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明 董必荣 戚海峰
(1.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2.南京审计大学 会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3.华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237)
高管团队成员职能多样性对团队战略决策具有显著影响(Hambrick,2007;Hambrick et al.,1984)。自Lau et al.(1998)开创性地提出团队断裂带概念以来,学者对影响团队任务处理或信息加工相关的高管多样性的关注已从早期的单一职能指标转向多指标的联合作用。团队多个与任务处理或信息加工相关指标(例如教育层次、职能背景及工龄等)的联合作用会将团队分割为若干个知识子群,子群间的界限被称为团队任务断裂带(Lau et al.,1998)。然而,有关团队任务断裂带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已有经验分析分别得出,二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陈伟 等,2015)、负相关关系(周建 等,2015)以及无显著相关关系(Bezrukova et al.,2009)等结论。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之所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原因可能在于,虽然子群间的知识差异越大,越有利于提供多样化建议,但是,一方面,在子群层面,知识子群间差异的增大不仅会提升子群间的知识整合成本(Lau et al.,1998),还可能引发子群间的情感冲突(Lau et al.,2005);另一方面,在高管个体层面,高管自身在价值观、利益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团队情感冲突(Lau et al.,1998;Li et al.,2005)。这些都可能降低整个高管团队的知识整合效率。此外,任务断裂带的影响具有潜在性,具体而言,任务断裂带本身并不会直接影响团队或组织绩效,其对绩效的影响受到与团队成员知识整合机制相关的情境的调节作用(陈伟 等,2015;Lau et al.,2005)。
当前,虽然已有诸多有关团队知识整合机制方面的研究,但大多针对一般意义的团队,鲜有涉及高管团队。而且,这些少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管交叉任期(Barkema et al.,2007)、董事长与董事会(李小青 等,2015)、行业环境(李维安 等,2014)、目标共享(Thatcher et al.,2012)及组织氛围(Chung et al.,2015)等对高管团队知识整合的影响,鲜有关注公司实际控制人股权的影响。一直以来,有关于公司实际控制人股权的研究主要从大股东角度来考察其对公司治理效率的矛盾作用,即公司实际控制人因具有较高的股权而有利于监督经理层,降低代理成本(李增泉 等,2004),但是其也可能会利用权力侵害小股东权益(肖坤 等,2009)。事实上,公司实际控制人股权不仅会影响公司治理效率,而且还会影响高管团队的知识整合效率。原因在于,股权影响决策权,决策权进而又会影响股东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即影响代表不同股东利益的高管间进行知识交流与整合的积极性。上市国企的股东中除实际控制人外,可能还存在与实际控制人无关联的其他国有股东及大量的非国有股东(私人与民营企业)。在实际控制人控股程度较弱(相对控股)的情况下,其他大股东的决策权相对增大,他们派出代表自己的高管的可能性与数量也会增大。一方面,这会提升高管产生情感冲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会促进高管共享信息以及积极参与决策。因此,会对高管团队的知识整合效率产生矛盾的作用。那么,上市国企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控股程度将如何调节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呢?此外,在转型经济背景下,为了有效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国企高管团队既可能倾向于团结,进而促进实际控制人与不同股东的信息共享与交流,但是实际控制人也可能会为了实现快速决策,从而强化自身集权,降低其他股东参与决策。而且,在缺乏有效监督与约束的情形下,上市国企高管为了追求任期业绩,可能会更多地从事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与投资,导致经营失误的概率增大。那么,市场竞争程度会如何调节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呢?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利用电子信息产业的上市国企面板数据,采取系统GMM模型考察了上市国企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了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程度与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可能的贡献体现在:第一,探讨了上市国企实际控制人股权对高管团队知识子群间知识整合的影响。虽然先前文献突出了公司实际控制人股权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但是却忽视了其可能会影响高管团队知识整合效率。然而,实际控制人股权大小会影响其他股东的决策权进而影响他们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本研究提出,上市国企实际控制人控股程度的相对降低,有利于促进代表不同股东的高管参与决策,从而提升高管团队的知识整合效率。第二,揭示了市场竞争对上市国企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已有研究指出,高度的市场竞争可能会缓解团队内部矛盾,提升团队合作效率(Qian et al.,2013),进而增强企业绩效,但是本研究发现市场竞争的加剧会增大上市国企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对企业绩效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上市国企实际控制人,一方面,为了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决策,可能会通过增强集权来减少争论,从而抑制其他股东参与决策;另一方面,其派出的高管,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和追求任期绩效,会受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而增大风险偏好倾向,从而导致高管团队决策失误增多与经营风险增大。
团队成员因职能背景、教育水平、任期及工龄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经验、知识与信息,因而在信息加工及任务处理方面存在差异。从知识的角度看,任务断裂带会把一个团队分成若干个知识子群,而且任务断裂带强度越大,子群间的知识差异越大(Harrison et al.,2007),这可能会引发子群间的任务冲突,提高知识子群间讨论与争辩的概率,进而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Thatcher et al.,2003;刘志迎 等,2017)。高管团队是企业的战略决策单位之一,鉴于团队任务断裂带对团队决策的积极作用,因此,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可能会提高企业战略决策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然而,一方面,子群间的知识差异不仅会提高跨子群的知识整合成本,而且在“相似-吸引”范式的影响下还可能造成子群内成员仅倾向于与子群内成员进行交流,而不愿与子群外成员互动,即导致内亲外疏(范合君 等,2015),从而引起子群间的情感冲突(潘清泉 等,2015)。另一方面,高管自身的性别、文化、价值观及其所代表的股权利益差异也会导致情感冲突(林明 等,2016),从而阻碍信息共享,偏离对任务的关注,最终降低高管团队的知识整合效率,不利于高管团队决策效率及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对于中国的上市国企来说,其股东包含国有股东、私人与民营企业等,因此,上市国企高管团队成员可能代表着不同股东的利益。虽然上市国企高管团队在决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或许可能获得不同股东在资源、知识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有助于提升高管团队的决策效率及企业绩效,但是也可能因高管所代表的不同股东的利益或价值观进而激化情感冲突,从而降低高管团队的知识整合效率。因此,上市国企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自2005年股改以来,虽然国有企业中国有股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是绝大部分上市国企的国有股仍处于绝对或者相对控股地位。已有针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研究集中于分析国有股一股独大对代理成本的影响。例如,张兆国等(2008)验证了国有股比例的增大会提高股权代理成本;肖坤等(2009)发现国有股比例与第一类代理成本(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具有正相关关系。区别于以往研究,本文重点关注公司实际控制人股权对高管团队知识整合效率的影响。依据控股程度的高低,可以把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分为相对控股与绝对控股两类。对于实际控制人为国有股东的上市国企,其控股程度会影响那些股权相对较小的股东(与公司实际控制人无关联的国有股东及非国有股东)在董事会中获取权力的难易程度及决策权的大小,从而对它们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产生影响,间接作用于高管多样性知识的整合效率。具体而言:(1)在公司实际控制人相对控股的情形下,那些属于非实际控制人的股东的股权比例相对较大,因此,他们易于在董事会中获取更大的权力,参与决策的积极性较高,进而有利于促进高管团队的知识整合。(2)在公司实际控制人绝对控股的情形下,那些属于非实际控制人的股东在董事会中无法获得决策权或者决策权很小,因此其缺乏参与监督高管团队决策(即会增大代理成本)以及提出决策建议的动力,进而阻碍高管团队知识整合效率的提升。鉴于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对企业绩效可能存在正反作用的不确定性,本文提出:
H1a:在公司实际控制人处于相对控股情形下,相比处于绝对控股,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强度对企业绩效的负向作用会减弱。
H1b:在公司实际控制人处于相对控股情形下,相比处于绝对控股,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强度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会增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果企业无法有效利用各方资源、信息及知识等,则可能会阻碍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导致企业整体利益受损,最终损害所有股东的共同利益。因此,为了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压力,国企可能需要充分发挥不同股东的资源与能力的作用,一方面,鼓励代表不同股东利益的高管进行信息、知识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努力降低不同股东间的利益及价值观冲突。因此,在竞争压力大时,国企可能会积极缓解因知识差异而引发的高管团队知识子群间的冲突(范合君 等,2015),吸纳不同性质的股东参与高管团队决策,给代表其他股东的高管分配更多决策权以增强其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以及更加关注其他股东的意见与建议。这些都将有利于促进作为不同股东代表的高管间的知识整合,提升高管团队决策效率,进而增强企业绩效。当市场竞争程度小时,国企对属于非实际控制人股东的资源、知识及能力的需求会降低。因此,其可能并不会积极吸纳其他股东参与决策,也不会为了鼓励他们参与决策而让渡更多的决策权。然而,对于大部分上市国企来说,由于国有股东派出的高管一般是行政任命的,而且在国有股东作为实际控制人的情形下,其派出的高管为了提升在任业绩或获得行政升迁,更倾向于选择高风险的投资或经营方式。同时,竞争的加剧要求快速决策,而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处于实际控制人位置的国有大股东的高管代表们则可能会增强集权,而不是分权。这些都不利于实际控制人倾听其他小股东的意见,从而加剧高管团队情感冲突,降低高管团队内部不同知识子群的知识整合。这意味着,市场竞争程度对任务断裂带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可能存在两种相反的调节效应,因此,本文提出:
H2a:随着市场竞争程度增大,上市国企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强度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会增强。
H2b:随着市场竞争程度增大,上市国企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强度对企业绩效的负向作用会增强。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本研究选择的上市国企样本来自于中国电子与信息行业,该行业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契合于本文的研究情境及目标。我们以2006—2011年作为观测时间段,同时,考虑到高管团队决策对企业绩效具有滞后效应以及面板数据分析至少需要两年数据,本研究选取在2008年之前上市的国企作为样本。在此基础上,剔除了*ST、ST及PT类的企业及相关数据缺失的企业。财务指标、公司股权结构及高管的相关数据通过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与企业公开年报获得,企业专利数据通过中国知识产权局的公开网站上的中国专利查询系统进行查询,并经过手工整理而得。最终,本研究共收集与整理了58家中国上市的电子与信息类国企的317个企业年(Firm-year)面板数据。
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强度,参考Thatcher et al.(2003)所采用的测度团队断裂带强度的Fau 算法,公式如下:
实际控制人控股程度,可分为两类:一是相对控股,指国有股东股权比例小于50%;二是绝对控股,指国有股东股权比例大于50%。因此,我们采用1个哑变量来分析,当属于相对控股情形时,取1;当属于绝对控股情形时,取0。
企业绩效包含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为了通过单一的绩效指标来测度短期和长期绩效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时间变化的基于市场价值的计量方法(Richard et al.,2007;Huselid,1995),即托宾Q,来测量企业绩效。一般用资产的市场价值除以资产账面价值来衡量托宾Q。
参考已有研究,本文还选取了一些控制变量,包括:(1)企业规模。本文用企业年销售额取自然对数来表示。(2)创新能力。本文用企业年申请成功的专利数量(发明与实用新型数量)来表示。(3)净利润率。本文用净利润除以营业收入来衡量。(4)年度哑变量。本文引入年度哑变量控制不同年份经济周期的影响。
由于本期的企业绩效(因变量)可能会受上一期的企业绩效影响,因此本研究利用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是适合的。在分析时,为了控制模型的内生性与不可观察的异方差,我们采用GMM估计(Arellano et al.,1991)。GMM估计是用被解释变量滞后项、预定变量滞后项、严格的外生变量的差分当作工具变量进行估计。GMM分析一般可分为系统GMM估计和差分GMM估计两种,本文选取了系统GMM估计(Arellano et al.,1995;Blundell et al.,1998)。原因在于:一方面,差分GMM估计会导致被解释变量产生严重的弱工具变量问题;另一方面,系统GMM估计比较适合于个体数量多、时间跨度较短的面板数据,也就是说,与本研究的数据特征契合程度高。系统GMM估计可通过统计软件Stata 12.0中的xtabond2功能模块进行(Roodman,2009)。在模型分析中,年度哑变量被当作为严格外生变量,而其它变量则被视为预定变量,并对自变量及控制变量全部采取滞后1期处理。具体所使用的分析模型如下:
Qi,t= C+β1Qi,t-1+β2TASKFi,t-1+β3BIGSi,t-1+β4COMPi,t-1+
β5(TASKFi,t-1×BIGSi,t-1)+β6(TASKFi,t-1×COMPi,t-1)+
其中,Q为企业绩效,C为常数项,TASKF为任务断裂带强度,BIGS为实际控制人控股程度,COMP为行业集中度,SCALE为企业规模,TECHN为创新能力,PROFIT为企业年利润率,YR为年度哑变量,u为固定效应,e为误差项。
表1为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从中可见,高管任务断裂带强度、实际控制人控股程度、行业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2报告了系统GMM估计的分析结果,其显示了用于检验残差自相关的AR(1)与AR(2)统计量所对应的Z值,以及用来检验所有工具变量是否整体外生的Hansen统计量所对应的卡方值(X2)。由于各个模型中的F值是显著的(p<0.01),AR(1)的Z值是显著的(p<0.01),AR(2)统计量所对应的Z值不显著(p>0.1),因此表2中各个模型中的残差无自相关性的原假设不能拒绝。同时,由于Hansen统计量的卡方值并不显著(p>0.1),所有工具变量是否整体外生的原假设也不能被拒绝。因此,考虑因变量滞后1期的影响及其它变量滞后1期是适合的。依据表2,模型M1是只包含控制变量的基本模型。模型M2相对于模型M1增加了自变量(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强度)与调节变量(实际控制人控股程度与行业集中度)。模型M3和模型M4相比模型M2,分别多了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强度与实际控制人控股程度的交互项、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强度与行业集中度的交互项。模型M5为全模型。
表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N=317)
注:*p<0.10,**p<0.05,***p<0.01。
表2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上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1)实际控制人控股程度对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主效应模型(模型M2)显示,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企业绩效具有显著负相关(β=-0.74,p<0.01)。同时,依据模型M3,当实际控制人相对控股时(即实际控制人控股程度取值为1的情形),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β=-0.70,p<0.05),而当实际控制人绝对控股时(即实际控制人控股程度取值为0的情形),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β=-5.24,p<0.01),因此,假设H1a成立,而假设H1b不成立。另外,全模型(模型M5)进一步支持了假设H1a。我们对实际控制人相对控股和实际控制人股绝对控股的情况进行比较的结果如图2所示。(2)市场竞争对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依据模型M4,行业集中度与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的交互项系数是正值,为29.14(p<0.01),由此可以推断:随着行业集中度增大(市场竞争程度减小),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强度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会增强。这也意味着,随着市场竞争程度增大,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强度对企业绩效的负向作用会增强,因此,假设H2a不成立,而假设H2b成立。全模型(模型M5)也进一步支持了假设H2b。此外,以模型M4为基础,我们对市场竞争小,即行业集中度大(行业集中度均值加一个标准差,即COMP=0.07)和市场竞争大,即行业集中度小(行业集中度均值减一个标准差,即COMP=0.03)的情形进行了比较分析。图3表明,在市场竞争小(行业集中度大)的情况下,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企业绩效间关系呈正相关关系(β=0.28,p<0.01);而在市场竞争大(行业集中度小)的情况下,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企业绩效间关系呈负相关关系(β=-0.89,p<0.01)。
表2 系统GMM分析(N=317)
(续表2)
Qt为因变量模型M1模型M2模型M3模型M4模型M5BIGS(t-1)×TASKF(t-1) 4.54∗∗∗(1.63)5.28∗∗(2.27)COMP(t-1)×TASKF(t-1) 29.14∗∗(14.69)30.19∗∗(13.41)年度哑变量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df710111112F5920.51∗∗∗15085.10∗∗∗15748.66∗∗∗31655.68∗∗∗41111.01∗∗∗Hansen 48.47 50.07 47.32 46.32 47.39Z1 -2.59∗∗∗ -2.65∗∗∗ -2.64∗∗∗ -2.81∗∗∗ -2.92∗∗∗Z2 -1.37 -1.12 -1.05 -1.07 -0.98
注:*p<0.10,**p<0.05,***p<0.01;Z1和Z2分别是AR(1)和AR(2)在差分Arellano-Bond检验的Z值。
图2 实际控制人控股程度的调节效应
图3 市场竞争的调节效应
本研究基于高管团队断裂带理论,选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上市企业中国企的纵向数据,使用系统GMM模型分析了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程度与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国企实际控制人股权的相对减少会降低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强度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而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会增强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强度对企业绩效的负向作用。
本研究结论对管理实践的启示在于:(1)不断完善混合所有制国企高管团队的决策机制。为了鼓励非国有股东代表参与决策,一方面,可以放大非国有股东的决策权,在某些对国有控制力要求不高的重大决策权方面,不再按实际股权来分配,而是依据非国有股东的股权采取一定的扩大比例进行放大处理。另一方面,直接在高管团队层面吸引非国有股的代表参与决策,允许非国有股的小股东在董事会、监事会或经理层中占有一定席位,鼓励他们对作为实际控制人的国有股东代表的高管实施监督。(2)依据所属行业是否属于竞争性领域来安排混合所有制国企的实际控制人的股权比例。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存在着属于竞争性领域的行业及属于关系国家安全或国计民生的行业。对于那些属于竞争性领域的行业,可以大幅降低国企实际控制人的股权比例,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从而有效提升行业竞争,促进混合所有制国企高管团队任务断裂带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对于属于关系国家安全或国计民生的行业,即非竞争性行业,可以在不影响国有资本控制力的情况下,适度降低处于实际控制人地位的国有股东的股权比例。(3)在提升混合所有制国企高管团队知识整合能力方面,实际控制人可以对代表不同股东的高管所提出的有效建议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或者奖励,从而提升他们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需要在后续探讨中不断加以改进。首先,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为来自市场竞争相对激烈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因此,结论是否适用于行业竞争程度相对较小的行业企业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其次,本研究虽然提出公司实际控制人股权会同时影响到其他国有股东和非国有股东的决策权,但是,并没有直接测量其对这两类股东的直接影响,因此,将来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细化分析。最后,虽然本研究关注的对象是混合所有制国企,但是,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形下,非国有股东是否有权力或者是否能够派出其高管代表尚缺乏研究。鉴于作为非国有股东的高管代表的存在会影响国有股东与非国有股东的高管代表间的情感冲突,后续研究可以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陈伟,杨早立,朗益夫. 2015. 团队断裂带对团队效能影响的实证研究:关系型领导行为的调节与交互记忆系统的中介[J]. 管理评论(4):99-110.
范合君,杜博. 2015. 多样化团队群体断裂带研究综述[J]. 经济管理(7):182-190.
李维安,刘振杰,顾亮. 2014. 董事会异质性、断裂带与跨国并购[J]. 管理科学(4):1-11.
李小青,周建. 2015. 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对企业战略绩效的影响研究:董事长职能背景和董事会持股比例的调节作用[J]. 外国经济管理(11):3-14.
李增泉,孙铮,王志伟. 2004. “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12):3-13.
林明,戚海峰,李兴森. 2016. 混合所有制企业高管团队断裂带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混合高管结构权力平衡的调节效应[J]. 预测(4):15-21.
刘志迎,赵雪. 2017. 高管团队断裂带对二元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医药企业的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12):45-52.
潘清泉,唐刘钊,韦慧民. 2015. 高管团队断裂带、创新能力与国际化战略: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0):111-122.
肖坤,秦彬. 2009. 股权结构对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 经济管理(2):57-62.
张兆国,何威风,闫炳乾. 2008. 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来自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1):39-47.
周建,李小青,杨帅. 2015. 任务导向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努力程度与企业价值[J]. 管理学报(1):44-52.
ARELLANO M, BOND S. 1991. 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 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8(2):277-297.
ARELLANO M, BOVER O. 1995. 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components models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68(1):29-51.
BARKEMA H G, SHVYRKOV O. 2007. Does top management team diversity promote or hamper foreign expansion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8(7):663-680.
BEZRUKOVA K, JEHN K A, ZANUTTO E L, et al. 2009. Do workgroup faultlines help or hurt ? A moderated model of faultlines, team identification, and group performance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35-50.
BLUNDELL R, BOND S. 1998. 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87(1):115-143.
BOTOSAN C, STANFORD M. 2005. Managers’ motives to withhold segment disclosures and the effect of SFAS No. 131 on analyst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80(3):751-771.
CHUNG Y, LIAO H, JACKSON S E, SUBRAMONY M, et al. 2015. Cracking but not breaking: joint effects of faultline strength and diversity climate on loyal behavior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8(5):1495-1515.
HAMBRICK D C. 2007. Upper echelons theory: an updat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2(2):334-343.
HAMBRICK D C, MASON P A. 1984. 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9(2):193-206.
HARRIS M. 1998.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managers’ business segment reporting decision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6(1):111-128.
HARRISON D A, KLEIN K J. 2007. What’s the difference? Diversity constructs as separation, variety, or disparity in organization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2(4):1199-1228.
HUSELID M A. 1995.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urnover, productivity,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3):635-672.
LAU D C, MURNIGHAN J K. 1998. Demographic diversity and faultlines:the compositional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group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2):325-340.
LAU D C, MURNIGHAN J K. 2005. Interactions within groups and subgroups: the effects of demographic faultlin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8(4):645-659.
LI J, HAMBRICK D C. 2005. Factional groups : a new vantage on demographic faultlines, conflict, and disintegration in work team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8(5):794-813.
QIAN C, CAO Q, TAKEUCHI R. 2013. Top management team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 China: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environ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4(1):110-120.
RICHARD O C, MURTHI B P S, ISMAIL K. 2007. The impact of racial diversity on intermediate and long-te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contex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8(12):1213-1233.
ROODMAN D. 2009. How to Do xtabond2: an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ce” and “System” GMM in Stata [J]. Stata Journal, 9(1):86-136.
THATCHER S M B, JEHN K A, ZANUTTO E. 2003. Cracks in diversity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diversity faultlines on conflict and performance [J]. 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12(3):217-241.
THATCHER S M B, PATEL P C. 2012. Group faultlines: a review, integration, and guide to future research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38(4):96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