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
近些年大家都在观察挪威、芬兰等北欧国家出色的教育成果,没想到秘诀竟包括游戏的设计。
我女儿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侧重数理化教育和项目式学习的学校,有时学生的作业颠覆了我的三观。比如学校举办纸板船邀请赛:参赛学生只用纸板、胶布和胶水制作纸板船。制作完毕后,到游泳池里进行划船比赛,里面坐着三个人来回划,让学生、家长和老师乐翻天。后来我女儿的物理课老师,又让学生设计一种发射器,要能发射一个馅儿饼砸到老师脸上。
工业化使得教育的目标变成批量生产有同类技能、驯服听话的职丁,不需要太多能动性和创新性。今日的学生就是未来的人才,现在,机器人开始取代人工管理流水线,如果还像下业时代那样训练学生,他们以后怎么办?
《游戏改变教育》一书,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教育和游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电子游戏中有图像也有音效,刺激是多感官的。如果教育也能将其整合进来,那会造成阅读成效的提升。比如有人正在把名著《尤利西斯》《瓦尔登湖》变成电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阅读。游戏在其他学科中也有诸多应用,一款《龙箱》游戏,含有代数和几何知识。在华盛顿州学校的测试中,学生仅仅用90分钟玩游戏的时间,就掌握了预定学习的所有知识点.
(摘自《南方周末》)
多为解读
角度一:点燃兴趣,教育的温度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是苏格拉底几千年前的箴言。今天的人们践行得怎么样呢?“只要不学死,就往死里学”的畸形理念早已让我们忘记了教育初衷。没有温度的教育让人身心俱疲,如何给当下死水般的教育现状注入生机?《游戏改变教育》一书令人脑洞大开的同时发人深思。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鸡蛋由内而外打破是生命,这种内在力量多么惊人!激发兴趣的教育才是對教育本质的回归。
角度二:寓教于乐,游戏的良知
游戏吃灵魂。各种各样的游戏的确让许多学生深陷、迷失,然而,悖论在于尽管家长诅咒游戏,孩子们却天性喜爱游戏。问题出在哪里,对游戏的爱与怨真的不可调和?人们创造性地将游戏与学习的壁垒打通,让游戏富含英语、数学、物理、历史等各种教育维生素,寓教于乐,匠心独运。成人社会应对游戏的设计与结果负责,让游戏充满人文关怀与人性良知,有效控制与引导。
角度三:适度挑战。学习的智慧
肤浅无学习。以游戏改变教育,势必引发很多人的忧虑,认为强调趣味会导致浅薄,如梁启超曾说:“教育儿童纯用趣味引诱,则不能扩张其可能性。”他认为教育需要一定的“逼迫”,即一定硬性要求的引导和规范,或正当的外部压力,才能真正达到扩张学习可能性的效果。从文中看到,游戏促发的趣味与预设的挑战并行不悖,在同样的时间,以愉快的方式,完成更多更有创意的学习任务,这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