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一平
对面坐着一位生意人朋友:大耳如轮,方面如盆,笑脸如佛,身圆体阔,端坐于椅上,上下与左右等长,脖子又极短,圆圆的脑袋好像直接蹲在肩上,如果再挂一串念珠,就是活脱脱一弥勒佛!就是这位生意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却是“做生意就是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凭着这句话,他40年前以餐饮起家,高峰时年入达八亿,财富越积越多。他迷上了书画收藏,交了两亿学费后已具备不小的辨识力,有藏品数万件。近年,他又与地方政府、美协策划了几个文化活动,从粤港澳到海峡两岸颇有些影响。他积十余年与文化人打交道的经验,十分感慨地对我说:“我怎么觉得这些年生意人越来越像文化人,文化人却越来越像生意人了呢?”
这一问,堪称生意与文化的时代之问!
生意人越來越像文化人。不乏上面所描述的那位心甘情愿投入文化活动的生意人,他们有文化情怀,但更多的是靠文化装扮门面,不仅要有奢华的书房、巨大的画案,更要打造一副行头:唐装、马褂或中式对襟外套,最不济也要有一件立领的中山装。他们投资文化更多地是为了生意:提高身价,结交权贵,赚更大的钱。
文化人越来越像生意人。这样的文化人,同样拥有奢华的工作室,同样是为了装点门面——这样的工作室不是为了读书作画,实际是一个生意场,一个书画生意的展示场所。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这些文化人的口头禅是“到我的工作室看看……”他们一般会配备专用的助理,实际就是经纪人。他们一方面羞于谈钱,做出视金钱如粪土的样子,另一方面内心对金钱又十分向往,找一个合适的“助理”便很恰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的文化人在对金钱的追逐中丢掉了理想,丢掉了坚守,甚至丢掉了人格。这样的文化人深谙成名之道,熟稔名利关系,不仅善于自我炒作,而且更懂得文化人之间的相互捧场,于是便有了两个名人连在一起的文章:《某某某眼中的某某某》,堪称相互借力、相互吹捧之经典妙文。更有甚者,他们在财富游戏中丢掉了诚信,公开承诺过的社会责任、义务乃至朋友之间的约定往往也会丢于脑后。因为他们太忙了:日日忙生意,独不见书声墨香。
社会对生意人和文化人都有明确的角色定位、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既鼓励生意人学文化,也不排斥文化人挣钱。但在这样一个变动的社会秩序中,更要求“诸神归位”,文化人如何更好地做一个文化人,生意人怎样更像生意人,各方应回到他们正确的社会角色,明确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赢得社会尊重。生意人尚且知道“照亮自己,照亮别人”,文化人讲一讲“蜡炬成灰泪始干”,又有什么不应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