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春耕图

2018-05-30 03:40
农家书屋 2018年5期
关键词:春耕农民

又到春耕春管的大忙时节。近年来,社会化服务、智能化设备、金融服务已经渐渐融入农业,这些新型生产方式,不仅有效缓解了“谁来种地”的压力,也让春耕生产更轻松了!

让我们一起打开新时代的春耕图。

穿着皮鞋也能种田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村种粮大户雷炳华看着身旁约一人高的插秧机高兴地说:“过去,1个人1天只能插秧1亩地,家里要有几十亩地就忙不过来。现在有了它,1天1个人可插秧15亩,顶过去15个人。”

南平市位于武夷山脉南麓,土地分散,许多山垅田只能依靠人工插秧。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集中,机器插秧渐渐成为闽北山区农业的一道新风景。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在省时省力的同时,也大大改变了过去农民种田“一身泥巴一脸脏”的形象。在平原地区,随着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实现,耕种者甚至可以穿着皮鞋种田。

有了机器的帮忙,农民种地越来越省事,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高。

同时,在中国最主要的早稻产销省份之一——江西省的一家农业合作社里,罗昭明忙着给技术管理员打电话,询问水田里的情况,并调度农机设备。

江西吉安市青原区新兴粮食产业化合作社的负责人罗昭明,除了自己承包的3700多亩农田,还要种好合作社146名参股农户超过一万亩的土地。身着休闲服装,脚蹬皮鞋的罗昭明说,像他这样,经营如此大面积土地的农民,已经用不着自己光脚下田,“面朝泥土背朝天”耕作了。他们所要考虑的是如何加强管理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粮食产量。

育种机、插秧机、拖拉机、烘干机……在合作社的大院里,放置着各种各样的农机设备。罗昭明坦言,以前用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耕耘7年,农机农资没少投入,但每季水稻亩产始终在800斤徘徊。正当他为产量难以提升而发愁时,他听说鄱阳县有不少经验丰富的种田管理能手。

“他们管理专业,每亩单季产量过千斤。”通过实地考察,罗昭明决定引进新的管理方式。今年,他从鄱阳县聘请13名专业农民组成的管理团队,每人负责管理300亩水稻。核算成本基础上,每季亩产达到800斤,确保每人5万元工资;低于800斤,则从工资中按比例扣除,超产部分管理团队可获其中60%的收益。“通过超产奖励激发管理人员热情。”他说。

罗昭明引进的管理模式,正是来自数百公里外的鄱阳县种粮大户高彩霞的创新。

2001年,当高彩霞流转承包的农田达到1400亩后,他发现,兄弟三家人全上阵也种不完这些田。恰好农业机械正在加快普及,高彩霞尝试将承包的农田划分成块,交由同村农民管理;高彩霞统一提供农资和集中育秧、机耕机收、统防统治、粮食销售等服务,最终种田收益85%归管理农户,15%归他。

在这种模式下,一户农民管理100亩田,年收入6-8万元,相当于外出打工收入,如果管理200-300亩,年收入相当于都市白领收入。现在,在这个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命名的县城,跟着高彩霞一起种田的农民,基本都盖了新房,有的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高彩霞的创新管理模式正被江西省内甚至湖北、安徽等地的种粮大户和龙头企业引进和借鉴。

过去,农民每天都要躬耕在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随着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出现,农民完全可以当一个“甩手掌柜”。不少企业进行了一站式的“托管服务”,农民在家就可以通过“点菜”和“套餐”的方式把土地交给公司来统一生产经营。在投入上,节省了不少成本和人工;集中连片作业实现了规模效益,又及时对接了加工企业,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科技让春耕更“智慧”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六团镇东安村袁家屯,村民张海亮正手持遥控器,屏气凝神地盯着远处的无人机,为春耕洒药进行试飞演练。在张海亮的掌控下,无人机的信号灯由黄变紫,缓缓升起,飞向远处。他眼神专注,直到飞机在眼前的空地上平稳落地,才徐徐地缓了口气。

张海亮是袁家屯土生土长的农民,“面朝黑土背朝天”近30年。去年春天,他偶然和无人机结缘,从此便“转了行”,挺直了腰板,日日仰望蓝天白云,活出了另一种人生。

“去年我同村的刘军发布了招聘信息,说是招无人机飞手,我们一个屯里七八十户,只有我一个人感兴趣、报了名。”张海亮说,刘军是六团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去年购买了两架无人机,专门用来喷洒农药,想在同村招聘两名无人机操作员,没想到大家都不愿意干。

回想起一年前的情形,张海亮感慨万千,“大家都不理解我,说这东西有风险,学起来也困难,白搭时间和精力。”就连新婚妻子也埋怨他,“搞这干啥?还不如老老实实回家种地。”

面对质疑,张海亮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到专业培训学校系统学习。两个月后,他成为了一名专业的“飞手”。

“一开始确实很紧张,总怕飞不稳,碰着树枝和电线,弄坏了机器,我就白天晚上地琢磨,遥控器的位置、飞行的路线,这些都是有讲究的。我就尽可能小心留意,多多练习。”张海亮说。

“飞手”听起来时髦,实际上却是一份辛苦的工作。“有时候去的地方远,凌晨两点就得起床,4点之前赶到地头,上午下午各喷一次,一站就是一整天,眼珠子都不敢乱动,到家都得晚上8点多了。”张海亮说。

“‘飞手’不是谁都能干的,需要眼神好,更需要细心和耐心。张海亮作为新手,却是零事故,从没出过差错,活儿交给他,我真放心。”刘军说。

提到无人机的好处,原本腼腆的张海亮打开了话匣子,“人工打药一小时最多打一亩地,无人机一天作业最多可达800亩,相当于三四十人的工作量,人工喷洒不均匀,药效不能完全发挥,无人机能把农药均匀地喷洒在稻苗背面,节省大量人力,提高作业效率。”

“这是现代农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更是让农民们过上好日子的致富路。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认可无人机,我们今年又进了十多架无人机,招了15名学员。”刘军说,相比去年招聘时的窘境,今年的招聘十分顺利。看见张海亮他们赚了钱,村民们也都动了心,一些敢闯敢干的农民纷纷加入了“飞手”队伍。

每喷洒一亩地净赚一块钱,一天最多能喷洒800亩地。去年春耕季,张海亮每月的工资平均在9000元。“今年春耕已经接到十几单活了,月入过万是没问题了。” 张海亮喜滋滋地说。

“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太快了,以后还要不断学习新款无人机,干一行,咱就得爱一行。”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他操控的不仅是遥控器,更是未来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在福建的福州市区,正在送货的王永源打开手机APP,看到远在闽清县的自家农场里降雨量达到了44毫米,打开农场的摄像头,指导家人挖沟、排水。原来每天至少往地里跑三趟,刮风下雨更不敢离开,现在出远门也不怕。

王永源是福建省闽清县白中源凤家庭农场负责人,他手机里显示的农场信息来自当地农业局支持的物联网项目:每块地里都安装感应器、接收器,可以实时监测农场的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情况等信息,还可以根据需要远程操控遮阳板和浇灌设备。

这套系统还能记录全年的数据,到了年末,可以分析气象变化、施肥施药节点和产量的关系,有利于改进种植技术,实现精准农业。

在江淮地区的巢湖,一大早,技术人员彭江南就打开电脑,通过依托物联网建立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查看苏湾镇的上万亩小麦的长势。

过去老百姓一家一户的,多少地块都不清楚,现在通过APP,农民在手机上就能管理自己的地块。通过系统监测,彭江南发现附近田埠何村种粮大户方大江家的几块地需要进行防治,马上就联系他一起到地里查看。依托物联网的帮助,巢湖还建立了智能配肥站和配药站,技术人员根据系统监测的作物生长数据,在触摸屏上选择相应的选项,剩下的工作交给机器,自动为不同的田块配好定制的肥料和农药产品。

截至目前,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物联网建设应用的近600家,并已形成以农业指挥调度中心、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小麦“四情”监测系统、农作物种子物联网为架构的省级平台体系。依托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支撑,“农民当地主、技术当长工”的智慧农业生产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金融“春耕”忙

4月初,在素有“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吉林省榆树市,广袤的黑土地上不时有大型机械犁地作业。“气温比往年高,春耕要抢早。”榆树市先锋乡村民王辉说。

为缓解资金压力,王辉和不少农民选择贷款买农资。与往年不同,今年他只需在贷款申请书和合同上签字,其他手续都通过农行吉林省分行“惠农e贷”网络平台完成,几分钟后,5万元贷款就进了“惠农卡”。

为何这么容易?为破解涉农客户抵押担保不足等难题,农行吉林省分行等机构结合积累信用数据建起客户“白名单”。“额度从3000元至5万元不等,数据跑腿,农户省心。”农行吉林省分行农户金融部副总经理王廷琦说。今年春耕,他们已建立“白名单”49505个,累计发放3.73亿元贷款。

在吉林的涉农金融产品中,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最具代表性:各县区的物权融资公司将土地经营权统一抵押,帮农民争取资金支持。春耕时节,正是这种产品需求旺盛之时。

图们市宇日专业农场负责人崔明宇种了30年水稻,转入202公顷土地。“今年春耕,农药、化肥等需180万元,除去自有资金,还差95万元。”他说。崔明宇用土地经营权抵押,农行很快就放款,这几天,购买的农资已经全部到位。

面对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资金需求量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为了形成风险分担机制,农行吉林省分行和吉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农担通”这一专门针对大户的贷款产品,双方共享信息,有效控制住了风险。

“300万元,10天到账。”公主岭市种粮大户徐立明体验了“农担通”的高效。年初,徐立明流转600公顷土地,但支付了流转费后,种子、化肥款就没了着落。利用“农担通”,徐立明这样的大户不再为抵押犯愁。

苗菜“住”进智能大棚。

种地全程机械化。

电视里的无人机播种、撒农药让很多农民艳羡不已,江西省为了让更多的农户享受智能农机带来的便利,从2017年开始实施植保无人机购置补贴试点,补贴标准最高达到所购买设备资金的50%。一年来,余江县的植保无人机由5架增加到目前的近100架。随着农户对智能农机具的逐步接受,农用无人机市场也出现了井喷式增长。鹰潭市也将本土的中轻智能无人机、沃邦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智能农机项目申报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多方合力下,迅速投入生产、投放社会,吴正元和许多鹰潭当地农户选购的正是这款本土的中轻智能无人机。

去年,这款智能植保无人机通过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检验检测,并被纳入江西农业厅植保无人机补贴资格后,订单量大幅增长,导致流动资金不足。鹰潭农商行以“公司+农户”——由银行向农户提供资金、企业担保并贴息、农户补贴资金到账后归还本金的信贷模式,帮助企业获得500万元授信的可循环使用流动资金,并简化信贷程序,资料齐全后当天发放,做到“随用随贷”,企业当年实现销售额5000余万元。

江西中轻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的发展,是鹰潭市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农业经济体的一个缩影。人民银行鹰潭市中心支行发挥再贷款资金定向支持和激励作用,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农村产业升级、科技升级投放力度,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去年累计发放再贷款4亿元,发放再贴现1.99亿元,3家法人金融机构累计释放资金9.07亿元。

为更好满足备耕春耕生产资金需求,今年3月,工商银行鹰潭市分行与市农业局联动推出“惠农贷”业务,以农业局推荐的种粮大户“白名单”为准入门槛,对种粮大户购买智能农机具授信实行“优先调查、优先审批、优先放款、优惠利率”政策。这场金融业的“春耕”,也为田间繁忙的春耕生产一路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春耕农民
做好春耕备耕 保障粮食安全——各地春耕备耕动态
笔下的“春耕图”
“春耕始万物生”春耕备耕正当时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春耕备耕正当时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春耕备肥用肥 你准备好了吗?
春耕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