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来啦南极真的热了

2018-05-30 10:05:05
科学大观园 2018年3期
关键词:科考南极旅游

访问南极的中国游客,从2008年的不足100人,到2016年的3944人,增长了近40倍,2018年将有超过6000名中国普通游客到达南极。

最大规模的南极游

茫茫天地间,企鹅海豹相伴,眼前是白里泛蓝或墨绿中如闪闪黑钻的浮冰,千姿百态。搭乘小艇穿梭于冰山之间,可窥见自然最纯洁的形态。

由于纬度关系,南极的季节跟我国是相反的,每年的旅游最佳时期是12月至2月底,刚好是南极的“夏天”,气温在0℃~10℃之间。这个时期正好覆盖中国的春节假期,所以春节也成为国人赴南极旅游的一个高峰期。

访问南极的中国游客,从2008年的不足100人,到2016年的3944人,增长了近40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南极旅游第二大客源国。2018年,将有超过6000名中国普通游客到达南极。而在2011年之前,从中国去往南极的游客人数还寥寥无几。

2018年1月14日开始,将陆续有2000名中国游客从北京、上海、香港出发,飞越大半个地球后,在旅游公司南极专线的游轮上会合。

此次由旅行公司组织的包船游,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南极游。

南极游最大的问题是环保。不过,环保这件事儿,最重要还是要看游客在当地的行为。为此,这次最大规模南极游的行程手册堪称史上最严,单是环保规范和注意事项就有30余项,比IAATO的“南极探访须知”标准更为严格。

南极不是不能去,但去了要非常小心,在全球南极公约中,对游客的行为有着严格的规定。

例如手册中规定:登陆前要用吸尘器对衣服及口袋“搜身”,防止无意中将隐藏的物种留在南极,还要更换经过消毒的特制登陆靴。不可随意弃置垃圾,不可带走任何在南极的动植物、人造物品,不可喂食、触摸鸟类和海豹或接近、摄影而改变他们的生态行为等。

这些要求虽然严苛,出发点只有一个:守护世界净土南极。

2018年驶向地球最南端的一艘艘游轮,是行驶着的环保主义课堂,也是中国游客素质的一面镜子。

中国商用飞机首航南极

2017年12月16日晚,一架中国商用飞机,搭载22名中国乘客,平安着陆在南极洲狼牙机场2500米跑道上,实现了中国商用飞机首次飞抵南极洲,使得未来游客从中国直飞南极成为可能。

这架商用飞机从香港出发,经15小时飞行抵达南非开普敦补给,再经过5.5小时的飞行后降落在南极的冰雪跑道上,开创了由中国航空飞机运载乘客平安飞抵南极的新历史。

该团简单调整后,还将乘坐双水獭飞机,跨越世界上最寒冷、最荒凉和最干旱的白色大陆,经5?6小时飞行,抵达南极点,创造中国人首次自行组织商务科考团抵达南极点的新纪录。

据介绍,目前中国南极游客的数量虽然已排在全球第二,但遗憾的是,中国并没有掌握南极的旅游资源,更没有南极旅游规则与制度话语权。迄今为止,具有国际南极旅游组织营运资质的上百艘南极游船中,没有一艘是中国的,空中航线也没有中国飞机。中国游客要到南极,只能在国内组团,再外包给外国公司来运营。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是该团唯一一位学者。他表示,该次首航将大大推进中国人的南极旅游热情,使得中国人通过南极游进一步关心地球,包括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地缘政治、经济价值、资源开发以及未来中国作为全球强国在南极的应有权益。更重要的是,中国推进南极的航空旅游,将极大地提升当下与中国全球地位不匹配的南极作用与影响力。

中国是南极事务的重要参与国。1985年10月7日,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目前中国科考站总数已位居世界第六位。2015年中国首架极地科考飞机在南极成功试飞。时隔两年后,中国商用飞机成功降落,开启中国人自组旅游南极的新时代。

措手不及的旅游热

南极游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

根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IAATO)统计,在1958年到1987年间,每年平均到达南极的游客不到1000名;在1993年至1994年间,这一数字开始迅猛增长,虽然一些限制措施部分缓解了这一趋势,但是,2012年至2013年间,有超过3.5万名游客到达了南极。

2014年大年初一,一个上百人的大型中国旅游团来到长城站。据报道,庞大的市场需求已经使中国成为到南极旅游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

2013年12月底,俄罗斯的“绍卡利斯基院士” 号在南极洲航行时被浮冰所困。该船船长发出求救电话后,澳大利亚、中国、法国和美国的船只中断了自己的日程安排,前来救援。

由于被困船上的乘客基本是游客,也引发了科学界再次对南极旅游是否该被限制的讨论。游客一般乘大型轮船,一旦轮船遭遇事故,就有可能因漏油等对南极造成污染。截至2011年,这片海域已经发生了29起船舶事故。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去南极,实现环游世界的终极梦想。

南极旅游,对南极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让一般的、非科研工作的人,有机会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个大陆和周围的海域,了解这里的物理、化学、生物活动,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但是南极旅游对南极地区是有风险的,这些风险主要包括:

1.人为引入南极以外的物种(比如鞋上面的细菌),影响南极生态系统;

2.人为破坏南极环境,比如把人造的垃圾、油脂类的化学污染物遗漏在南极;

3.人为捕捉、恐吓、喂养南极的动物,对它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不良影响;

4.加大在南极的科考站的负担,比如有可能要花更多的精力来保护游客。

世界一直在为保护南极脆弱的环境生态努力,但来自旅游者的破坏,已经让南极委员会的专家们有些措手不及。

90%游客在外围活动

基于这些潜在的风险,南极条约对包括科学家和旅行团在内的所有南极访客的行为,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同时,南极旅游的人数根据科考站的规模也有严格的控制,每一个旅行团的规模也必须要得到批准。

为了保护南极脆弱的生态,IAATO经过多年实践,制定了《南极探访须知》,规定游客:不可带走任何在南极的动植物、人造物品;禁止伤害或干扰南极地区的野生动植物;不可喂食、触摸鸟类和海豹或接近、摄影,而改变它们的生态行为;不可携带任何动植物到南极地区,例如:猫、狗、花草等。

此外,每次登陆前,游客都会被要求必须消毒并清洁鞋底,返回船上后也必須再次消毒并清洁鞋底。登陆后与企鹅必须保持距离,不可主动靠近其5米的范围。这一系列规定,都对南极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限制和促进作用。

不同于其他旅游胜地,由于南极温度低,自净能力很差。一块香蕉皮,在南极需要180年的时间才能被分解,而人类的排泄物则需要更长时间。

探访南极的游客,上厕所是在游轮上,上岛后一直被要求做到零排放,同时也不能带走南极的一片东西。

由于《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未作出对南极旅游明确的限制,使得南极游客的环保行为要依靠自觉性和教育等来约束,这样一来效果就很微弱。比如,研究者在踏上南极前,都需要进行全身清理,避免将外来微生物带入南极污染环境,同时也要避免与动物近距离接触。

大规模包船南极游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访南极,不能不引发环保担忧。对此,具有30年南极航行经验的原“雪龙号”船长王建忠表示,游客渐多确实也存在少数不文明现象,环保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现在随着游客人数越来越多,专业领队的人数远远不够用,也没办法约束所有游客。不过,目前旅行社组织的“南极游”只是广义上的南极游,“90%的游客并未真正踏入南极圈,只是在南极的外围”。

支持南极旅游者认为,让人们对南极有亲身经历有助于推动保护南极。事实上,曾去过极地旅行的人,回来后反倒会对环境保护更用心,更愿意参与到环保事业当中。用严格环保标准去亲身体验,是认识到南极生态脆弱的最好方式。

猜你喜欢
科考南极旅游
《雪地勘察科考设备》
青年文学家(2024年2期)2024-03-09 06:23:59
进军“世界第三极”的科考
军事文摘(2023年18期)2023-11-03 09:45:42
“科学”号科考船完成今年首个科考
军事文摘(2023年16期)2023-09-04 07:10:44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科考延期为哪般
南极大逃亡
学生天地(2019年32期)2019-08-25 08:55:20
难忘的南极之旅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