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

2018-05-31 09:24王有良
东方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审美背景

王有良

摘要:2017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不少古代诗歌篇目,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需要了解时代背景,才能体会它的精妙之处;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需反复吟诵,才能感受其音乐美,领悟其风格美,体会回章重叠之美。思想内涵丰富,需发挥想象力,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

关键词:背景;审美;兴趣与意境

2017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诗歌作为其中的重头戏,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古代诗歌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它往往表达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所以这就给欣赏诗歌带来一定的障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去感悟、用心去品味,下面就我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略拾一二。

一、重视作家作品的渗透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一般在上课时是不提倡对作者和时代背景做过多的介绍,但诗歌教学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要想真正的读懂一首诗,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作品,有时就很难把它读透。因此,在初次接触这位诗人的作品时,不妨多花点时间介绍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人其事上。

比如说,讲苏轼的作品时,应该首先比较全面地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特别是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努力还原出北宋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和在这个具体环境中生存、思考和写作的活生生的苏轼。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他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但不是冲突与反抗),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内心苦闷。这样,我们在这基础上来学习他的作品,学习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二、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讀和鉴赏诗歌。

新版教材摈弃原先那种只是为了应试而支解诗歌的教法,更注重学生文化素养,从“诵读和引用”的基础上,体味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诗歌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一)反复吟诵,体会回章重叠之美。

诗歌在形式上有独特的表现魅力,我在教学中采用反复吟诵法。首先,教师要范读,可以利用多媒体配乐、配图相辅助,创设特定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领读,使学生在感情上熟悉诗歌的读法,经过这种初步朗读的训练,学生会发现自己模模糊糊地懂一点,还有一些词语说不出什么意思,教师要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接着让学生进行理解朗读。以《秦风·无衣》为例,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本诗一唱三叹的写法。这首战歌,每章首句都是反问句:“岂曰无衣?”,答句中“同袍”“同泽”“同裳”表现了战士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了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爱国情感和大无畏的精神,本诗就这样,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的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然后进行表情朗读,如果说前两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那么第三次吟诵,则是让学生全面理解该诗并感知该诗回章重叠的形式。《诗经》中许多篇目都采用了这种形式,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二)分步朗读,感受音乐美。

汉字有四声之别,因此就有声调之抑扬,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其琅琅上口、悦耳动人的魅力,读诗亦然。我在讲舒婷的现代诗歌《致橡树》时,试着采用男、女生分别朗读与合读这种分步朗读的方法,通过男、女生不同的音色产生出来的不同效果,来感受该诗的音乐美。诗中“木棉”是充满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橡树”则显示了一种阳刚气质,是伟岸、刚强的象征,根据作品的思想,处理男、女生朗读的内容,更能突出二者美的特征。体现二人并肩携手的内容时,男女生齐读,现代的爱情观——互相关心、尊重、理解都融入到二人的世界里了。

这种借助男女生朗读时的音色、音质的不同,产生优美的音乐效果,将无声的材料变为可感知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领悟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三)比较朗读,领悟风格美。

在学杜甫的《登高》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李白的诗作《望庐山瀑布》、《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高昂,强劲有力,以感受诗人浪漫奔放的风格。

接着语势一转,讲唐代另一伟大的诗人杜甫,可惜他生不逢时,一生漂泊流离,晚年求亲告友在四川浣花溪边盖起一处草堂,命运的多戕与他的雄心壮志的矛盾,使得他的诗作形成浓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

此诗写于大历二年,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所以我们读本诗的基调是沉重的、舒缓的。讲完这些必要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朗读,李白的诗是勇者的高唱,读起来气势奔放豪放,相比之下,杜甫的诗,节奏要放慢,语调要低沉,以表现诗人晚年悲惨的景象,这种比较朗读,使学生领悟到两种不同的风格美。

三、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从整体感悟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体味诗歌的意境。

大家都知道诗歌教学存在着一定难度:讲的多,诗歌的味则太淡,讲的少,味是浓了,只怕学生体会不透。由此看来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优化教学,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无疑是挖掘诗歌意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制作这样一个课件——配乐配图朗诵诗歌,使学生沉浸在这个情境中来学习诗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在上《沁园春·雪》这一课时,在介绍背景和作者后就可以让他们欣赏配乐配图的朗诵版的《沁园春·雪》。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黄河,连绵起伏的群山和丘陵等等。借助这些景物,调动学生的联想,那么学生体味诗歌中的意境就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了。

可见,诗歌教学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现代化的心理,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最后,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改的不断推行,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

猜你喜欢
审美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跟踪导练(一)5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你是谁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