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农业气象学》课程专兼教师结合教学改革探讨

2018-05-30 09:27王海伟王靖崔超李亚珍郝水源杨松高飞翔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农业气象教学改革

王海伟 王靖 崔超 李亚珍 郝水源 杨松 高飞翔

摘 要:农业气象学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与农业生产紧联系密、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课程,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专兼教师共同商讨确定课程教学大纲和主要教学内容,与临河区气象局合作带学生实地参观实习实践,构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新教学模式。该文就应用型农学本科农业气象学课程的专兼教师结合教学改革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气象;专兼结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8-0133-03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Special and Part-time Teachers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Wang Haiwei1 et al.

(1Hetao College,Bayannur 015000,China)

Abstract: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closely linked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By employing industry experts as part-tim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eaching,to discuss and determine the course syllabus and teaching content together,in cooperation with the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Linhe District,took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in the the Meteorological Bureau,and constructed a new teaching mode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y.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form mode of special and part-time teachers in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course of undergraduate agricultural.

Key words:Agricultural meteorology;Special and part-time teachers;Teaching reform

2010年我國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我国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这是在国家经济转型背景下以国家层面首次提出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概念的正式文件[1]。我国高等教育从人才培养角度可分学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个层次,而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理论基础宽厚扎实且能适应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2]。2017年初河套学院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应用型本科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作为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合社会对技术人才需求,教学内容注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培养[3]。《农业气象学》是涵盖气象学基础和农学基本知识的交叉边缘学科,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它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规律,趋利避害,为农业的高产、稳产、优质和高效服务的一门应用气象科学[4,5]。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频发,农业病虫害日趋严重,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这对农业气象学如何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有了更高要求。本文就农业气象学课程的专兼教师结合、加强实践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

1 建立专兼教师结合构建新教学体系

1.1 专兼教师共同确定教学大纲,采取模块教学,合情安排教学内容 农业气象学作为农学专业的必修课,与土壤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等主干课程都有交叉联系。通过聘请临河区气象局的农业气象学行业专家,构建一支专兼教师结合的教学队伍,由任课教师和行业专家及相关联课程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设计,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但目前各门课程学时压缩,且要体现课程实践应用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通过与行业专家、相关交叉学科教师共同商讨,在充分调查学情基础上合情删减。如辐射的基本知识,学生在高中物理中介绍过,土壤热特性的知识在土壤学中重点讲述;光照、温度和水分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与植物生理学又有交叉等。这样在本课程讲授中对重复内容采取略讲或删减,重点将授课内容整合优化为三大模块:模块一,介绍辐射、温度、水分、气压4个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模块二,介绍天气系统及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及防御对策;模块三,介绍中国农业气候类型、本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农业小气候的利用与调节。

1.2 根据学科动态增加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气象灾害频发等气候变化是全社会关注的几个焦点问题,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有严重影响。课程教学中,结合北方冬季出现的污染、灾害性天气,补充PM2.5、沙尘暴、潮塌、酸雨等概念、危害及防治等内容;增加农田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影响及CO2施肥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及时将学科及行业的一些最新科研成果及发展动态通过专家讲座或留课外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科学问题的理解,不仅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猜你喜欢
农业气象教学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探讨
关于农业气象工作更好为农服务的建议
关于发展我省农业气象预警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