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食物、药酒,还是牙膏,都不能以“疗效”为宣传手段。遇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不要用号称有“保健疗效”的日常用品谋求心理安慰。
近日,某款牙膏里添加处方药氨甲环酸的新闻引起轰动,一直以来,其“国家保密配方”总能给消费者某种“神秘感”和“安全感”。
不知道从何时起,日化用品已经开始在众人心中默默承担起“保健”的作用,作为日化用品的牙膏选择用“健康用品”的形象示人,直击痛点。
这或许是从一管牙膏开启的,对国人根深蒂固“保健”思想的一场拷问。
有的人选择迷信传统养生,有的人选择迷信保健品,保健中绕不开的迷信则是“纯天然”。
这也许与人类传统膳食模式有关,许多人都倾向于认为“纯天然”就等于“安全、无害”,会产生自然的信任感。
实际上,“纯天然”本身并没有逻辑严谨、要求标准或可测量的数据对其定义。许多人觉得安全的天然草药,其中含有的毒性成分如果应用不当,甚至有可能导致肝衰竭——失去了严格质量控制的前提,没有什么是安全的。
但或许正是这一种对于“纯天然”的迷信,让保健品商家抓住了痛点。
保健品市场在全世界范围都堪称一块肥肉,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服用保健品(即膳食补充剂),这一产业的年均销售额高达 350 亿美元。
在美国,膳食补充剂由 FDA 监管。由于美国膳食补充剂的安全监管与中国及加拿大相比较为宽松,为了凸显产品效果,美国的膳食补充剂中往往含有更多的有效成分,许多中国人也因此更倾向于购买美国的产品。
根据 JAMA Open Network 发布的最新研究,大量膳食补充剂存在“违规添加”行为,即添加了 FDA 明令禁止的处方药物活性成分,和(或)添加了活性药物成分但未在成分表中说明。
2007-2016 年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数据显示,共有 776 种膳食补充剂存在违规,20.2% 的违规产品含有一种以上的违规药品活性成分。其中,以性功能增强、减重和增肌为主要宣传效果的,属于违规重灾区。
在 2007-2010 年间,这类产品以添加西地那非类似物为主,自 2011 年起则转向使用西地那非。
违规的减重类膳食补充剂中,84.7% 检出西布曲明。西布曲明主要用于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不能减轻和控制体重”的肥胖症,推荐用于 BMI≥30 人群。
此外,23.7% 的减重类产品被检出酚酞,25.2% 被检出含有 1 种以上违规添加药品活性成分。违规的增肌产品中 89.1% 被检出类固醇成分。
除了上述三类膳食补充剂,其他声称能够“协助调理各类疾病”的产品,如关节疼痛、肌肉疼痛、骨质疏松症、痛风、睡眠问题等,一半被检出含有双氯芬酸(处方非甾体类抗炎药),35.7% 含有地塞米松。
也就是说,众多打着“纯天然”旗号的保健“食品”,之所以表现出“奇效”,实际上是违规添加处方药的功劳。
更可怕的是,消费者对违规添加的处方药毫不知情,而“纯天然”的迷信不仅不等价于“安全”,还成了商家兜售的羊皮。
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对于“特效药”或“安慰剂”侥幸心理的屡试不爽,保健品的暴利属性,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推动了这轮轰轰烈烈的商业潮。
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的保健品消费趋势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保健品消费人群或将有增不减。
在这样的消费利益驱动下,膳食补充剂通过违规添加处方药的行为也自然不难理解了——添加处方药一定比普通的食品“效果好”。效果好,销路自然就好。
但这也恰恰是最危险的地方。
然而,处方药物会在说明书上明确指出药品禁忌症与不良反应,违规的膳食补充剂却不会说明这一点。消费者甚至根本不知道他服用的产品含有处方药成分。
在消费者看来,自己吃的是“保健品”而非“保健药品”,所以比服用药品要安全得多。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消费者往往倾向于自行增加服用量,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药物过量的危险。
根据我国 2015 年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对保健食品的定义: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但“添加二甲双胍的糖尿病保健品、添加处方药的保健药酒、添加生长激素的增高保健品”在我国依然屡见不鲜。
目前,中国保健食品广告主要由工商部门管理,发布前不经食品卫生部门审查,广告发布后,抽验的权力在卫生部有关部门,但执法权在工商部门,处理投诉则归消费者协会。这样的“多頭管理”增加了保健品质量监管的难度。
商家为了达到宣传效果,自然更倾向于用“天然成分”来包装“处方药的效果”,让消费者卸下“是药三分毒”的防备。
而这背后的度,更多的是在“添加是否违规”和“宣传是否合理”之间徘徊试探,相当模糊脆弱。
一个讽刺的现实是:你所面对的无论是“天然”成分,或是“科学”成果,都已经是经过包装处理的“二次信息”。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广大消费者应该怎么办?FDA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建议:
1. 在网上搜索膳食补充剂相关信息时,尽量使用非商业网站,而不是依赖产品卖家提供的信息;
2. 警惕声称“效果比处方药更好”“非常安全”“绝无副作用”的产品;
3. “纯天然”并不等于“安全”;
4. 咨询医生。
用“天然”与“神秘配方”混淆你视线的,绝不会只是穿着“保健品”的外衣。
不论是食物、药酒,还是牙膏,都不能以“疗效”为宣传手段,无论是“天然配方”还是“处方药活性成分”。遇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不要用号称有“保健疗效”的日常用品谋求心理安慰。
毕竟,不是万事都有“捷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