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企国际化战略选择

2018-05-30 02:35黄嫚丽
国企管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价值链竞争力升级

黄嫚丽

党的十九大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要求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加快国际化进程,向全球公司进行战略转型。

新时代国有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选择应围绕全球价值链整合和重构、国家的要素成本优势、中国市场规模优势、市场需求升级带来的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五个方面加快改革和升级。

提升全球价值链影响力

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整合和重构,提升全球价值链影响力。全球价值链影响力表现为定价权、关键资源和关键链条关系的控制权以及链条利益分配话语权。

基于不同的国际化起点,我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影响力提升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跨国并购进入全球价值链关键环节,如进入研发、设计、营销和服务等环节以及进入相关的高端制造或上游关键零部件与装备制造及其设计等,获取全球关键资源,进行全链条整合,旨在成为完整全球价值链的行业领导者或细分市场领导者,这是近年来最为常见的一种思路;

第二种是基于单一环节或若干环节的影响力提升(而不是进入全链条),表现为以跨国并购或高投入研发创新快速提升企业针对某个环节的核心竞争力,以成本创新做到极致,旨在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构者;

第三种是发挥已有主业的协同效应以跨国并购高端切入相关甚至不相关的新兴产业,带动已有主业升级,快速同时成为两条全球价值链的跨界新领导者。后两种思路是当前的新兴思路。

三种模式的实现均要求企业能创新地利用国家特定优势和构建创新驱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家特定优势的创新发挥与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构建是企业能够利用跨国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基础。

发掘多要素成本的优势

创新利用当前国家的要素成本优势,将单一要素成本优势转化为多要素的协调成本优势。

在关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产业更替所带来的成本结构变革的同时,更应重视价值链中各环节的要素成本协同性;把粗放式的价值链环节划分转变为精细化的价值链环节分解,在更多更小、更细的“行业”或“环节”中挖掘创新与成本的优势;不仅要关注互联网+所带来的“加法”以及产业融合的价值链环节新格局,更应“钻入”现有价值链的某个环节中深入地审视自身所处的“行业”,给自己所处的主营业务做“减法”,进而挖掘和发现多要素的协调成本优势。

例如在最近备受关注的“芯片”产业,其实质上是一个包含多行业的价值链网。“芯片”产业包括设计、制造、封测以及多晶硅等材料研发上游领域,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价值链环节的理解。然而实际上可以更加细致地进行分解,例如芯片设计,包括芯片设计软件供应商和芯片设计企业。芯片的结构设计主要依靠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来完成,Cadence(美国铿腾电子科技)、Mentor Graphics(美国明导国际)等几家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半导体设计软件,其中,仅美国的四家公司在全世界的EDA市场份额就占到70%以上。

还例如芯片制造环节,其需要的设备主要有光刻机、化学气相淀积(CVD)设备、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目前世界半导体制造设备主要供应厂商是AMAT(美国应材)、ASML(荷兰艾司摩尔)等五家,这五家公司的销售额占世界总份额的80%以上。

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新形势下,在价值链环节转型升级的选择上,应更加“细”,更灵活运用所处行业的内涵来做“减法”。

发挥中国市场规模优势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并且有着近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在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空前发达的今天,广阔的国内市场赋予了中国远超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市场规模优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效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要求,这表明在深化改革推进过程中,企业需要主动基于自身能力去利用和发挥中国市场规模优势。

中国具有的市场规模优势,使得任何一个产业只要有相关的技术突破,很快就能有巨大制造能力推向市场,并有巨大人口基数的市场来承接,这就能推动新经济在中国获得更快发展。例如目前全球都在抢占的AI市场,中国企业就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众所周知, AI技术的研发应用,无论是人脸识别、机器翻译和无人驾驶汽车都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就代表着从起跑开始,就比别人领先一步。

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就曾经说过,“整个中国相当于所有的欧洲统一在一个主权之下的规模”。而在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亚当·斯密写《国富论》的时候,也曾非常惊叹地写道:“中国市场规模不亚于欧洲所有不同国家加在一起的规模。”

当前,虽然中国市场容量大,但中国企业并未能充分发挥真正的市场规模优势,或市场规模优势的利用依然比较粗放,为此要有效地通过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联动,推动企业在国内进行有效的跨区域横向整合,从而更高水平地利用市场规模这样巨大的国家特定优势。

紧抓市场需求升级优势

紧抓市场需求升级带来的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市场需求的高端化与“苛刻化”有利于带动市场的创新,包括技术和设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创新等方面。例如世界制造业市场需求正在迅速向智能化转变,主要国家都陆续发布了智能制造相关的战略和政策,最初由德国提出的“工业4.0”已经演变为全球战略,相关的协作框架和技术平台也不断完善。

在此背景下,我国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并将智能制造作为战略的主攻方向。中国制造在产业发展、市场体量等方面都具有良好基础,这有助于实现智能升级。首先,中国制造业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电子通信领域,中国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中国企业已从传统的设备提供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具备较强竞争力。其次,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企业智能生产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是企业根据用户需求改进生产技术的优势所在,有利于适应与智能生产伴生的各种新商业模式,也有利于吸引外部资源,找到合作机会。当前,我国正在进入消费需求升级阶段,应鼓励中国企业主动迎接消费需求升级,以全球资源抓住需求升级契机,从而加快转型升级。

构建新企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构建新形势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全球价值链影响力的根本,也是转型升级的目标。新形势下,一方面要坚持持续创新,特别是创新模式的创新,而跨国并购可以实现外部创新与内部创新结合,学习和获取新的创新模式,激发主并企业创新的动力与视野,例如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于2013年共建中欧汽车技术中心,在严格的知识产权合规体系下,通过该中心,沃尔沃得以在技术上反哺吉利,从而使得吉利获得高水平的模块化、平台化的设计平台。

另一方面新形势下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还应注意以下方面对创新产生的协同效应或放大效应,包括将要素成本优势转变为成本管理能力;将市场规模优势转变成规模经济优势;将成本优势转变为成本与创新整合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变为制度能力;将国内区域市场分割的约束转变为协调多重制度的认知模式与组织能力;重视企业家精神和國际化视野在核心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根本地位。

综上所述,新时期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应以新的国际化战略选择,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整合和重构,外部创新与内部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来打破动力不足与模式滞后的负反馈循环,化解转型升级难点,以全球资源来推动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猜你喜欢
价值链竞争力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回暖与升级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