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

2018-05-30 06:18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肌张力痉挛偏瘫

王 哲

中风属于常见疾病,中医对其已有多年研究,认为在于气血逆乱诱发风、火、痰、瘀,使得脑脉瘀阻或者血瘀脑脉之外[1]。中风常有半身不遂或偏瘫等症状,伴或不伴有口角歪斜与言语不利等。中风若未能及时诊断与治疗,伴发偏瘫后,容易出现肢体痉挛表现,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尤其在恢复期或者后遗症期,患肢被动抬起,骨间结构严重挤压,可诱发关节疼痛,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2-3]。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采取针灸治疗属于临床比较常用的方案,但近几年国内有研究指出采取水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4-5]。因此,吉林省人民医院康复科针对临床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了如下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吉林省人民医院康复科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满足中风及偏瘫后肢体痉挛相关标准[6],经颅脑 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②纳入对象临床资料完整;③入选对象愿意配合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④病程不低于 3个月,预计生存期不低于半年;⑤精神状态良好,随访时间不低于半年。排除标准:①病程不足 3个月的急性期患者;②不愿意配合研究者;③脑梗死或脑出血或肿瘤等所致偏瘫;④精神状态差,意识障碍;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病变或功能异常者。此外,本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8~74岁,平均(48.9±3.4)岁;病程0.5~8.0年,平均(2.9±0.8)年。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9~72岁,平均(48.5±3.7)岁;病程0.6~8.0年,平均(2.7±0.9)年。前述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根据患者病情、关节活动度、肌张力等情况实施被动与主动活动锻炼。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针刺治疗,从患侧取穴,上肢包括合谷穴、曲池穴、肩髃穴,支沟穴、阳池穴、天井穴、阳谷穴、腕骨穴、鱼际穴、小海穴、尺泽穴、内关穴、曲泽穴、少海穴等,下肢包括承山穴、昆仑穴、丰隆穴、内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三阴交穴、太白穴、行间穴、地机穴、然谷穴、太溪穴、阴谷穴等。每次取穴总数控制在12个以内,交替针刺治疗,以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min。观察组患者则接受水针治疗,取穴与对照组相同,混合1 ml的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与2 ml的地西泮注射液后,予以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混合药液实施穴位注射治疗。注射前注意常规消毒,隔天注射治疗1次,每个穴位注入0.25 ml药液。两组患者1个疗程均以连续治疗10 d计,间隔1周后进入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测定治疗前后肌张力与肢体活动,实施统计学分析。

1.4 评价标准

1.4.1 肌张力[7]肌张力采取改良 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测评,量表测评结果分级越低则表明肌张力越好。

1.4.2 肢体活动[8]肢体活动采取简化 Fugl-Meyer评分表(FMA)测评,量表测评结果评分越高则表明肢体活动恢复越好。

1.4.3 疗效[9]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痉挛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肢体功能显著恢复,肌张力达到正常水平,生活基本可自理;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痉挛症状明显缓解,肢体功能有所改善,肌张力降低等级≥2个,但未能达到正常范围,生活大部分无法自理;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痉挛、肢体功能及肌张力等无显著变化或者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利用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百分比、χ2检验处理计数资料,以±s、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将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肌张力与肢体活动测评结果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AS分级与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MAS分级与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论

中风在我国有着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及复发率高等特点。中医指出本病病机在于人体脏腑阴阳失调与气血逆乱及脉络痹阻,病变在气血,肢体关节受到气血邪气阻滞,脉络壅滞后,凝涩不通,进而生痛。中风患者多有偏瘫症状,且偏瘫后伴发肢体痉挛的概率很高。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主要是因为上肢运动神经元损伤等导致,急性期软瘫后容易发生,但也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10]。中风发病期间,偏瘫肢体的肌张力明显增强,患者主动运动开始发生错误运动模式,比如患侧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痉挛等。此外,本病患者因急于恢复肢体的功能,经不正确运动模式下锻炼,造成肌群协调失衡,发生典型的上肢垮篮与下肢划圈等[11]。基于此,针对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患者要重视早期治疗,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与运动锻炼处理,才能改善肢体功能,纠正不正当的运动模式。

针刺治疗已有多年应用历史,常规针刺疗法效果有限,而近几年出现了水针疗法(也称之为穴位注射),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所选穴位将药物注入,实现治疗的目的,兼具针刺、药物两种疗法的功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水针治疗不仅可以直径通过经脉系统以药物调整气血,使得脉络通畅,并且刺激穴位后达到针灸样效果,而且还能向肌内注射药物治疗起到活血通络与营养神经的目的。这种操作方式结合了针刺与药物治疗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二者单独治疗所用的时间,操作简单方便,还能减少药物的用药剂量,也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得到保障。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与肢体活动测评结果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与肢体活动测评结果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较,aP<0.05;与对照组相较,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肌张力MAS分级(级) 肢体活动FMA评分(分)对照组 30 3.21±0.72 2.56±0.56a 122.71±30.01 135.39±32.17a观察组 30 3.28±0.68 1.92±0.44ab 122.29±29.50 170.33±34.82ab

该院将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而观察组则采取水针治疗。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 90.0%,而对照组仅为7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水针治疗比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能取得更为可靠的疗效;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与FM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水针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肌张力分级,提高肢体活动能力。本研究与同类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王文禹等[9]对收治的85例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实施针刺疗法,治疗组实施利多卡因、地西泮混合后穴位注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不仅疗效更高,而且治疗后肌张力MAS分级更低,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更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针刺穴位以提插、平补平泻法处理,可达到调补气血与通经活络等效果,但需要注意取穴技巧,以多气多血的手足阳明穴位为主,当抽吸无回血后再将药物注入,从而发挥最大的药效。所用药物中地西泮能松弛骨骼和肌肉,对脊髓多突触传出通路等有抑制作用,以更好地缓解痉挛[12]。通过穴位注射药物治疗,使得药物存留穴位时间较长,沿着经络循环,达到疏通经气的作用,深达病所,延续针刺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效果。相关研究[13]也证实,针刺治疗可经经络途径实现理顺肌体气血与调整肌体阴阳的效果,松弛局部的肌肉后解除屈肌的痉挛。动物实验研究[14]表明,针刺治疗中风痉挛大鼠,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多巴胺受体 mRNA,可见有一定的作用。当然,为了提高临床疗效,除了予以针刺或水针治疗外,还要加强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以提升机体抵抗力与免疫功能,加之穴位注射,更好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重建,加速树突发芽与轴突的再生,强化肌力,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速患侧脑部侧支循环重建,改善血运,提高新陈代谢后加速坏死组织吸收,缓解痉挛,最终实现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采取水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效果,而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肌张力与肢体活动。

[1]孙莉,翟红印,苏春娅,等.穴位与肌肉定位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9):33-35.

[2]杨明玉.综合针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5):3-4.

[3]高静.穴位注射、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 50例[J].陕西中医,2013,34(1):70-71.

[4]何苹.水针合中药治疗椎动脉颈椎病1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4):40-41.

[5]张彪.肩背肌筋膜炎58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5):54-55.

[6]孙岩,陈海.BTX-A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 60例[J].河南中医,2010,30(12):1223-1224.

[7]党运明.水针疗法治疗眼睑痉挛29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4):7.

[8]李志忠,李志波.水针刀结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8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1):223-224.

[9]王文禹,刘冰,蒋中秋等.水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7,32(1):47-49.

[10]陈群,吕安妮.水针疗法在中风后肢体关节疼痛治疗中的应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2):82-83.

[11]辛善栋,王冬梅.水针配合电针次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3):327-328.

[12]杨芳.几种针刺方法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疗效对比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20):179-180.

[13]钱琴琴,高建芸,王志功,等.针刺结合微电子神经桥治疗中风偏瘫的新思路[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4(4):644-648.

[14]王春琛,王麟鹏.早期针刺夹脊穴对MCAO大鼠脑纹状体β-内啡肽和强啡肽水平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5):579-582.

猜你喜欢
肌张力痉挛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