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情至性,亦忠亦孝

2018-06-04 11:06张传业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木兰诗艺术特色语文

张传业

【摘要】《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巍峨的丰碑,是脍炙人口艺术杰作。精心剪裁,详略得当,叙事艺术高超。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互文、排比、比喻、设问、顶针、反复,妥帖恰当,耐人咀嚼。匠心独运塑造人物,给后代艺术创作留下了宝贵的借鉴。

【关键词】语文 木兰诗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48-02

《木蘭诗》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的是脍炙人口的木兰从军的故事,用引人入胜的笔墨,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木兰的形象,汇聚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这首诗之所以冠绝千古,除了本身具有传奇色彩外,也与诗歌高超的艺术技巧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木兰诗》是一篇杰出的叙事诗,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传奇故事,着重写了木兰替父从军、十年征战、凯旋归来三个阶段的内心活动。

诗篇一开头,就把木兰放进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中,一方面可汗点兵,军书“卷卷有爷名”另一方面阿爷年老体弱,“木兰无长兄”,随后通过木兰不同寻常的解决矛盾的方式———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既是对父亲的孝心也是她巾国英雄本色的显露,更是对国家的忠心的显露。初步表现了她钢毅勇敢的性格和自我献身的精神。接着概写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也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勇行为,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情中。最后胜利归来,木兰唯一的要求是“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就表现了这位女英雄对家乡故土,对劳动生活的热爱。这也是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目的和出生入死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源泉,与诗篇开头互应。

作者精心剪裁,叙事详略得当。《木兰诗》对木兰从军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等这些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进行详写,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了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比如,详写木兰停机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决定,来表现木兰的深明大义,对父母的孝道和对国家的忠诚;详写木兰辞家出征的情景,来刻画她离家愈远思家愈切的细腻感情;详写木兰辞官还乡,来表现她不慕荣华富贵,希望早日与家人团聚;另外作品不是泛泛而写,而是根据爷娘、妸姊、小弟各自的年龄、身份的特点,大肆铺陈家人迎接木兰的场面,创造了一个热烈、欢乐、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氛围,来表现亲人们对木兰的深厚感情,以及木兰淡泊名利的朴素思想;最后还详写木兰到家后,通过“开”、“坐”、“著”、“理”、“贴”等一系列个性化的动作,来表现她对家庭的感情和对女儿妆的喜爱。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其民歌风格非常浓郁,朴实俚俗的语调,生动活泼的描写,读来琅琅上口。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互文、排比、比喻、设问、顶针、反复等修辞手法都运用的妥帖恰当。

(一)设问、顶针 民歌中常见的自问自答的设问句,也使《木兰诗》生色不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思”和“忆”是同义词,并不使人感到重复累赘,反而精细地刻画出木兰深沉的性格特征。连用两个问句是乐府民歌中常见的写法,这样可以让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然后是两个否定式的答句,木兰果真没有“所思”、“所忆”吗?当然不是,只是木兰不愿向人披露自己的心情。她怕父母忧虑,因而宁愿将苦闷深深地埋在心底。由此,木兰深沉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二)排比、反复 《木兰诗》还大量使用排比、反复句式进行铺叙,也是本篇的语言特色之一。全诗总共六十二句,连续四句以上的排比句就占了二十二句之多。这些排比句多数用以对一定情景的铺叙,但完全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平铺直叙,句句浸润着人们的情感。

(三)互文、比喻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是互文见义的用法,所谓互文见义(亦称互文),就是互文中的几个部分都是上蒙下而省,下承上而略,相互包孕成一个整体。木兰多年未进之闺阁,未坐之床,怎不叫她无比地神往?又如诗中东、西、南、北四句运用互文表示木兰在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俊马、鞍鞯、辔头、长鞭。读之,木兰装备出征的忙碌情景跃然纸上。

总之,《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木兰乔装十年,驰骋沙场的奇迹般的经历和洋溢全诗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又不无带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工整的律句,句式有长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清人沈德潜说得好:“事奇诗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古诗源》)

猜你喜欢
木兰诗艺术特色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