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家发难实名质疑仓促上马

2018-05-30 10:48丁阳
科学大观园 2018年24期
关键词:气象学家人工降雨天河

丁阳

多位气象领域的專家对号称“空中南水北调”的“天河工程”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上月21日,“科学网”一篇题为《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不顾质疑仓促上马》,把“天河工程”项目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文中,多位气象领域的专家对号称“空中南水北调”的“天河工程”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某位专家甚至言辞激烈地表示:“这是一个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居然得到立项支持,是不可思议的。”

其实,这个想法由来已久。

有介绍称,老一辈经济学家乔培新、罗元峥和青海省原省长黄静波等人,早在1984年全国人代会上就联名提出《黄河源增水调水调研方案》的议案,主导思想是设法“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水汽引导到新疆等西部干旱地区”,从而改变西北干旱风沙的生态环境。1996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又提出了改变西北缺水干旱的宏伟设想,把青藏高原部分山体迎风面用爆破方式改造成缓坡,从而减小山体对气流的阻挡作用。钱伟长将设想的这条宽约700公里的巨大暖湿气流通道,称之为“暖湿气流高速公路”,这个方案也被其称为“改天换地计划”。

被称为“空中南水北调”的“天河工程”,可以说是上述想法最新版本。该项目的领导者,青海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王光谦在2014年提出“天河”猜想。在该工程的构想中,课题组认为可在中国三江源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实行空中调水,改变云水资源在两个流域间的转化,以增加黄河流域的降水量。

与以往停留在空想阶段的“爆破山体”方案不同的是。“天河工程”很快进入了作业实验乃至具体操作的阶段,因为该工程需要做的事情实际上并不特别复杂,就是“人工增雨”。

最近几年,“天河工程”一直在快速推进。就在上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表示,我国目前已正式启动“天河工程”卫星和火箭工程研制,“天河工程”的卫星模型也已经在第十二届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

为何是气象学家们提出对“天河工程”的质疑呢?在科学网的质疑报道中,理由展示得已经相当清楚。说到底,所谓“空中南水北调”,主要关乎的是大气层面,“人工增雨”也是气象领域的技术。然而,“天河工程”的主要领导者王光谦是来自清华的水利专家,2016年“天河工程”的科学基础论文《天空河流: 发现、概念及其科学问题》,作者清一色来自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是王光谦团队的,一个气象学家都没有参与。

而“天河工程”提出后,大气科学家一直在质疑“天河工程”的可行性。国内的气象专家认为,如果跨区域的水汽搬运没办法解决,“天河工程”就无法实施,而专家认为这样的工程在现在的科技水平上根本就做不到。如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吴正华在2016年就表示,“现在的确有人工增雨、人工降雨式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但是都有能够形成降雨的前置条件,就是空中必须要有云,要有大量富含水汽的云,并且一般也只有10%~20%的增量,如果天上没有云和水汽,撒播再多的催化剂也变不出雨水。”

吴正华还称,“人工降雨、人工增雨作业效果一般不可能影响到太远的地方去。”“只能小范围内予以实施,比如在5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操作。”“而三江源地区这样跨度达到上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区域的空中调水构想,更是难上加难。”

当时,“天河工程”团队表示,未来更多的气候专家将会参与进来。但是到现在为止,参与“天河工程”团队的气象相关机构只有青海省气象局。在科学网的质疑报道中,一位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工作多年的资深院士匿名表示,“在气象学界集体缺席前期论证的情况下,决策部门不顾气象学家的诸多质疑,执意迅速推动‘天河工程。重大工程上马应征询各学科科学家的意见。”有网友则表示,气象学界的集体缺席让人“隐约看见了行业利益的影子”。

目前尚不清楚,为何“天河工程”要在撇开气象学家的情况下执意推进。但我们知道的是,“天河工程”团队很自信项目能够出成果。“天河工程”考察团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考察后曾经表示,“柴达木有望实现‘空中调水,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为中国‘聚宝盆绿色生态发展提速。”

这个说法的依据来自青海省对该项目的规划。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

让人疑惑的“成果”不止于这些。前面提到,“天河工程”在“十三五”期间就能年年做贡献了,但“十三五”从2016年就开始了,“天河工程”明明还处在实验阶段,就能每年带来350个西湖的蓄水量了?你想象不到的是,在“天河工程”出现之前,就已经有“成果”了。来自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信息显示,2013年他们在总面积达到30余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通过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42.91亿立方米,相当于300个西湖水体容量。

问题在于,增加的300个西湖水体容量真的是人工影响天气的结果吗?前面提到的气象专家吴正华认为,这个根本就没有办法估量,因为人工降雨是效果很不好评价的一个东西,“尽管三江源搞人工降雨有不少年了,但是这个效果,比如西北地区降水增加、湖泊面积扩大等,究竟是人工降雨搞出来的,还是西边气候变暖湿搞出来的,这是个说不清的问题。”

王光谦院士团队的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副研究员钟德钰,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厘清这个问题当前还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做到。

然而,不管有哪些质疑,这些“成果”已经让“天河工程”在青海备受重视,数以千万计的经费源源不断地投入进来了。

猜你喜欢
气象学家人工降雨天河
Satellites Helping To Forecast The Weather
湖南省潇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一条天河走运来
气象学家星星狐
人工降雨
天河CBD:集聚创新,遇见城市未来
人工降雨枪
做个雨量计
快乐咕咕人工降雨
“天河二号”获全球超算五连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