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梅
【摘要】写作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的表现。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面临从看图写话过渡到写作文,写作难度大大增加,很多学生写不好,甚至无从下笔,从而产生了畏难心理,甚至一听要写作就叫苦连天。针对中高段学生习作的基本情况,笔者在周记中采用了新模式“漂流周记本”,并以它为载体分析习作教学的现状。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
【关键词】漂流周记 中段习作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55-02
写作是人们日常社会交际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的习作不仅能够反映出他们字词句段篇的实际知识水平,还能反映出他们的综合能力,因此日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一些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就会深深激荡着我们的思绪。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小学生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点,一方面学生普遍不爱写作,听到要写作就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擅写作,写作内容空洞不鲜活,瞎编乱造,思路混乱,缺乏真情实感。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就是要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必须是生动鲜活的,那样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必须是丰富多彩的,那样才能让学生按需选择;必须是触动心灵的,那样才能让学生深情流露。这样的写作只有在生活中亲身体验过、实际接触过才能获取,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带领学生亲近生活,收集素材,激发写作灵感,让学生想写、能写。
二、“漂流周记本”写作素材积累途径
“漂流周记本”写作素材可以从大自然中收集,写作即是探索。我们的“漂流周记本”不能受制于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要依据“漂流周记本”的要求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融入鲜活生动的大自然,自然资源简便易得而且大自然天地广阔,资源任人取舍,为“漂流周记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孩子们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漂流周记本”的写作素材还可以从校园生活中获取,让学生在校园里也有机会进行生活体验,这种体验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可以转化为“漂流周记本”素材。
三、提高漂流周记的几点策略
“漂流周记本”以“本”定流。周记本是漂流的主体,跟网络世界里的漂流瓶一样。周记本的数量根据班级人数来定,一般6至8人为一小组,以我们班为例:41位孩子,分成了6个组,五个组各7人,一组6人,每组都有一个自己的周记本。
以“组”分流。我们把此本称为“武林秘籍”,各小组可以设计个性的封面,同时各小组要选出小组长,负责收发本子给老师和同学。
以“生”助流。小组分好后,组内排序,每天“漂流”习作,如果当天确实无事可写,可延续一天。
(一)改变旧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为孩子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孩子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1.创设生活化环境
创设具有生活情调的班级环境,例如:确定“养成良好习惯、健康快乐生活”的生活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把对学生的行为教育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墙壁上开辟“班级之星”栏目,评选“守时小明星”等。“蓓蕾初绽”栏目,激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或是优美的画作、优秀的写作,或是创意作品、科技小发明等等。学生的闪光点得以凸显,久而久之,自然形成自信、上进的生活学习态度。
我们班有大窗台,我决定把种植的小盘植物都移放在窗台,这样生活化环境的创设,不仅美化班级环境,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观察对象和素材。同时,学生在积极参与班级环境创设和维护、保养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知识,为今后写作时的发挥做好积累。
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传统的周记总是在教室里开展,封闭、严肃的课堂限制了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思维,即使教师的言语功底再好,描述的事物再栩栩如生、情节再活泼有趣,那对学生来说也略显苍白无力。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周记要把学生从秧田式的课堂中、教室里解放出来,还学生一种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丰富灿烂的大自然。教师要有计划地激励且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心体会,真心感受,做有心人——累积生活素材,培养累积习惯。
(二)内容需创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生活素材的吸取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写作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记录。
1.漂流周记与单元习作相结合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文章,写得都很美,学生很喜欢。我就产生了一个念头,正好这个单元的作文就是要求写景,而那几天正好又下雨,我就给学生提供了一条建议:“人家写山雨,那我们就来写写城市夜晚的雨”,可以模仿课文的结构,但内容要有自己的想法。第二天交上來一批,有一位男生的文章给他点赞,他笔下城市的雨有了自己的味道。这个单元的作文教学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完成了。
2.挖掘内容与学校生活相结合
如果说学生的第一生活所需场所是家的话,那么班级一定是孩子们的第二学习生活的场所,有时甚至比家还重要。一天八小时在学校,总是会发生一些事情。赞科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感情。”因此,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
我当时刚刚接手了一个四年级的班级,有一天早晨,走进教室里就乱哄哄的,没有几个同学在认真早读,于是我气不打一处来,立马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孩子们顿时被震慑住了。于是萌生了周记的想法,拟半题:今天,老师____!没想到第二天交上来的六篇周记写的都很棒,把我当时生气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得很贴切、生动、具体,还把学生自己当时心理描写得很到位,连平时作文不是很好的孩子都写得不错。
可见,孩子们不是不会写文章,只是他们有时候没有用心去记录,想不到平凡的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写。多来几次这样的写作,他们也会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3.创设情境为漂流周记供源泉
生活虽然给写作提供了素材,但如果文章没有真情实感,一切将是平淡无奇,毫无深度的。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还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情境对于写作学习至关重要,它将生活展现在课堂上,为学生主动提供素材。
“亲情测试”是浙江省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的一堂作文公开课,这堂课曾经一度在网络上引起热评。学生在写作文的30分钟里,教师设计和组织了一次特殊的亲情体验活动:请大家拿出一张最干净的纸,在上面写下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最割舍不下的5个人;拿起笔,划掉一个,划去后等于这个人不存在了;在剩下的4个人中划去一个;在剩下的3个人中划去一个;请再做一个痛苦的选择,把剩下的两个人全部划去。
教师通过简单的指令有节奏地把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创设出了特定的“生死抉择”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不停地回忆与最割舍不下的亲人之间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停地诉说着自己选择时的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毋庸置疑,“亲情测试”所创设的情境就是一种拟真的自我表达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学生具有一种强烈的诉说欲望,甚至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进入这种状态的学生拿起笔来写作毫无障碍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写作结果来看,课堂创设情境非常成功。
(三)多元评价
这里的每轮一评是针对学生轮流周记的评价而言,由于老师每天都对一小组的文章进行批改,讲评,并打上等级。孩子们对于老师的奖励总是那么期盼,物质的奖励对于他们来说有一种“魔力”。没有教过中段的时候以为这种小小的奖励对于中段孩子来说没有多大杀伤力,没想到屡试不爽。物质奖励主要针对有进步的孩子,奖励一个棒棒糖,一块橡皮擦,一块巧克力,或是一个小本子……礼物虽小,但在班级里对这些有进步的孩子进行大力地表扬,小小的礼物也会变得价值连城,这样也对这一批习作比较弱的孩子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漂流周记本”真正实现了个性化的表达,提升了孩子们的习作水平,同时也是习作积累素材的好仓库。“漂流周记”让孩子们写出了一篇篇佳作,让我听到了他们内心的声音,看到了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感受到了他们生活里的酸甜苦辣,也見证了孩子们富有意义的童年。“漂流周记本”开展后,也还不是很成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摸索,在形式上还可以更丰富,内容上可以更多创新,评价方式还可以有所突破,这一切都值得我们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潘凤锦.“循环周记”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J]. 中外交流, 2017(27).
[2]凌彩丽.小学“班级小组循环周记”作文提升法的研究与实践[D]. 广西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