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昶
11月16日,记者爬上了黄山店村坡峰岭最高峰,放眼望去,风景如画,漫山遍野的红叶吸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人。黄山店村党支部张进刚告诉记者,黄山店村已成功举办五届红叶节,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000余万元。黄山店村成为京郊闻名的富裕村和“北京最美乡村”。
重建家园聚民心
2012年7月22日一早,黄山店村党支部书记张进刚和支委成员,踩着泥泞的土路,到村里各家查看災情。就在前一天,北京遭遇了61年未遇的特大暴雨,黄山店村灾情惨重,村里90%的民房都进了水,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张进刚所到之处,总有村民拉着他担忧地问:“咱们村受了这么大的灾,啥时候能缓过来啊?”
张进刚给记者边展示当时村里灾情图片资料边说:“其实,我心里比村民们更着急。一场大雨,把村里多年来新建设成果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全部毁掉了。”
怎么办?村子被暴雨冲垮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垮,党员的信心不能夸。张进刚带着支部一班人商讨灾后重建问题。人人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这一回,要把黄山店村建设得比灾前还要好。
村党支部一班人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带领村民重建家园上。党支部多年坚持晨会制度,村“两委”干部每天早晨7点到岗开碰头会,讨论一天的工作,说说百姓的困难,商量解决办法。在坚持“开门办公、亮牌服务”等便民服务举措的基础上,干部们把办公场地挪到了村民的田间炕头,了解灾情、讨论重建方案,为百姓排忧解难。
同时,支部一班人抓住机遇,争取政策支持,把重建家园的第一步选在了修建永久避险安置房上。经过多方协调,2012年11月29日,黄山店村启动了永久避险安置房建设工程,并被确定为北京市新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经专家论证后,永久避险安置房的选址定在了距离黄山店村大约两公里的大西坡山前平地。
2015年,总投资4.6亿元、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的永久避险安置房全部竣工,老百姓搬进了背靠山、面朝阳、河水环绕的新民居。这一切改变,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村民付玉豪亲眼见证了安置房建设的全过程,老人逢人便喜滋滋地说:“村干部给我们选了块风水宝地,我这辈子都没想过在这山沟里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
“养山美山”闯新路
“我这个摊,两块钱一杯的豆浆,一天卖出了2500多杯。”
“我家果园产的柿子,十多天就卖光了。今年光柿子就卖了三四万元。”
“我当民宿管家,爱人磨豆腐,家里保底收入就有7万多元。”
采访中,说起旅游业给村里带来的实惠,村民杨中生、宋春虎、付玉静等得意地向记者晒起了自家的成绩单。
秋天时,曾经出现等待进入景区的车排出10多公里长、村里到处人山人海的景象,年近八旬的刘老太太拄着拐杖说:“这辈子从没见来这么些人。”
“这些年,我们靠走绿色生态富民之路,以开发撂荒多年的坡峰岭为突破口,实现了转型发展,走上了富裕之路。” 张进刚向记者介绍,黄山店村植被茂盛,历史遗迹丰富,但10年前却没人看得上。管坡峰岭叫“破破岭”。2008年,村“两委”下定决心转变思路,彻底改变靠出售采石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发展模式,变“靠山吃山”为“养山美山”,提出了“打造集养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产业新村”的发展思路。经过多番论证,党支部决定在以往被人看不上的眼儿的坡峰岭上做“文章”。工程启动初期,山上没路,村干部就带着村民钻进树林,用刀砍断手臂粗的荆条子,一步一步探出步道。为了不破坏植被,村干部带领村民坚持保留景区原有特色,不用山上一石一木,全靠人背、骡子驼,把建筑材料运上山。
凭借着这份干事创业的执著和上下一心的努力,短短几年,黄山店村逐步形成了以坡峰岭景区为龙头,辐射红螺三险、醉石林、迎风峪的旅游产业新格局。坡峰岭火了,成了京郊旅游的一个金字招牌。
生态产业富民生
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农民利益为根本,以生态休闲旅游为核心,建设生态产业新村,这是村党支部为黄山店村规划的蓝图。村民就业曾是村里的一个大难题,村民们盼的是能在家门口有一个收入稳定的工作。
早在打造坡峰岭景区之初,村党支部就把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经过专业培训,几百名黄山店人在村就业,当上了厨师、民宿管家。村里以景区为依托,直接安置村内劳动力从事停车管理、环境维护等工作,实现了家家户户都有固定收入的目标。村民付玉静满脸笑容地说:“原来就打点零工,现在村里有了民宿,我成民宿管家了。也挣上固定工资了,从来没挣过这么多钱。”村民杨中生告诉记者:“我在景区豆腐坊做豆腐,冬天去冰雪乐园帮忙。过年还有分红,这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如今,黄山店村民不但全部搬入新家,而且生活配套设施齐全,专业的养护团队把村庄和景区融为一体,干净整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就是黄山店村成功经验的总结,未来我们还将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张进刚信心满满地说。
(责任编辑:闫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