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知智 朱克西
摘 要:该文从供给侧的视角分析了目前云南省茶叶市场情况,参考美国雨林联盟认证,借鉴其他茶产区发展经验,提出了“林中茶”栽培模式,并阐述了“林中茶”栽培模式的特点、可行性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林中”茶栽培模式;雨林認证;可行性;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8-0042-03
Study on New Mode of “Tea in the Forest” Development from the Supply-side Reform Perspective in Yunnan Province
Chen Zhizhi et 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 market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and combines it with the U.S.Rainforest Alliance Certification to learn from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other tea producing regions, and proposes the “Tea in the forest” cultivation model, and elaborates on “Tea in the forest”,the characteristics,feasibility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ultivation patterns.
Key words:“Tea in the forest”cultivation model;Rainforest Alliance Certification;Feasibility;Development prospects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茶叶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优质化、健康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等特点,消费者将侧重点转向品质消费、生态健康等。与此同时,茶叶市场由于产区的湿度与温度差异、茶种资源的多样性等多种条件导致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品种繁多。多种因素导致云南省普洱茶并未将地域优势最大化,市场占有率较低,竞争力弱,影响了普洱茶在全国的知名度与销售量,对普洱茶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为此,本文参考美国雨林认证—青蛙的标志,依据当地自然环境提出“林中茶”模式,从源头开始对普洱茶的品质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了茶产业的良性发展。
1 云南省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基于供给角度而言,云茶产业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供给规模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和供给质量与优质资源禀赋之间的差距,具体表现为要素结构与产品结构不合理。
1.1 要素结构 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代表的各种资源要素投入素质不高,加之制度设计与安排不合理等主要制约因素,使得云茶产业要素供给结构不均衡。除了云南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古茶资源以外,其他要素供给水平均出现层次不齐现象,从而降低了云茶产业的生产供给效率。首先,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多数外出打工谋生,多数地区种茶采茶的主要人群为女性和年迈的老人。劳动力供给素质较低,参与云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且经营方式较为传统,对于新型云茶发展模式接受度较低。其次,农业资本投入在部分领域出现“碎片化”现象,目前未解决根源问题。云茶发展也不例外,虽然政府和企业以及社会多种资本从多维度进入云茶产业生产领域,但是呈现出资本数目较小且分散度较高的特点,未能发挥资本的整合效益。再次,在资源的资本化进程、产品化、营销方式等方面缺乏创新力。最后,在茶产品与种植方式上,多数仍然遵从传统生产要素供给方式,加之在资源资本化、企业进入、政企合作等方式缺乏规范性,存在制度安排不合理的问题,使得云茶产业供需结构失衡。
1.2 产品结构 从茶产品结构来说,云茶产业的供给结构物与丰富的茶资源禀赋不匹配,集中体现在云茶价格和市场占有率极低,云茶产业呈现出“散、弱、低”现象。首先,云南独特的茶资源分布在低纬度、高海拔的广大乡村区域,虽然茶资源较为丰富,但全省茶产品较为单一,茶产品在整体数量、规模、质量以及品牌知名度等多方面,与丰富的茶资源存在较大差距。其次,云茶未能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且二者之间存在矛盾。茶具有降低心血管发病率,降低胆固醇与血压等多种作用,满足目前消费者对绿色养生的需求,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但就目前云茶发展模式而言,云茶产品开发不足,参与性与体验性不足。
2 云茶供给侧改革路径
2.1 全要素投入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遵循“木桶理论”,积极弥补劳动力、资本、创新等短板要素,完善与改革云茶要素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深化云茶产业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拓宽合作渠道,延长产业链,赋予茶农更多的自主性,探索茶农如何在云茶发展过程中获得利益。与此同时,不断引进高学历、新型职业农民、外出打工者和具有乡土情结的人积极投入到云茶发展中,优化劳动力要素结构,完善与改革制度,实现全要素投入均衡。
2.2 云茶发展新模式 通过对林中古茶的长期观察与研究,古茶存在于天然林和未开发过的森林中,已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茶叶呈现出叶缘细密锐齿,叶身薄等特点。为实现普洱茶品质的提高,基于林中古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提出栽培型“林中茶”理念。“林中茶”以自然环境为主,人工管理为辅,以自然山林生态系统为基础,除去部分灌木,播种茶种,使其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生长,即以落叶等为营养,同时在生态系统中放养部分动物,以构成和谐的生态系统。这种栽培种植模式,把传统的茶树矮化密植、追求茶树的群体优势旧模式,转变为追求茶树在林中自然生长个体优势的新模式。光照强时,高大的乔木为茶树遮蔽阳光;温度降低时,树木为茶树抵御风寒。实现茶树在近似自然条件下生长,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以枯枝落叶等为自然肥料,自由生长。近似自然环境的生长条件,大大提高了茶叶氨基酸含量,使得芽叶的持嫩性强,外形优美,香气持久且味道回甘。以最接近自然环境的人工生态系统为前提,通过合理的技术创新,改良普洱茶特性,实行从源头开始的一系列标准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普洱茶的品质。
3 “林中茶”模式可行性分析
3.1 “雨林认证”与“林中茶”栽培模式的契合
3.1.1 美国雨林认证—青蛙的标志 “雨林联盟”(RA,Rainforest Alliance)成立于1987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是国际性的非营利性非政府环保组织,为国际森林认证体系FSC认可的最大的和最权威的专业FSC认证机构,一直致力于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模式,商业和消费者行为来保护全球的生态系统和以此为生的人类及野生动物,实现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本文列举一地区实例来说明雨林认证对于某一地区产物发展的影响。
3.1.2 龙润茶 龙润茶提倡“以制药的理念来制茶,根据茶树喜温,喜湿,喜漫散射光等特性,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建立了绿色的生态茶园。通过对土壤的特性化管理与科学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将茶叶生产加工逐步趋于专业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强调了从源头控制质量,与茶农建立起合作关系,严格要求茶农按照标准化的过程种茶采茶,以保证优质的茶源。2013年11月13日,龙润茶346.67hm2茶园顺利通过了雨林联盟(RA)认证,这不仅是对国际权威机构对于龙润茶品质的直接肯定,还有利于龙润茶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促进龙润茶的可持续发展,加快龙润茶国际化的步伐。并侧面证明了龙润茶从生长到制作均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进行的,还增加了龙润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当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卫生和产品的质量安全起到示范作用,为打造现代化茶业,实现茶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林中茶”的优势 (1)从生产成本角度,“林中茶”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以落叶和动物粪便为肥料,不使用化肥,减少了茶树生长过程的投入;基于管理者角度,仅需要在初期选择适宜的位置播撒茶种,定时对茶树进行检查与在茶树出现病虫害时进行防治,在平时无需花费过多的精力,大大减少了相关的人工费用,从多个方面减少了相关费用支出,间接提高了农户的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2)从营养学角度出发,“林中茶”虽枝干稀疏,由于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充分汲取了土壤中的多种的微量元素,形成了茶芽饱满、叶色翠绿、绒毛多等特点,符合有机绿色农产品的相关标准,有利于提高单品价格,顺应了市场要求,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3)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说,“林中茶”模式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通过对某个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形成优势的产业,从而在竞争市场中具有产业优势;促进了人员的合理分工,减少了对于人力资本的与资金的要求,提高了“林中茶”模式的可行性。
4 “林中茶”栽培模式发展建议
4.1 发展林中茶,提高茶品质 借鉴湖北大悟县大力发展林中茶产业的经验,在普洱茶原产地,以当地自然条件为基础,建立小区域范围内的“林中茶”生态系统,从而提高普洱茶品质,促进经济发展。因此,云南多地普洱茶原产地也可以效仿,在人工培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中茶产业。通过将茶树在原生态环境中生长,让茶树在无人工矮化修剪干预下,形成稀疏的枝干,充分吸收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成芽叶饱满,叶色翠绿,绒毛多的茶叶,并同步发展与普洱茶相关的多个产业,提高普洱茶的品质,使得“林中”普洱茶步入高档茶行列。“林中”普洱茶这一小区域特色产品,对产地与茶树的生长环境有严格的要求,让消费者形成“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人工管理为辅的普洱茶”的“林中”普洱茶概念,这不仅有利于“林中”普洱茶品牌打造,还可帮助消费者选择质量优的普洱茶。
4.2 发展“林中茶”普洱的前景及可行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茶叶的功效和价值正不断的被深入挖掘。茶叶市场发展空间较大,合理发展具有潜力的“林中茶”,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茶农的收入。虽然初期在自然条件下播撒茶种,投入较大且茶树生长周期较慢,时间长,收益较少甚至可能亏本。但长期而言,在自然条件上生长的茶树,受到太阳光的直射以及其他树木反射光,以落叶等为天然肥料,氨基酸含量远远高于人工培育茶,口感更佳。当前市场条件下,普通林中茶市价大约在3000元/kg,高品质的可达到20000元/kg。充分利用云南省独特的自然环境,森林覆盖率高,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在保证原材料来自自然的前提下,严格执行普洱茶制作工艺,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证“林中”古茶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将不符合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的茶叶排除在外,通过科学手段为“林中”古茶的生产设置严格的质量标准,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提高“林中”普洱茶市场占有率。
建立“林中”普洱茶特色,将“林中”普洱茶产区设置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严格对播撒的茶种进行筛选,并在农学专家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地理位置,形成原产地保护。大力推行“四个统一”模式,一是统一的技术标准。从采摘、生产技术、质量标准3个方面统一,从源头实现对“林中茶”质量的把控;二是统一生产经营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组织茶农与企业的合作,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其他企业发展,通过行业内部竞争,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实现云南“林中茶”的良性竞争;三是统一宣传模式,着眼于“林中茶”的特点,多渠道,多维度进行大力宣传,并拓宽“林中茶”销售渠道,策划特色鲜明的营销活动。加强对媒体群众的引导,形成良好的“林中茶”宣传销售机制;四是统一品牌树立。在生产者与茶农之间树立品牌竞争理念,形成生产力,竞争力,综合实力三者结合的经营理念。多方面提高“林中”普洱茶品牌的产品的质量,加强“林中”普洱茶的宣传,开拓“林中”普洱茶市场,并提高在全行业内的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陈璐,孙杨.新常态背景下的“供给侧改革”[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1):46-50.
[2]张秀梅.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创新中发挥标准化作用[A]//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中国标准化协会,2016:4.
[3]陶德臣.区域茶业经济史研究的力作——读杨志玲博士《近代云南茶业经济研究》[J].中国农史,2012,31(03):142-144.
[4]张香菊.贵州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全域化路径[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1):69-74.
[5]吕银凤.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改革[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38(10):36-39.
[6]周倩.農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意义、困境及其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17(03):3-5.
[7]曹铭.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汉中绿色茶产业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7.
[8]何青元,罗琼仙,朱兴正.加强茶叶科技创新 助推云南茶产业发展[J].云南科技管理,2008(04):86-88.
[9]郑国富.中国茶叶贸易发展的特征、问题与政策建议——基于2001—2016年的数据分析[J].经济论坛,2017(08):107-109,133.
[10]周立,李彦岩,王彩虹,方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1-9[2018-03-17].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180108.001.
[11]尤建军.我国茶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其发展对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