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宜娟
摘要: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呈现的爱国、勤奋、务实、奉献、创新、礼让的美好品德正是我们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地方高校需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挥皖江文化对提高学生素质的积极作用,通过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修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合力等多途径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助力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关键词:皖江文化;文化自信;地方高校;学生素质
一、引言
2016年6月,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字体现出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地位。十九大报告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民族自信源于文化自信,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其重要性日益凸显[1]。
如何使文化自信“落地”?文化问题还是应该通过“文化的方式”来解决,教育应该是一种最重要的“文化方式”如果一个民族拥有优秀文化传统,而人们却无所认识,也就无从萌生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2]。
发源于安庆、桐城,辐射芜湖、马鞍山、池州、铜陵等地,以朱熹理学为核心的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在安徽历史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中都具有较高地位和广泛的影响。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主阵地需坚持文化本位,须对自己的文化怀有崇敬和热爱之情,应充分认识到优秀区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从优秀区域文化中汲取丰富给养,将优秀区域文化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校园文化有效对接,以实践和体悟的途径将优秀文化基因写人学生的人生信条,形成植根于其内心的个性修养和无需提醒的文化自觉[3]。只有文化自信方能教育自信,方能为国家培育出高素质人才。
二、皖江文化的内涵、特征
(一)皖江文化内涵
皖江文化是皖江地区人从古至今在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以及他们共同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安徽自1667年建省以来,以皖山(即天柱山)及其向东延伸的余脉为界划分为皖南和皖北两部分,皖北属于两淮文化体系,皖南是以徽州文化和皖江文化为主流.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中心城市一安庆.素有“安徽之源、禅宗之地、文化之邦、戏曲之乡”之称。安庆作为千年古城,百年省会,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安庆自古重文兴教,桐城派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等熠熠生辉,与近现代文化、红色文化等共同形成了独特的皖江文化,涌现出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及科技、艺术大师。这里不仅是中国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还是革命先驱的城市,著名的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以及辛亥革命徐锡麟起义等重大事件,皆为当时民主革命先声震撼世界。
(二)皖江文化特征
皖江文化文化世家多、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辐射力强,具有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等特点:
其一,皖江文化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安庆是安徽之源,特别是作为282年的省会城市(1667-1949),有以张英、张廷玉、陈独秀为代表的政治文化和以京剧、黄梅戏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及以邓石如为代表的书画文化;还有以敬敷书院和安徽大学为代表的教育文化;有以禅宗二祖、三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桐城派文化等等。
其二,皖江文化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名末清初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创立了方氏质测学,在明清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桐城文派傲视两百余年,尤其是桐城派后期人物吴汝伦的教育救国思想、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其三,皖江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皖江文化在文学、戏剧、绘画、书法等方面,涌现出了众多大师级人物,文学上有方苞、姚鼐、张恨水等,文艺美学上有宗白华、朱光潜、邓以蛰等,戏剧上有表演艺术家程长庚、杨月楼、严凤英等。
其四,皖江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文学流派,在当时有”天下文章在桐城”一说,被誉为清代“文坛盟主”,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和日本、韩国。在安庆起源的京剧发展成为今天的国粹,唱响全世界。起源于安庆的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三、皖江文化对地方高校学生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
人们长期受到优秀区域文化的“深深浸润”,产生对其区域文化深厚的情感,是人們文化自信、文化信仰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也是人们形成文化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基础。皖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注重培养公民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重视将公民培养成具有较高素养、有品质的人,其中的道德教化对礼让之风的养成意义显著。皖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地方高校应多途径地将其有效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回归教育本源,让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创新性、批判精神重新回到学校教育视野中来[4],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利用皖江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对地方高校学生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
从安庆本土先贤身上表现出来的爱国、勤奋、务实、奉献、创新、和谐、礼让的美好品德正是我们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走近皖江文化,可以使青年学生重塑并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心。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安庆地区历代涌现出的众多杰出爱国仁人志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吴汝伦的教育救国思想、陈独秀的新文化运动、“两弹元勋”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为中国的科技发展献出了毕生心血,这些都必将激励青年学生为国家利益时刻践行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创立了方氏质测学,方以智第一次把知识类分为物理(自然科学)、宰理(社会科学)、物之至理(哲学)[5];在安庆孕育和形成的京剧发展为国粹,影响深远。青年学生应继续秉承先人优良的创新精神,为新时代科技发展继续奋斗。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皖江文化一直兴文重教,以省立安徽大学、敬敷书院等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禅宗二祖、三祖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及科技文化等,从不同维度无不体现了注重对人的教育,关注品格修养,这些都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健康人格。
(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皖江文化强调“德不孤,必有邻”、强调“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六尺巷的“让他三尺又何妨”,提倡的礼让、和谐的优良品德等都在引领青年学生坚持以德为先,学会感恩、报恩,学会宽容,也使得《六尺巷》的故事成为经典,唱响全国。
四、发挥皖江文化对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素质积极作用的途径
发挥皖江文化對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素质积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改革,培养文化自信
皖江文化凝聚着古人巨大的智慧,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改革,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丰富给养,在教育理念设计上保持足够的文化自觉,在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上坚定文化自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皖江文化的精华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首先.深入挖掘皖江文化教育内容.将教材编写的更加深人、细致,努力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保证教育内容的品味性、时代性和生活化。
其次,改进教育方法,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网络媒体,节日庆典,体验参与,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可组织学生参观如:独秀园、敬敷书院、邓石如馆、皖江文化园等。
再次,完善皖江文化教育课程结构,将皖江文化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皖江文化的校本教材供学生研读,设立皖江文化讲坛、社团,举办皖江文化艺术节,开展皖江文化宣传等,如学术报告会、技艺大赛、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到皖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周围环境,还能向他们渗透文化性格、文化传统,有助于增强其自豪感和责任感,开阔视野,提升素质,培养文化自觉。注重在学科中渗透皖江文化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介绍皖江名人解释民族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重人文精神的比重。例如,学生组建的“黄梅戏爱好者协会”,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以戏曲为代表的安庆民俗文化。带领学生参观敬敷书院、“六尺巷”等,可以使学生对古老安庆及皖江文化的深层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途径呈现皖江文化精神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安庆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校园文化应借助皖江文化的文化精神、文化环境及多元的文化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使教育形式鲜活起来,将皖江文化呈现出来的爱国、诚信、明礼、奉献、创新及牺牲精神融入大学精神之中、融入校风和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彰显出校园文化的独特品格。
首先,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对皖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注重文化的全程贯穿作用,对其中具有教育、激励、凝聚作用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把握精髓,将文化的气息切实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学生感受其中、享受其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培育自身的文化素养。
其次,搭建载体,传播皖江文化。利用物质文化熏陶,融入自然景观,将皖江文化内涵融入校园文化整体规划之中,如:在学校布置名人雕塑、皖江文化长廊、皖江文化陈列馆,充分发挥校史馆、档案馆、展览馆、纪念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的育人功能。融入文化产品,如书籍、音像制品,特色文化衫、艺术品等;开展颂扬地方名人活动,举办具有皖江文化特色的文化讲堂等,营造以皖江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再次,通过校园文化平台整合皖江文化优质资源,提升校园文化精神内涵。将其纳入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充分发挥QQ、微信、公众号等,利用好新媒体,使学生接受相关信息更方便快捷,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准和文化品位,发挥重要的育人功能。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修养,提高教学的文化适切性
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要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深浸润”,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提高教师对皖江文化的认同感,利用皖江文化中积极的文化内涵滋养教师的传统文化理论素质。提倡新时代的“敬敷精神”,即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服务经济、重视道德教育、引领社会风尚的理念,学习老教授们的人文品格、人格魅力、教学情怀和教学智慧。其次,教师要热爱皖江文化,端正教学态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将皖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对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皖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促使学生对其进一步学习和传播。遵循“亲师取友、教学相长”的教育逻辑,增强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主动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文化融入素养,提高教学的文化适切性,力争使一个个皖江地区的古代先贤鲜活起来,使学生对皖江文化精神中的爱国、明礼、创新、奉献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以身示范,为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做一名如习总书记所要求的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6]。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皖江文化精神深入人心
首先,提高对皖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解和学习皖江文化的主动性。“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学生要学习当年吴汝伦的教育救国、邓稼先的科技救国精神,认识至怕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有作为、有担当。继承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的创新精神,为科技强国发愤图强,发扬革命先辈的奉献、牺牲精神,为实现新时代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践行《六尺巷》“礼让”的优良品德,提高人文素养,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规范言行,强化素养,提高对皖江文化精神实质内化的自觉。
再次,积极参加皖江文化实践活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感受皖江文化的魅力。可以通过主动阅读皖江文化相关书籍感受皖江文化的感染力,学习先人的优良品德,培养健康人格。
(五)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合力,助力皖江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
社会、学校和家庭在高校学生素质提升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三者相互补充,形成目标一致“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7],形成培养和提升学生素质的强大力量。加强校地合作,可以尝试建立高校文化研究机构与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的定期交流制度。皖江文化所呈现的教化作用、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家训、家规激发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和仁爱精神的追求,体现了皖江地区的先人很早就对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微信、qq等建立家长学校,定期推送皖江文化的相关文章、书籍,一方面推广宣传皖江文化,另一方面使家庭教育不缺位,也能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共同助力皖江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
五、结语
皖江文化底蕴深厚,地方高校需积极挖掘其精华,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融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学生的心灵,引领他们明辨是非、健康成长、积极向上,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助力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现实的需求,更是教育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方晓珍.关于皖江文化的宏观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3):64-67.
[2]汪四红.皖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7,(4):39-42.
[3]张志坤.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N].人民日报,2018-01-25,18.
[4]储著炎,荀安华.皖江地区黄梅戏文化资源的价值重构与大学教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52-154.
[5]汪军.皖江文化与近世中国[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7]胡颖群.皖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池州学院学报,2017,(5):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