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红
【摘要】为了提升学前卫生学的教学效益,必须进行案例教学法的优化应用。该文就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意义展开分析,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要求,以实现学前卫生教育与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结合,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水平。
【关键词】学前卫生学 案例教学 分析方法 儿童健康
【中图分类号】R-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36-01
前言
学前卫生学是针对3-6岁儿童的健康类学科,其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学前卫生学研究体系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实现了生活实际场景与日常教育的结合,其充分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素质的全面性增强。
一、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实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通过对自主性、能动性教学案例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实现学生想象力及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理念及态度。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及协调能力,在分组讨论中,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取长补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判断素质、分析素质、问题解决素质的增强。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
为了实现案例法的有效性应用,教师必须做好教学案例的選编工作,确保教学案例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这需要教师选择典型性案例,以适应现阶段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中,需要坚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原则,教师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编写案例。在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
案例的选择需要遵循新颖化的原则,那些过于陈旧的案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数据化的分析模式容易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案例选择中,进行案例难易程度的控制是必要的,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做好经典案例的模拟实践工作,比如在学前儿童用餐习惯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就幼儿饭前洗手、挑食等问题展开案例教学法的分析,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幼儿挑食问题、无理取闹问题等的分析。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准备工作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对学前卫生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需要引起专业教师的重视,做好案例教学法的相关准备工作,实现案例教学法的正确性、有效性应用,以引导学生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法监督及管理学前儿童的行为。这需要教师进行每个学生心理特点、学习状况、思维习惯等的分析,找出学生易犯错误的幼儿案例,在课堂上展开集体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情景模拟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研究与深入
在课堂互动中,师生要进行学前儿童案例的共同性分析,积极做好学生发言的引导工作。这需要教师进行讨论目标的设立,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上的不足。比如在幼儿用餐习惯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分组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相关的幼儿用餐习惯问题,常见小组讨论问题如下:幼儿存在哪些不良的用餐习惯?这些不良用餐习惯的危害是什么?如何采取措施解决这类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要给予恰当性的讲解,营造积极向上的讨论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课堂节奏的控制,避免学生过于放任自我,也要避免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3.反思与评价
在案例总结及点评过程中,教师需要就学生的不同答案展开归类及总结,做好案例重难点知识的系统分析工作,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问题展开深入性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实现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反思及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的进取之处,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满足感,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为了适应现阶段学前卫生学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创新案例教学法理念,摆脱传统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思考能力、讨论能力等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琰.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运用[J]. 职业. 2014(06)
[2]胡献明.学前卫生学中的案例教学[J].科技风. 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