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音慧,意为小棺材)。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清末民初·林纾《畏庐琐记》)
□耕斋点评
林纾,字琴南,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畏庐琐记》是林晚年所著的一部笔记,记录了他于读书或闲聊中所见闻的奇谈轶事,其中这篇“少妇丧夫”可谓典型,读来令人惊心动魄。
林琴南老家福建旧时有一种风俗,年轻女子死了丈夫,生计有了困难时,往往会带口信给所有的亲戚,告知自己将于哪一天自尽。而作为她的亲戚,非但不劝阻,反而都引以为荣,聚众筹款为她购置简陋的棺材。约定自杀的前三天,大家吹号打鼓,抬着彩轿,像迎神那样去迎接这位寡妇。少妇穿着天朝的礼服,凤冠霞帔,端坐轿中,被抬着上街游行,民众拥堵围观,有财力的还在街头摆了酒席款待这位寻死者。少妇手中捧着一束鲜花,观众中有年轻夫妇婚后没生孩子的,争相向她索要手中之花,为怀孕生子讨个彩头。三天游宴完毕,人们就在街头搭架彩棚,把彩绳悬挂在架子上,少妇辞别亲戚,毅然决然登上台阶,踏上小凳,将头颈套入绳结,上吊自尽,万千观众齐声拍手喝彩。
目睹一条鲜活的生命在眼前自缢而亡,围观的人们乃至亲友不但不劝止,反而怂恿称赞,这种观念和行为的泛滥成俗,仅用“愚昧”两字是难以解释的。如果说,未开蒙的文盲可能麻木不仁,那么,像林琴南这样的学问大师,总应该有点测隐之心吧。但事实是,林恰是这一惨剧的目击者,自述:“余七八岁时,老媪抱余观之。”或说,其时林尚年幼,不懂事。那么,追记这则轶闻,已是民国元年,林琴南已经虚龄六十,居然还在文后补充了一段文字:“迨年十九时,翁学本为抚民分府,恶其事,乃大张告示以谕众曰‘为严禁贞烈之事’。余观而笑曰:‘然则劝导淫奔耳。’闻者大笑。俗吏之不通,往往令人喷饭。”这里先要说明一下,清政府为了移民边远地区,在一些州设立分府,有点类似现在的开发区,主要长官被称为“抚民分府”相当于如今副地厅级的干部。林琴南追忆说:待到自己十九岁那年,有位名叫翁学本的被派到闽中担任抚民分府。翁氏闻知当地此类民俗后,十分厌恶,当即张贴告示宣谕民众:“严禁这种所谓‘贞烈’之事。”林琴南看了告示反唇相讥:“那么说是要劝导淫奔了!”听到的人都不由大笑起来。完了,林还不忘讽刺一句:“庸官俗吏为文狗屁不通,贻笑大方,往往令人笑得把饭都喷了出来。”
林琴南饱读诗书,被公认为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大师;译著二百余种,被誉为“译界之王”,但学富五车,想不到思想却如此顽固守旧。可见缺了“人道”“人性”这类价值观打底,一个人“文化”再高,照样会良知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