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每年组织具有潜力的乡土人才外出培训,学习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拓宽视野、学习技术,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层次乡土人才。
推进产业整合,促进龙头企业发展。通过提供充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培养农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知识产权意识,重点培育一批集科技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创牌主体,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制定完善相关税收和财政补贴制度,对开展技术创新的农业企业适当减免税费并给予财政补贴,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与相关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需求预见表达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市场科技服务机构为辅的多层次、市场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保证县域特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拉长产业链,完善全链条结构。
加强县域间分工协作、互惠互利。推进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区域分工的同时,根据各县优势资源不同,促进各县区之间的协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竞争型合作、互补型合作、互利型合作等多种模式。如各县区间主导产业功能定位相近,地理位置相邻,可采取竞争型合作,有利于在产业发展中形成巨大合力,共同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如主体功能定位不同,两者存在互补性,则可采取互补型合作。如各县区具有各自不同发展的优势,可将各个县区联合起来,采取互利型合作。通过县区间的合作加强互补互动,实现多边共赢,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1]张赵晋.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53-56.
[2]李丽.陕西省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9):108-111.
[3]姜长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不仅农村产业融合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2):5-10.
[4]李连文.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14,(4):11-12.
[5]岳顺之.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支撑研究—以淄博市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