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宽带网络逐渐普及和完善,互联网已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中,利用“互联网+”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能获取比传统教育更好的效益,这是未来农民培训的主要模式。文章以“互联网+”对农民工培训的影响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介绍基于“互联网+”构建农民工培训模式的对策,以满足新时期农民工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农民工;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4-0043-04
【收稿日期】2017-03-16
【作者简介】张瑞(1983—),男,安徽亳州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互联网+”是指将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服务等行业相互融合、创新促进其转型和增值。[1]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每个领域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及市场数据充分掌握该领域及相关领域发展状态,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路径。事实上,国内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互联网存在密切联系,产品功能呈现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整个国家的产业格局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和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工的培训工作,要求将农民工培训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作为实事来办。
隨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对信息技术有强烈的渴求,他们憧憬可以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福利,帮助他们及早走上科技和教育致富的道路。据我国互联网络中心统计的数据可知,截止2015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6.49亿人、47.9%,其中,农村网民数量为1.78亿人,全国100%的乡镇已经开通宽带。[2]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培训已由封闭模式走向开放,让农民工更加方便、高效地获取知识,并为农民工构建终身学习平台。如果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搭乘“互联网+”这辆高速列车,不仅能有效提高提升农民工信息化能力,能满足教育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也有利于尽早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互联网+”对农民工教育培训产生的影响 1.“互联网+”能实现各方资源共建共享
互联网思维具有透明、开放等特点,引入互联网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领域,形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的培训模式,这对改变我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文化素养,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意义深远。新时期,一个移动终端和网络,几百万学习者,学校、教师随意挑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势,农民工教育培训也受到“互联网+”模式的深刻影响。据我国权威机构统计数据可知,全国已有100%乡镇、87.9%的行政村建设宽带网络,农村网络规模高达1.78%。[3]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培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搭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培训平台,指导农民工主动运用互联网,开展相应的教与学,对培养智慧农民工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互联网+”有利于为农民工建立一个终身学习体系,能充分借助教育各方和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自身成长。
2.“互联网+”促使农民工更加便捷地接受培训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自他们踏入企业的第一天开始,就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当人们满足于众多行业或商品取得全世界第一时,对于创造这个奇迹的农民工却缺少充足的关怀和支持,除了微薄的工资以外,他们在城市的户口、社保、培训等方面均面临各种困难。用互联网将农民工变为工匠,是缩短我国职业技工队伍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举措,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农民工角度分析,他们对用互联网提升自己的技能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文化知识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当培训与经济收益对立时,他们多数会选择眼前利益而放弃长久的打算。众所周知,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具有分散性、复杂性强等特点,借助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人才和智力支持,采用“互联网+”打造社会化农民工培训平台,由政府购买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建立起政府、学校、社会为一体的新型农民工教育培训平台。该平台的应用,使农民工可以采用互联网、电视、智能手机等手段,低成本、快捷地获取优质培训资源,为农民工提供农业经营、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培训服务。农民工基于“互联网+”平台接受教育培训,能够彻底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
3.“互联网+”为农民工培训搭建广阔的平台
“互联网+”条件下开展教育培训,就是把一切教与学活动均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平台上教学,学生基于互联网学习,教育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互联网+”促使传统封闭的培训 走向开放,大量高质量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获得培训知识的效率不断提升,农民工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学习资源。“互联网+”培训不仅能提升农民工的素质水平和专业技能,也为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农民工的发展和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最基层的技术工作,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和管理,导致他们的素质和技能并不高。如何快速提升农民工的素质成为燃眉之急,国家和相关机构迫切需要研究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的对策与方法。
1.培训模式脱离市场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对农民工培训的侧重点有显著差异,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开展农民工培训旨在提升本地区的农业竞争力;西部少数民族培训的重点在于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和生态农业。[4]传统职业院校开展的培训服务并非针对市场需求,而是培训机构开展什么样的培训,农民工就被动接受和学习相应的知识。只有少数为订单培训模式,所以,农民工接受培训以后,对其应聘岗位和提升待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会大大降低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热情。
2.培训模式不合理
中国已有农民工培训模式中,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要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培训工作。但目前存在不同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多方管理的情况;加之,政府与企业、学校之间并未进行完善的沟通,导致农民工培训管理效率较低。现阶段,部分培训机构和技工学校开展教育培训并非是为提高农民工的技能,而是想要达到“创收”的目的,设置的课程过于呆板且缺少针对性,培训效果自然不理想。[5]有些培训机构由于缺少专职老师、兼职教师业务水平偏低等情况,开展的培训工作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同时,各级农民工培训之间衔接度不佳,甚至发生重复培训的情况,这会严重浪费培训资源。
3.培训理念落后
通过互联网对农民工精细培训旨在让农民更能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让农民成为懂科学、会技术的群体,促使农民能把所学知识和技术应用至现实生活中,帮助其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农民工日常作业的效率,增强农民工的收入。由于我国对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有限;加之,教育培训信息获取渠道并不通畅,农民工很难获取由政府主导的教育培训。同时,这些培训相应费用需要农民工自己承担,这对于收入本来就低的农民工来说,培训费用无疑偏高,这会导致很多农民工并未参与培训。
种种因素导致接受过教育培训的农民工数量较少。
三、基于“互联网+”农民工培训模式的构建策略
“互联网+”培训模式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教学互动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我国适量多、基础知识薄弱、分布广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在各种培训形式中占据无法替代的优势。同时,“互联网+”业务为创新农民工教育培训提供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营造重视农民工信息化氛围
农业依然是四化建设的短板,农民则是信息化建设的短腿。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由于互联网普及率不高,多数农民工用不上、不会用或用不起互联网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工培训工作需要搭上“互联网+”这辆列车,方能有效提升农民工信息化能力。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和农业主管机构要加大农民互联网应用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转变传统的观念
农民工培训是近些年出现的新生事物,只有给予积极地引导,从各级政府到广大群众达成共识,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社会各界必须转变对农民工的认识,我们应怀着对农民工的尊重和热爱研究并处理相关培训问题。如果并未意识到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性,就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现实中农民工遭受社会各方的歧视并遭受不公平待遇,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给予保障,农民工培训就无法顺利实施,更谈不上培养农民工的素养和技能。在教育经费快速增长、就业低潮双重压力下,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使得多数贫困群体负债读书,初中生辍学现象越来越多。[6]大学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社会上可以提供的职位始终无法跟上毕业生的增长,导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更为普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待业青年。虽然部分人已找到工作,但工资水平也存在大幅度滑落,部分地方大学生的底薪甚至不如农民工。基于这种背景下,农民工会以消极的态度看待培训,农民工自我封闭、狭隘的思想使自身充电意识薄弱,各级政府部门要想方设法转变社会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认识,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加大教育宣传,让多数农民充分了解到农民工培训的各类信息,从而形成接受培训的良好氛围,方可彻底改变农民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低的局面。[7]
3.建立多渠道培训投资机制
近些年,我国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多项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工增收致富的培训项目,中央和地方财政借助相关资金和培训补贴给予大力支持,促使农民工培训快速发展。同时,在“互联网+”平台建设中,中央和国务院不断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力度,保障农民工培训专项资金不断增长。除此以外,地方各级政府也加大对本地区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确保农民工培训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农民工培训类型和模式不断丰富,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投入日益增加,单一由政府出资开展农民工培训已无法适应其对资金日益增长的需求。基于上述情况下,要大力发展各种非政府性质的农民工培训机构,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相关企业、社会团体等机构能投入充足的资金,创建各类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培训活动。这种非政府性质的机构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确保农民工培训资金转运效率更高,也能为相关企业带来更大收益。
4.设计多样化的培训内容
新时期农民工教育培训涉及农业生产技术、政策法规、创业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依据农民工自身特点和需求,各培训结构要开发适合农民工学习的网络资源。基于“互联网+”平台农民工可以自主挑选培训内容,根据自己的时间完成学习。同时,在该平台下学习者所选培训内容及完成任务均有记录,农民工可根据培训计划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方面,在充分了解农民工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把相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设计为针对性模式,例如:创业基本技能、种植技术等,每个模块又划分成初、中、高三个级别。每个模块均以农民工现场操作视频为主,理论教学操作为辅导,便于农民工跟着做。另一方面,农民工能够在线查询日常工作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也可通过在线咨询相关领域专家或同行,实现在线学习、在线咨询、共享教学资源。除此以外,培训机构可通过手机二维码、微信公众号等方法发布相关的培训信息,调动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升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数量并改善其最终效果。
5.建立不同类型网络培训模式
传统培训主要采用面对面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不利于农民工利用个人业余时间开展学习。借助互联网学习资源能够广泛传播和重复利用,并结合传统培训的不足之处,使用多种培训模式相互结合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人员分散,地域、时间跨度大,需求层次杂等问题,培训机构要根据培训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在教学和管理方法突破常规模式,保障农民工培训的质量。[8]同时,培训机构要进入企业一线,深入外来人员聚集地,贴近日常生产和生活,在实践过程中研究企业与外来工的需求,并依据外来工自身情况和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升外来工的素养和技能水平。具体做法如下:(1)通过构建多类型网络培训模式,满足“互联网+”时代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多元化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基层的快速延伸,农村社区及成人教育中心应借助互联网对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及时向农民工推广新技术和知识,教授各项职业技能。农民工培训网站是中央与地方、专家与农业技术员、农民工与产业之间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桥梁,它能整合各种农业科教信息资源,进一步推广农民工继续教育工作,加快我国新型农民工的培训力度。(2)现阶段,智能手机已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使用,新型農民工培训工作要充分运用智能手机或操作简单、便于携带的数字终端设备,通过文字、视频、资料查阅等方法,随时随地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活动。学习者不仅可以利用手机短信交流沟通,也可通过微信、QQ群分享与传播信息。除此以外,农民工可依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需求挑选相对应的培训,这种做法不仅能解决他们由于时间、地点或金钱限制无法参与培训的问题,也能更好地调动农民工产业培训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农民工培训效果。(3)高职院校要运用微型网络课程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考虑到新时期农民工特点和多样化需求,高职院校可开发适合新时期农民工学习网络资源,通过设计微型网络课程的方法对农民工实施教育培训。新时期农民工培训的微型网络课程不仅具有政策解读,也应包含专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培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种新的培训模式目标明确,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便于农民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依据自身水平和需求挑选适合自己的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工的需求。
6.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互联网+”农民工培训是新型培训模式,在各类培训模式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想要使上述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必须构建完善的支持服务和质量评价机制,才能保障“互聯网+”条件下新型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效果。(1)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需要借助“互联网+”构建公共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创建支持服务库,提供学习者支持服务、教育者支持服务、教学管理及跟踪服务支持。[9]同时,需要配备一支由中央至市县的高素质团队给予支持服务,确保公共平台的顺利运行。加之,必须明确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的主体责任,做好统筹协调工作,落实合理的发展规划和设计,确保全国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除此以外,由“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入手,借助市场和政策创建资源共享机制,收集各种优质培训资源,实现全社会共享优质资源的效果。(2)新时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发展产业,构建美丽乡村。因此,要创建“互联网+”条件下农民工培训的高质量标准,积极引导开发团队和教育者,遵循培训目标开发和完善教学课程。利用互联网创建用户评价机制,对农民工培训的一切活动展开监督与评价,促进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同时,遵循绩效考察的原则,建立考察体系,提供线上和线下综合考核,确保农民工教育培训获得理想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条件下开展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学互动性强、成本低、覆盖面广等优点,非常适合我国农民工数量多、分布广、学习需求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本文以“互联网+”为研究视角,进一步阐述“互联网+”对农民工教育培训产生的影响,在深入分析我国农民工培训模式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依托“互联网+”构建农民工培训模式的策略,以期为提升我国农民工知识和技能水平提供一定指导。
【参考文献】
[1]夏冰月,王中华.二十年来农民工培训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成人教育,2016,36(10):35—37.
[2]王竹林,吕默.农民工培训模式及动力机制探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26(3):87—91.
[3]张理晖.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民创业教育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16,17(9):45—47.
[4]章华丽.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农民工培训供给主体的多元化[J].成人教育,2015,35(1):5—8.
[5]曾书琴,陈绍华.产业升级驱动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20(4):14—15.
[6]张梓英.网络远程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17(5):25—27.
[7]王慰,王武勇,宗智,等.互联网环境下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发展路径[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6,14(5):51—53.
[8]陈文辉.新时期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以威宁自治县为例[J].贵州教育,2016,15(6):15—17.
[9]赵晓燕,赵排风.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J].河南农业,2016,23(15):22—23.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 of Migrant Workers Under the “Internet+” Conditions
ZHANG Rui
(Institute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2, China)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broadband network, the Internet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daily life of the masses. Using “Internet” to carry ou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can obtain better benefits than traditional education., which will become the main mode of future farmer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e “Internet+” is introduced on the impact of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for the perspective and in-depth analyzed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blems. And its further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Internet+” to build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model to meet the new era of migrant workers diversification and personalized needs.
【Key words】“Internet+”;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