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澳”的意志力

2018-05-31 06:39暗地妖娆
世界博览 2018年2期
关键词:澳洲人澳洲留学生

暗地妖娆

导语:

曾几何时,澳大利亚人在网上展开了疯狂骂战,原因很简单——有人骂他们土。

正文:

“土澳”这个名词的诞生,让澳洲人无法承受生命之耻,他们不停地强调自己收入丰厚、住房宽敞,在白人领域中具备无可比拟的优越感。可是就有一个日本籍女留学生,以自己在澳洲生活的三年为内容,编了一首歌,歌中这样唱道:“原以为澳洲遍地都是有品味的大帅哥,谁知道他们衣着土得掉渣还不修饰;原以为澳洲美食特有料,谁知道那里全是亚洲菜......”这位女学生可算是戳破了“澳洲”这张美丽的外皮,将“土澳”之土揭示得淋漓尽致。

这种土,深入澳洲骨髓,令它的“白”变得不再荣耀。

起源之“土”

澳大利亞为什么如此“土”?因为它的根源就是土的。

和美国的起源史差不了多少,当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发现澳洲东海岸的时候,就注定它得被划归入英国领土。英国人看不起这块广阔丰茂却过于平坦的土壤,于是将它变成了“罪犯流放地”,非常利索地把736名囚犯带到了那里。直至20年后,才有身家清白的英国自由民移居到了那儿。

所以和欧洲发达国家不一样,那儿的“土特产”不是艺术品,也没有足够的人文历史支撑起一个个古老厚重的艺术馆,所有游客一抵达悉尼游轮码头,率先映入眼帘的只有一幅巨幅油画,上面画着军人押送罪犯登陆澳洲大陆的情景,旁边陪着一群面容悲伤的家属。而澳洲的博物馆中最有名的,当属悉尼市的最原始定居点“岩石”,那儿原来只有一堆岩石,是移民们将它变成了宜居的城市。走进博物馆,你能见到的只有破破烂烂的生活用品,都是罪犯的专属物,也就是说,澳洲人在讲述他们的先辈事迹时,心情除了尴尬就没别的了。

与此同时,英国殖民者也没有放过澳洲当地土著,他们霸占了原住民的家园,还强行拆散他们的家庭,把孩子送进自己的学校进行洗脑教育,这就意味着土著传统被彻底摧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被洗得闪闪发白的“小灵魂”。

这些灵魂经过数百年的历史轮替,终于彻底西化,尤其是二战以前,澳洲当局用此法消灭了“野蛮人”。尽管此后政府也有所悔改,并支付了大量赔偿金,然而“祸根”已经种下,歧视与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蔓延在这片土地上。也为他们的“土”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文化输出之“土”

澳洲有什么文化可以输出的?答案是——没有。

这就是一个“外国人”遍天下的国度,移民占据了大多数,虽说是白人为主的国家,却是华、韩、日、越、泰、菲、印,和中东等国移民高度集中的国度。种族的多样性,使得它无法保留高纯度的“国粹”,亚洲菜的种类和分布也远远多过澳洲菜。更绝的是,和美国一样,澳洲人没有身份证,政府最初也曾尝试给人民弄一个身份证制度,却遭到了大家的强烈抵触,移民们至今带在身上以供接受检查的证件也只有ID卡。

从电影、文学、音乐,乃至绘画,也都是舶来品唱的主角。澳大利亚的文学作品,是标准的英语文学,早期最有名的著作也是一个叫安德鲁.巴顿.帕特森的流放犯编集的民谣集《古丛林歌》,其内容无一不是受压迫的流放者口口相传的歌谣,文学性相当之低。澳洲虽然有音乐学院,曾经培养出过著名的钢琴手、摇滚歌星,甚至电台DJ,可他们最后无一不走出国门,成了“别人家的艺术家”。再加上才华横溢的移民们进驻音乐学院的人数愈来愈多,也等于是澳洲土壤成为他们的跳板,最终给他们的只有一个虚假繁荣的文化盛景。

如果硬要选出那里可供输出的文化种类,最有代表性的就只能是演员了。澳洲人特有的修长身材和金发碧眼,正符合好莱坞对演员的外形标准。于是尼可尔.基德曼冒头了,她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成了汤姆.克鲁斯的太太;凯特.布兰切特出现了,她摆动两条大长腿走进好莱坞片场,成为奥斯卡影后。如今的澳洲藉明星们更是彻底被“物质化”,海姆斯沃斯兄弟就是其中典范;兄弟二人都以完美的硬汉面孔和坚挺人鱼线受到好莱坞热捧,他们早期都只是澳洲的电视小明星,后来却驰骋于好莱坞各色商业大片之中;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成了漫威英雄“雷神”,弟弟利亚姆.海姆斯沃斯也在《饥饿游戏》系列里崭露头角。

这些演员因先天优势得以改变命运,但他们没有把澳洲文化带出国门,却是以拍电影的方式将美国流行文化带了回去。

“白左”之土

所谓的“白左”,在现下许多人看来,系指以绝对浪漫主义情结捍卫“政治正确”的一批中产阶级精英分子。在澳洲,这些“白左”的行为却令整个国家的移民政策不停向着极端化推进。在移民多如牛毛的澳洲,总理Malcolm Trunbull于2017年春发表讲话,将澳洲入籍的门槛大幅度提升级,不仅等待期限从一年变成了四年,入籍考试也只有三次机会,雅思过6级才能得到澳洲永居权;这就意味着把一批上了年纪的亚洲人拒之门外了。

另一方面,虽然澳大利亚是个白人国家,却是被亚太国家移民“占领”中的白人国,作为英联邦国家,从体制到福利制度都是向英美靠拢的,却不得不面对亚洲人占尽的便宜,截止到2015年,中国留学生占到了澳学生总数的27%,“反华”势力也愈演愈烈。

2017年10月,两名中国高中留学生在堪培拉沃登区的公交站被两名当地少年索要香烟,在被拒绝后上前围殴了学生,导致一名中国男生眉骨开裂,一只眼睛暂时性失明。这起事件引起了澳大利亚首都区教育部长伊维特.贝瑞的高度关注,教育部发声明呼吁要保证华人留学生的安全,但是事件还是如滚雪球一般扩大了。在事件发生后的次日,车站附近又发生了多起中国留学生被围堵攻击事件,他们不得不躲进中餐馆避难,才逃过一劫。事实上,事件导火索并非是出于种族矛盾,因为澳洲的香烟太贵,被人当街索讨的事情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人身上,在欧洲国家也频频出现这种现象。可是澳大利亚微妙的环境因索,给了种族主义者借题发挥的机会。

不要以为这种民粹思想只出现在低层次的澳洲民众身上,掌握话语权的中产阶级人士中秉持同样观念的也大有人在。我们就以基本上可算是“美国人”的尼可尔.基德曼为例,总统大选前昔,几乎大半个好莱坞的名人都站到了希拉里一边,誓要让川普滚出政坛。可就在这个时候,依旧有少量的明星却支持川普的反移民政策,这其中就包括了尼可尔.基德曼,她因此付出了惨重代价,有连续两个影视公司将她列入了黑名单。作为澳洲人,基德曼的思维模式显然与浸淫在“平等博爱”之中的正义者联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当然,以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营收入项目的澳大利亚,也有自己的顾虑。伦敦国王大学的亚太专家凯利.布朗教授就曾发表观点:“澳大利亚是白人为主,由欧洲人在亚太地区建立的民族国家,因此澳大利亚本土一直存在某种对外的恐惧。抛开中国因素,在更大范围看,澳大利亚对于自己的国家认同及其作用感不安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周边地区和国家最近又成为澳大利亚投资、贸易、移民和留学生的来源。”

因此,澳大利亚总理也一再向众人强调,他本人并不“反华”,儿子会讲中文,儿媳还是在中国出生的。他深深明白,要维护澳大利亚的利益,正确的政治引导是绝对有必要的。

软素质之土

从哪些方面能看出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最明显的区块就是——旅游。

请相信,走出国民的中国游客绝非全世界最讨人嫌的游客,根据2014年调查统计,全世界旅游市场中最不受欢迎的游客是美国游客,排下来才轮到中国,而澳大利亚排名在第16位。这个结果自然让优越感十足的美国人很不满意,他们于是辩称:“并不是美国游客讨人厌,而是澳大利亚的游客们出国丢人现眼的时候,都号称自己是美国来的!”

虽然你不得不承认,澳洲人对于素质看得很重,就拿抽烟来说,即便是在公共吸烟区,烟民们被人看到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可是骨子里的教养是无法隐藏的,作为流放犯们的后代,澳洲人让全世界汗颜的失格行为也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就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欲在400米自由泳赛中与中国选手一决高下的“飞鱼”霍顿,接受采访时恶意提及对手服用禁药的历史,以下作手段扰乱对手情绪。

不少初到澳洲的人们,也多多少少都会见识到当地人的修为,双脚踩坐在公车座位上的人有之,涎着脸当街讨烟的有之,球场赛事过后垃圾横生的现场更是教人瞠目。墨尔本杯赛马系全澳最疯狂的赛事,当比赛结束之后,环卫工人在现场都会惊呼:“大家都疯了,他们是猪!”你且看硕大的草坪上,能捡到假牙,甚至女人的内衣;在厕所里都能发现可卡因与安全套;一群百无聊赖的醉鬼就这样躺在垃圾堆里一动不动,完全无视“有伤风化”的嫌疑。

至于“出口成脏”,那更是澳大利亚一群极端分子的拿手好戏,有白人女性曾无缘无故地对悉尼某公园长椅上吃午餐的中国情侣破口大罵,说他们染头发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西方人云云。华人在澳大利亚的诸多场合受到当地人辱骂,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为此不少留学生曾经气愤地表示,得在那里练就一身还骂的本领。可见他们的素质之“土”,已是众所周知。

在满大街人都穿着“丁字裤”(人字拖)的澳大利亚,“文化”与“根基”似乎是他们特有的心病;因为单薄,所以敏感;因为敏感,所以激进。移民与留学生的涌现,令这个国家变成多元文化的温床,超过24%的人是海外出生的,逾40%的澳大利亚居民具备混合的文化背景,大概只有2%的人自认是土著。这多元化的环境,未能阻止澳洲人每年花大约10亿澳元去购书,也不妨碍他们平均每人一年看一部歌剧,那儿甚至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电影业的国家之一。然而华美的外壳内部,独独缺少“本土”的宝藏,这才是“土澳”们最大的纠结。

猜你喜欢
澳洲人澳洲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享誉海内外的澳洲奶酪
澳洲动物
留学生的“捡”生活
An Aussie takes a dive
Who discovered Australia?谁发现了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