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 李成忠 姜宗庆 张成霞
摘 要: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职教育的核心,该文针对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和学生特点,从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创新培养的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创业社团、技能大赛以及教师培养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指出了高职园艺技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构建了基于能力递进的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思维开发、创业能力培养和学生创业实践的高职园艺技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8-0128-03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 Horticulture Technic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u Hong et al.
(Landscape and Horticulture Department,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L College,Taizhou 225300, Chin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is the co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 gardening technology, the ways to cultivate innovation ability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gardening technology were pointed out,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raining concep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with talent training schem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community, skills competition and teacher training and other aspects,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 horticulture technic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constructed,which based on the ability progressive knowledg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development,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raining and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ovides a way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Horticulture technical specialty;Innovation ability
創新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创新拓展了人类的视野、更新了人类的知识,为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政府报告提出“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推动和激发群众创业创新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内涵。教育行业是其他行业的基础,教育行业的创新应走在时代前列[1]。
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是社会竞争的主要内容,而高科技人才的竞争主要是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特殊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技能应用型人才[2]。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 创业创新相关概念和内涵
1.1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或enterprise education)是指提供人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从业者具有明锐的观察能力,使之能够把握别人忽略的机会;并且具有自我评估能力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在他人犹豫不决时果断做出行动,因此创业教育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自我认知、风险评估等的教育。目前,国内广义上的创业教育是通过相关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业的能力,狭义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某种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观察能力,使之毕业以后能从事创造性工作、胜任创新型岗位需要[3]。高职院校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创业教育就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核心,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走入社会后在工作中能自我发展和自主创业。
1.2 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一种从业能力,是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积累基础上获得综合性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其中创业素质包括创业热情、价值观、发现能力及创新能力[4]。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5]。因此,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备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的专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业所必须具备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2 高职园艺技术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这是爱因斯坦眼中的教育真谛,因此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保有“神圣的好奇心”。“神圣的好奇心”就是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这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而作为现代高职教育,其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增加行业前沿内容,避免“一本教案用终身”的现象;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选用适当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是面向生产类从事园艺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到研发生产的一个综合性的专业[6],其目的在于应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的理论和与之相适应的栽培技术方法来培养学生从事园艺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综合研发能力,而植物个体生长除受个体遗传特性影响外还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因此园艺专业学生须具备敏锐的田间判断能力,此外农业周期性长,前期投入大,学生还需具备市场判断能力;因此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7],这也是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因而现代高职教育就是教师应用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所学知识产生新的构思、把握机遇、在工作中实现创造性发展和自主创业的教育。
3 高职院校园艺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高职园艺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包括园艺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园艺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从多方面、多途径和多层次入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立学生社团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赛等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判断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贯彻创新培养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其本质是创业者全面素质的具体化,高职教育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内容。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高于技校生,同时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又高于普通院校本科毕业学生。因此,在学生培养时要贯彻创新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多种途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行业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8]。高职教育要实现创新必须将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管理方面,根据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与时俱进[9]。此外,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教师更新创新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努力探索专业前沿领域。
3.2 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园艺创新类课程 高职院校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就必须体现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特色,重点是解决好课程设置和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衔接。笔者调查发现,国内很多高职院校未开设正规的创业创新类课程,导致很多学生有创新的想法,却不能落到实处,无从下手,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源于本专业理论知识积累。开设园艺专业创新类课程,使学生了解创新的原理和特征,综合已有的成果或者对成果进行综合性叠加,使成果在新领域创造新价值或发生质的飞跃。组建由老师、学生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如2016年暑期组建创新团队开展“泰州市有害生物调查”,首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学生分组调查不同区域有害生物分布和危害状况,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总、讨论和论证。通过类似的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是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調动他们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3 高职院校学生和老师共同组建园艺类专业社团,进行园艺创新教育探索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能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除掌握课堂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有本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社团活动能为课堂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架起一座桥梁[10]。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园林园艺类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于2013年成立了组培协会、花艺与盆景协会、植物标本协会和水族协会,这些专业社团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学生构思创意并动手操作完成作品,作品在社团成果展上接受教师和学生点评,通过社团活动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并且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践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3.4 以赛促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竞赛是园艺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科竞赛的根本宗旨就是“创造性”,竞赛不仅考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还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参加竞赛,学生可与其他院校参赛同学交流,查找问题,弥补不足[11]。高职院校通过以竞赛为载体的交流和总结可协调提高学生学生创新能力,因此,竞赛成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曾多次参加省内、国内组织培养、插花和种子质量检验等各种竞赛,一方面参加大赛锻炼了自己应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另一方面竞赛吸引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参与其中,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相互交流、切磋,思想上相互碰撞,工作方法上相互补充,创新思维和创新热情得到升华,如果能在竞赛中获奖,将会提高他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否则他们个人受挫能力也能得到提升,这些都是他们面向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学科竞赛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创新型的优秀人才。
3.5 培养一支既能胜任创新教育,又能服务企业创新的创新教师队伍 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创新型教师一方面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有效的创新方法,能从事和指导本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创新理念、方法及态度融入日常教学当中;另一方面了解行业、用人单位对创新型人才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在以后的岗位创新型发展和创业提供指导[12]。为使职业院校教师教师满足创新型教师队伍要求,学院通过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普及现代职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开展就业指导师等的短期培训,实证演练、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4 结语
“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创新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知识不创新,科技不发展,一个民族就不能立于世界之林”,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教育应首当其冲,对我们高职院校园艺技术专业而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对于园艺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个全新的课题而言,目前尚无统一的培养模式可供借鉴,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学校专业社团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锻炼学生创新能力;鼓励优秀选手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以赛促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静.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冯红瑞.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问题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3]王锋尖,巩建华,柯尊伟.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与模式研究——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5):121-124.
[4]刘硕.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5]吴志红.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25-27.
[6]易弦,董斌,赖巧晖.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08):323-325.
[7]安波.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以专业为依托,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7):82-83.
[8]严薇,袁云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9):78-80.
[9]陈彦霖,陈全勝.高职院校园艺技术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163-164.
[10]姜宗庆,余乐,刘行,等.基于“专业社团”培养园林园艺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7(07):166-168.
[11]贺敬良,赵华.以赛促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162-163.
[12]杨建寒.培养创新型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3(02):56-59.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