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的守护者

2018-05-31 14:52兰军林思婷
荣誉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医精神科挑战

兰军 林思婷

叶沛霖医生

是一名年轻的、有理想的精神科专科医生。他因为兴趣而走上学医之路,十几年来,他坚定地前行着,始终没有忘记“借助科学帮助他人”的初衷。工作,他严谨对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爭取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生活中,他热心公益,参与慈善团体,以医者之仁心,播撒温暖与爱。

因热爱而走上学医之路

关於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的定义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健康愈加受到注意和重视。叶沛霖医生就是一位年轻的、有理想的精神科专科医生。

叶沛霖医生在香港出生长大,大学就读於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专业,並获得了学士学位,同时他还考获了香港大学医学研究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後,他进入一家公立医院实习,之後开始了六年的精神科专科训练。因专业技能扎实,表现突出,实习结束後晋升为副顾问医生,他现时为私人执业医生。

被问到为何学医,特别是选择当一名精神科医生时,叶沛霖医生解释,这是出於个人的兴趣和理想。“我是一名理科生,从小对科学感兴趣。而医生这个职业既包含运用科学的成分,也会较多地与人接触,是可以运用科学的背景和知识去帮助他人的一门学科。”所以大学他选择了医学专业。

大学里尚未细分专业,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等,各个学科都要学习,完成实习後方可选择专科。叶沛霖医生选择的是精神科,虽然这是较年轻的一个医学分支,但在他看来,精神科有着独特的吸引力。“精神科属於医学范畴,但又内涵更广泛,因为它还与环境、心理等其他方面息息相关。例如,分析病人的情况,这不是你读完一本书就能完全準确分析出来的,还需要结合他生活的环境和每天所遇到的问题等等来看。”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对社会环境非常熟悉,包括教育、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都要储备,因为这与患者所遇到的问题有极大的关联。

叶沛霖医生喜欢这个学科的特别,从而将兴趣变成了事业。作为一名年轻的医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会坚定地走下去。

学会减压,轻装上阵

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以繁华和快节奏而闻名於世。来自各方的压力,同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健康问题。在香港,出现了情绪病患者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在激烈的竞爭氛围中,当下的青少年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例如为了‘赢在起跑线上,不得不上各种兴趣班。而不少父母都忙於工作,在引导和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则较欠缺,导致孩子抗压能力差。”谈及精神疾病越来越年轻化的现象,叶沛霖医生认为这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青少年如何释放压力?叶沛霖医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议:一方面多与人交流和相处,互帮互助,特别是在网络科技发达的当下,更容易忽视这点;另一方面多做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大脑分泌的一些物质对释放积极情绪有帮助,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

“其实压力就像是一个天秤,一边是所要面对的挑战,另一边是应对挑战所拥有的资源。”叶沛霖医生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对大众而言,要平衡或减轻压力,可从天秤两端着手,双管齐下,“当挑战减小了,压力自然也小了;而挑战一样,所拥有的资源多了,压力也会小一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挑战管理和资源管理。

就挑战来看,他建议说,一方面要学会自我疏导,适度调整过高的期望。“比如有些客户整天精神都非常紧张或者容易不开心,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这样一来,所面对的压力也非常大。这时我们会引导他去調整。看有些挑战是不是非要面对,或者可否减少,以减轻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前做好规划。“身处繁忙之中,每个人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不乏许多急事。懂得计划这很重要,提前规划,预留时间,从容地去应对,挑战自然也就没那麽可怕了。”

“资源又分外在资源和内在资源。”在资源管理方面,叶沛霖医生则建议大家在面对压力时学会寻求外界的帮助,在面对难题或瓶颈时,他人的观点和建议也许能让自己豁然开朗,即便他人帮不上忙,倾诉本身也是一种减压的方式。“内在抗压能力的培养,则可以从健康的生活习惯着手,如保持均衡饮食、充足的休息、适当的运动,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等。”他补充说。

生活在大都市,快节奏也许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慢下来”。压力生於心,那就从心出发,学会轻装上阵。

於细节处关怀,喜见行业发展

学医至今,十多年来,叶沛霖医生所接触和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期间也收获了无数的难忘与感动。

在与患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叶沛霖医生总会不断思考如何做到更好。其中有这样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且获益良多。“通过这件事,让我反思,其实医生在治疗中,应该多去发掘患者的优点和强项,如能加以利用,或许能事半功倍。”曾经,他有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但是她本人卻认为自己没病,所以经常在治疗回到家後,很快又不吃药,也不前来复诊和打针,导致再次病发,继而又入院治疗。如此循环往复。

“从治病的角度看,我们想再这样可能需要对她加强出院後的监测,必要时或许要让她住进中途宿舍。”遗憾的是,治疗期间,患者的母亲不幸去世了,而我们发现患者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女儿,提及母亲常常伤心落淚,並且希望每天都能在家里给母亲点上一炷香。医生跟她说明了情况,她也明白,如果再这样不吃药就无法每天给母亲上香了。因而之後,她都自觉坚持準时吃药,没再病发。

“患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病症,这是她的不足之处;而因为孝顺,她又能积极配合治疗,这是她的优点。临床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病人的不足,而没有去看他们的优点,如果能善於观察,留心细节,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这是病人带给叶沛霖医生的启发,让他在行医路上不断精进。

随着社会的进步,叶沛霖医生很欣喜地看到行业也在不断变化。一是市民对脑退化、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情绪病的认识更多了,加上政府对公众教育的推动,误解和歧视减少了,对精神科治疗的接受度也高了,不再讳疾忌医。二是医学进步了,药物的选择多了,且更具针对性,更少副作用。三是资讯科技的进步对医学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先进的设备、电脑程序、手机APP等被用於行业,“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影响”。

工作与服务相得益彰

医者,常怀仁爱之心。叶沛霖医生也不例外,当初选择学医,正是想着“可以运用科学的背景和知识去帮助其他人”。

早在中学时,叶沛霖医生就有参加一些与医务、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之後曾在医院做义工。在接触中,他对医学专业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步入社会後,叶沛霖医生加入了国际扶轮社,继续着服务的步伐。

“服务不是施捨,首先应该抱着平等的心态,这是最重要的。”赠人玫瑰,手有餘香,他以服务为乐,付出着,也收获着,“在服务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在服务一些生活於基层的贫困人士时,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我也能感受到他们适应环境、应对压力等自我复原的能力。服务其实也能与工作结合,我既能將一些专业技巧运用於服务中,有时我也会将我在服务中的一些见闻同病人分享,协助治疗。”

除了工作与服务,叶沛霖医生不忘留出时间陪家人,在他看来,三者就像相机支架的三根杆子,缺一不可且需要很好地去平衡。谈及未来规划,他始终保持谦虚进取的心态:“在专业方面还要不断提升,继续去学习新的东西。精神科虽然起步比较慢,但是近年来发展很快,而且有很大的潛力。所以作为从业人员,我们必须準备好自己。”

生活中的叶沛霖医生喜欢听音乐以调节身心,无论是怀旧的粤语歌、英语歌,还是音乐剧,或者是古巴、中东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色音乐,他都喜欢,並且珍藏了不少CD。“虽然不明白歌词的意思,但觉得很有趣。”工作中严谨,生活中轻鬆,在一张一弛中,叶沛霖医生向着他的理想在迈进。

猜你喜欢
学医精神科挑战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许愿
华佗学医
狄仁杰幼学医 针术成谜
华佗学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
第52Q 迈向新挑战
参与式教学法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