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婕
洞庭湖畔,潮起潮落,风不断吹动着那些像蜡烛一样挺立的植物。我见过麦穗,见过毛茸茸的狗尾巴草,但这种奇怪的穗状花却没有见过。
因为奶奶的缘故,我对植物充满敬畏与好奇。奶奶是研究中药的专家,大半辈子都在和中草药打交道。每当独自面对那些散发时光气味的药草时,一向喋喋不休的奶奶便会沉默得像一块石头。风在吹,树在动,水波荡漾,飞鸟归林,唯独山石静默不语,仿佛这研究草药的人也同草药一般跨越千年而来,又向更悠远处走去。
我将湖边采摘的穗状花带回家,放在奶奶的书桌上,奶奶见到这株植物,咧开嘴乐了:“这株植物和你奶奶可是老朋友了。传说,南宋有一位皇帝叫宋度宗,一天晚上他突然舌肿,不能说话也不能吃东西,宫中御医倾巢而出,可医来医去总不见好,御医们束手无策。这时,一位姓蔡的御医用药末轻轻涂抹宋度宗的舌面,其肿竟渐渐消除。宋度宗大喜,问他所用何药?蔡医奏道:‘失笑散也。如果你想知道‘失笑散究竟是什么就去查查《中华本草》吧,上面记录得清清楚楚!”
我走进书房翻看《中华本草》,翻看许久,终于找到几张图片,跟我手中的植物一模一样:高约2米,叶狭长,穗状花分两截,上面是黄色的花,下面是棕色的花,中间有2-3米的间隔。《本草圖经》中有如下记录:“蒲黄生河东池泽,香蒲,蒲黄苗也……春初生嫩叶,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花黄即花中蕊屑也……”对啊,它生发的地方在河边池畔,我采摘它的地方就在洞庭湖畔。
原来这株小小的穗状植物叫“香蒲”,它的花粉叫“蒲黄”,具有凉血活血的功效。难怪苏东坡有诗云:“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更让我惊叹的是,在缺乏技术手段的古代,人们仅靠类似于神农尝百草的办法就发现这么多有神奇疗效的中草药。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一株植物,一株野生野长在郊外池边的植物原来也有这么完整的生命结构,还能用它貌似卑微的身体为人类解决病痛难题,大自然的造化多么神奇!
当我惊喜地将查询结果告诉奶奶时,她告诉了我关于这位“老朋友”的陈年往事。
许多年前,奶奶和她的技术团队乘船穿梭于芦苇荡,他们为了科学研究牺牲休息时间,用于采集蒲黄和做实验,最终他们确定了蒲黄活血化瘀功能的主要药效成分及提取分离方法,制定了包括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及液相色谱法测定黄酮类成分含量的蒲黄药材质量标准,并纳入《中国药典》。
奶奶并未因此而骄傲,仍旧保持着一贯的低调和勤奋。她曾说,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祖国的中医药学宝库取之不竭,中医药浩瀚的经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我看见这样的奶奶,不禁对所有坚守职业道德底线、继承和光耀中医药学的研究者肃然起敬。如同“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所著:“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概所谓医者,皆如此。
指导老师:杨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