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的根据和逻辑起点

2018-05-31 16:49杨静
财经界·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创新

杨静

摘 要:本篇文章首先对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其次对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的根据进行解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逻辑起点加以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经济学 创新 根据 逻辑起点

针对任何领域来说,理论创新主要是在结合本地领域其他理论基础上实现的,其他领域理论在現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科学探究的永恒话题。在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环节中,针对此问题展开了充分的探究,直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得到统一性结果。各个论点以及逻辑背后都蕴含着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见解和答案,从而将社会实践进行体现。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的根据和逻辑起点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的重要作用

经济学作为随着近代欧洲国家实现革命改革后延伸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经过了商业资本、产业资本以及金融资本等时期,使得经济学出现了一定改变。在此环境中,经济学的每一次改变都具备国度性特点。上世纪以来,各个领域经济学中,都好像以“纯经济学”形式出现,但是都贯彻在各个国度特性中。在社会中产生了富有主义性质的经济学体系,各个领域学派出现的国度特性也比较显著。恩格斯在注重马克思经济学中“德国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理论的出现,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一定分歧,这种分歧主要源于各个国度特性,而苏联教科书主要是结合苏联经济特性而建立的,但是其主要把自身特性当作论证依据,让其他国家也随着苏联标准来构建,造成诸多失误现象的出现,中国在此环节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近代中国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逻辑方面上主要把西方国家经济学当作主体,在选用西方国家经济学说的过程中,过于注重阶级性,忽略了中国过度的特殊性。但是我国诸多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学作为一种一般性科学形式存在,我国需要在借鉴西方国家经济学的基础上,根据国际一般性经济学标准,构建迎合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有关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法律体,从中国过度特殊性角度入手,实现我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和完善。

二、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的根据

实现经济学创新的作用并非在于为了迎合理论自身需求,而是将经济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处理。政治经济学作为阶段性经济效益和含义的理论概述,是利用特定阶段意识来对经济问题加以规范和探究。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政治经济学创新方面,主要以“先进”学习为主。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把苏联当作学习主体,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材当作我国学习的蓝本,从而引发了中国经济矛盾。在改革之后,我国又开始学习美国等国家的经济学理论,但是在这些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将会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我国所学习的理论是否具备正确性,从实际角度来说,其自身就存在一定问题。不论针对苏联教科书,还是美国经济学理论,自身都含有一定的局限性。以苏联教科书为例,其研究主体并非从社会主义现实矛盾入手,而是把各个“空”规律演变为一系列小“空”规律[2]。毛主席曾对苏联教科书进行了这样的评价,该教科书写法方面存在出入,仅仅从含义方面入手。在探究问题上,只是从人们可以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探究潜藏的内容没有得以体现,进而将客观失误本质问题进行了揭示。苏联教科书一般是从客观规律角度入手,把维护苏联模式当作核心内容,没有全面处理社会主义构建中出现的问题。资本阶级经济学在经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表示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除了在其宗主国之外,还能在其殖民地方面也不具备理论生命力。即便在金融资本的作用下,其在人类思想中占有一定地位,但是却不具备理论生命。

三、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逻辑起点

(一)生产方面

马克思曾经表示,各个历史阶段中经济生产息形式以及交往形式都是围绕社会框架而产生的,是此阶段政治和精神历史得以明确的基本条件。所以,中国特色经济学逻辑起点在于对生产方式的探究。生产方式主要指在生产环节中产生的人和自然之间树立了相互关联的体系。其中涉及了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两项内容,其中生产力作为生产形式的物质保障,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形式的社会体现,生产形式是两者之间在生产环节的统一。在中国特色经济学生产方面,需要结合时代特性对生产形式加以重新定义。生产关系新含义需要从生产、配置以及消费等环节中进行概述[3]。在生产形式、生产力以及生产管理范畴中实施重新定义的条件下,对现代化生产力特性、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加以探究。

(二)交换方面

恩格斯曾经表示,所有社会变迁以及政治改革都是在人民对真理和正义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在认识过程中寻找合理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交换作为生产、配置以及消费的核心内容,一方面生产对交换起到决策作用,另一方面,交换特别是产品交换将会给生产发展带来影响。在进行交换过程中,将会产生经济主体交换关系,通过对交换关系的探究,产生交换理论,这也是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作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主要行为。在交换理论中,需要对分工和交换、产品和商品、市场和市场体系等内容进行探究,结合交换理论来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加以验证。

(三)消费方面

马克思曾经表示,由于消费构建了新型生产需求,所以形成的生产理念才能转变为内部动机,后者作为生产的主要依据。消费是形成生产的动力,其形成的生产力可以当作决策标准而产生的作用对象,假设把生产当作外部动因提供给消费者,体现出的价值将显然易见,那么,同时显然易见的是,消费在理念方面明确了生产对象,起到了当作内心意象、当作需求的效果。消费所形成的生产对象主要以主观形式为主,在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生产。生产发展主要是把迎合消费者需求当作主体,随着消费需求的逐渐增多,从而推动了生产发展,这也给再生产提供了条件。所以,消费方面也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逻辑起点。消费包含的消费框架、消费形式以及消费趋势等内容,在社会主义消费环境中,需要对消费作用、社会主义消费形式等内容进行探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围绕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作用、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的根据以及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逻辑起点等内容开展,明确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的重要性,给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提供依据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承明,刘翠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

[2]黄华,程承坪.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方向——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7.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创新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演变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