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昊
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崛起之迅速令人咂舌。手指按动,扫地机器便投入工作之中;房顶的遥控智能显示屏日光熠熠继而满屏星空;字典很少被翻动,只需语音录入汉字宫殿就得以打开;如今投送快递的是小黄人,烹制佳肴的是机器厨师……生活的每一个改变都在印证着一点: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然而,便利的扫地机器却使我们缺少了扫地时鬓角滴落的汗香气息;冰冷的VR智能显示屏让我们不见了探索自然的兴奋;书本上落滿尘埃提起笔来却忘记书写顺序;美味在口拿起汤匙却少了几丝心意……或许,许多事,不能用人工智能代替。
霍金曾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显然,人工智能并未向最好方面发展,人们一面开发着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一面又依赖于这个无所不能的家伙。惰性、依赖、拖延……随之而来的不是溢美的评论,却是对人工智能崛起的惊慌。萧伯纳有言:“人类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这句话放在人工智能上最恰当不过了。当人工智能高度发达让人类依赖时,人们开始踌躇满志,一旦人类骤然失去了这些机器,却可能万念俱灰。一来一去,两出悲剧。故而许多事,的确不能让人工智能代替。
人工智能固然强大,却不能拥有人的真情实意。微软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诗集出版,人们感叹科技伟大的同时,也不禁深思机器人程序化的创作,是否有一天会让人类不再创作?一如苹果CEO库克所说:“我并不担心机器人会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编写代码固然复杂,但机器人所作之诗,所写之文无非是一堆二进制的数字,而人类若过分依赖人工智能,那世界终将变作冷冰冰的机器制造工场,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三毛曾说:“如果有一亩田,用它来做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贾平凹也说:“把木棍插在土中,希望开出红花;把石子丢进水里,希望长出尾巴;把纸放在枕下,希望梦印成图画。”如此闲适的生活,在当今人工智能大肆崛起环境下实在难寻,这种惬意,绝非人工智能可替。
漫步庭前的风景变作VR影像;手捧书简的墨香变为电子阅读;外出探险的刺激成为了文字简述;辛勤犁地的汗水换成了大型机器的轰鸣!不,这些本不应被人工智能代替!他们本该用身去实践,用心去感悟,不能用机器代替!
莫让诗书漫卷变作芯片显屏,
莫令求思探索成为冰冷数据,
莫使劳作汗滴换成机器隆隆,
莫令清风明月变作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