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药剂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评价

2018-05-30 09:27刘玉坤陈宇席春虎李金叶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稻飞虱防治效果药剂

刘玉坤 陈宇 席春虎 李金叶

摘 要:为明确防治稻飞虱常用农药品种的田间实际防治效果,选用烯啶虫胺10%水剂、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呋虫胺20%可溶性粒剂、吡蚜酮50%水分散粒剂、吡虫啉10%可湿性粉5种药剂进行了防治稻飞虱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10%水剂、噻虫嗪25%水剂、呋虫胺20%可溶性粒剂与吡蚜酮50%水分散粒剂4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好,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

关键词:稻飞虱;药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8-0057-02

Evaluation on Control Effects of Five Kinds of Pesticides on Rice Planthopper

Liu Yukun1et al.

(1Plant Quarantine and Protection Station of Luan,Luan 237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clarify the actual control effect of the common pesticides on rice planthopper,nitenpyram 10% AS,thiamethoxam 25% WG,dinotefuran 20% SG,pymetrozine 50% WG and imidacloprid 10% WP were applied in rice 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tenpyram 10% AS,thiamethoxam 25% WG,dinotefuran 20% SG and pymetrozine 50% WG had good control effects. The effect of imidacloprid 10% WP was relatively low.

Key words:Rice planthopper;Pesticide;Control effects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tena furcifera)是六安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1],一般年份可发生80余万亩次,造成4000余吨粮食损失,1997年、2006年两度大面积发生[1-2],产量损失更为严重,严重威胁水稻的安全生产。目前防治稻飞虱最有效的方式仍是药剂防治,为明确防治稻飞虱常用农药品种的田间实际防治效果,于2016年进行了5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概况 试验田设在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太平村,该田土壤为马肝土,有机质含量18.5g/kg,pH6.0,前茬作物为小麦,水稻品种为Y两优2号,5月17日播种,6月23日移栽,移栽密度27.5万穴/hm2,7月1日化学除草,施尿素120kg/hm2。施药时水稻处于拔节期,试验对象为白背飞虱(Sogatten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混合種群。

1.2 试验药剂 试验选用烯啶虫胺10%水剂、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呋虫胺20%可溶性粒剂、吡蚜酮50%水分散粒剂、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5种药剂(市售自购)。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6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8个小区,小区面积50m2,随机排列,药前各小区间作小埂隔开,做到单排单灌。在稻飞虱1~2龄若虫盛发期施药,选用山东卫士牌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使用单个可调雾喷头进行作业,采用2次稀释法,药液量750kg/hm2,施药后田间保持3~5cm水层5~7d。

1.4 施药时间与气象资料 7月23日上午施药,当天为多云天气,气温26~36℃,风力1~2级。药后3d内无降水,药后1~14d无特异天气。

1.5 调查与统计方法 施药前、药后3d、7d和14d各调查1次稻飞虱虫口密度。调查采用平行跳跃取样法,每小区取10点,每点2丛,共20丛,采用盆拍法,记录稻飞虱、蜘蛛数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口基数-施药后活虫数)/施药前虫口基数]×100,校正防效(%)=[(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3]。结果采用DMRT法进行显著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试验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见表2。药后3d,处理1、2和3防效较好,分别为89.7%、85.3%和86.0%;处理5防效略低,为78.6%;处理4防效最低,为72.7%。药后7d和14d,处理1、2、3、4防治效果好且相对稳定,防效均维持在90%以上;药后7d和14d处理5对稻飞虱的防效相对较差,分别为85.6%、80.1%。

2.2 对水稻的安全性 施药后各处理水稻生长正常,未出现药害,表明各试验药剂对水稻生长无安全影响。

2.3 对稻田蜘蛛的影响 通过调查,药剂处理区与清水对照区蜘蛛类有益生物的消长规律基本一致,说明试验药剂对稻田蜘蛛类有益生物无不利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烯啶虫胺10%水剂、噻虫嗪25%水剂、呋虫胺20%可溶性粒剂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均较佳,药后3d防效即在85%以上,药后7、14d防效均在90%以上;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持效性与前三者相当,药后7、14d防效均在90%以上,但由于吡蚜酮独特的作用机理,导致其速效性较差,药后3d防效较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均一般,药后3d防效79.0%,仅比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高,药后7、14d的防效均显著低于其他4种药剂。

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和吡蚜酮均能有效防治稻飞虱,同时对水稻和蜘蛛类有益生物无不利影响,是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其中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呋虫胺对害虫的作用机理相同,即选择性控制昆虫神经系统的烟碱型乙酰胆碱酯酶受体,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使昆虫麻痹致死[4-5],对稻飞虱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在低龄若虫期施药,短期内害虫死亡率相对较高。同时其可由水稻茎叶吸收,传送到稻飞虱取食部位,昆虫取食后中毒死亡,故其持效期较长。吡蚜酮也具有较好内吸传导活性,因此其持效性也较好,但吡蚜酮的作用机理是使害虫产生口针阻塞效应,从而停止取食,最终饥饿致死。稻飞虱停止取食后仍可存活数日,故吡蚜酮速效性较差,可考虑与异丙威等速效性好的药剂配合使用,从而取得快速、良好的杀虫效果。吡虫啉的作用机理与烯啶虫胺等3种药剂相同,但现有研究已证实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到极高水平抗性[6],尽管白背飞虱仍对吡虫啉有较高的敏感性[7-8],但在防治稻飞虱混合种群时,吡虫啉防治效果明显低于同类型的其它药剂,应逐步减少使用。

从“绿色植保、科学植保、公共植保、智慧植保”理念出发,防治稻飞虱时要做到达标防治,严格按照施药技术规范科学、安全用药,注意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同时要大力提升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覆盖率,切实减少农药使用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林,严厚永,夏宝远.1997年六安地区单季稻褐飞虱为害损失监测[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01):9-10.

[2]许蓉.2006年六安市褐飞虱大发生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3):10756-10757.

[3]方玉龍,杨秀文,郭文瑞.4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对比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23):85+95.

[4]张怡,沈迎春,钱忠海.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稻飞虱效果评价[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6(3):55-58.

[5]顾林玲.5种防治稻飞虱药剂的发展研究[J].现代农药,2014,13(03):5-10.

[6]王彦华,王强,沈晋良等.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J].昆虫知识,2009,46(04):518-524.

[7]尹艳琼,李向永,赵雪晴等.云南白背飞虱不同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变化趋势[J].植物保护,2017,43(01):153-157.

[8]王志伟.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及对噻嗪酮和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责编:王慧晴)

猜你喜欢
稻飞虱防治效果药剂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油田污水处理药剂的选用
AF-701药剂在黄瓜上的应用试验
西南和长江流域水稻生产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