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人才上海拼的是“舞台”

2018-05-29 18:07王煜
新民周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园区舞台上海

王煜

上海在吸引人才领域的竞争优势不是简单粗暴的物质比拼,而是成长的舞台、发展的空间——这是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近期向全社会、海内外发出明确的信号。这样的舞台空间,申城靠什么来支撑?

行业平台前景广阔

2011年初,在英国已经工作生活多年、已经获得英国国籍的张兵华回国创业。他来到了上海,多年前在这里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让他对这方土地有感情;但更重要的是,他对上海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的信心。很快,在申城的所见所闻让他的信心更为坚实。

抵沪几天后,他参加了“海外华人精英浦东行”活动,借助浦东新区人才服务中心搭建的平台,与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协会、企业等机构对接到位。凭借他在英国的行业积累与浦东新区的鼎力支持,只用了3个月时间,他就促成了当年4月11日伦敦海事服务协会与浦东新区“航运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正式签署。这个协议的签订,意味着双方在专业技术支持、行业交流研讨和航运教育培训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推进上海航运事业的全面发展,这是国际权威海事组织与国内机构首次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意向书。

现在上海创造优秀的营商环境,提出政府要做企业“店小二”,其实这样的精神也体现在对人才的服务中。

2011年,浦东新区启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百人计划”。这个计划力争用5-10年时间,重点引进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航运以及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引进人才相关配套政策,以鼓励其在新区从事创新和创业工作。作为航运领域的海外专业人才,张兵华入选了“百人计划”。

他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百人计划”为他的创业提供了一次性资助。“100万左右的支持资金,对于大企业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当时我这样的创业者,就是雪中送炭。”同时,他还享受了住房补贴,获得了团队建设经费。在张兵华看来,他感受最深的是当地政府部门为他在资源对接、平台搭建上的帮助。

张兵华的创业项目是上海航运和金融产业基地,于2014年正式启动,这个基地本身就是一个服务于全球航运产业链的平台,资源的对接在基地的创立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说,上海市交通委、浦东航运办、浦东人才服务中心等部门为他的创业提供了大量便利的条件,介绍了许多关键资源。在各部门的支持下,上海航运和金融产业基地创立了“上海国际航运周”的品牌,将自身力量进一步完善的同时,也扩大了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影响力。

他表示,现在上海创造优秀的营商环境,提出政府要做企业“店小二”,其实这样的精神也体现在对人才的服务中。“政府不用直接代替人才做事,只需要做好协助服务就可以了。”这样的“服务员”,他认为上海是做到了的。人才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经常会主动打电话给他,询问最近在各个方面是否有问题有困难,并详细记录,尽快解决。“就我自己的观察,和新加坡、迪拜等同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城市相比,上海在吸引人才上有足够的竞争力。”

和他有同样体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还有中央“千人计划”、浦东新区“百人计划”专家,上海轶诺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屹博醫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江磊。江磊于美国Wisconsin-Madison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tephen L. Buchwald教授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加入美国诺华制药,历任研究员、副总监等职位。他的研发主要聚焦抗肿瘤新药研发,先后领导多个靶点的新药研发,其中数个候选新药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2009年,江磊被诺华派驻到上海张江建设中国研发中心,之后他就留在这里工作,直到后来自行创业。在他看来,国家和上海对于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国内医药行业对于创新药物研制的需要,使他下定了回国开展研发和创业的决心。对于上海在产业平台搭建方面提供的服务,他的评价同样是“贴心、到位、细致”。

引进制度锐意拓展

2018年4月2日,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举行,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特别强调:“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生态。优化政策环境,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实际上,近年来上海在人才发展制度上的改进,正不断加快,先行先试、改革创新,蔚然成风。

2016年9月,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人才30条”),给包括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发展提供了新的制度保障。2018年3月底,上海又宣布出台“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聚焦宇宙起源与天体观测、光子科学与技术等13个重点领域,集聚高峰人才,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服务。

全市人才工作大会之后的第二天,浦东新区就立即发布了《浦东新区关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人才发展的若干意见》(“浦东人才35条”)。“35条”聚焦了八个方面的“率先”,其中,江磊就切实体验到了其中“率先试点持永居证外籍高层次人才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科技创业开放政策”的实惠。

文件中,对这一点的描述是“外籍高层次人才可凭其持有的在华永久居留身份证,作为设立科技型企业的身份证明,与持有中国居民身份证人员设立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未来三年,上海将通过新建、商办转化、代理经租等方式,向市场供应近100万套租赁房源。

江磊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在这项政策推行之前,他作为外籍华人,开办的轶诺药业有限公司属于外资企业,在注册时需要经过上海市商委的前置审批,才能再到工商部门办理后续手续。并且,需要提供的境外资产证明,需要到领事馆开具。他觉得最为麻烦的是:公司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向工商部门提供在中国居住一年的证明,但由于政府各个部门对这个证明的理解不一致,他们的办理遇到不少麻烦。他说,居住证明是要由公安部门开具的,但该部门提供的证明上的中国居住时间,只能从江磊最后一次入境时开始。“实际上我在国内已经居住很多年了,但因为我经常要到国外出差,出入境频繁,所以公安部门给我开出的这个‘最后入境时间会显示我在中国不到一年。”他和他的外籍同事还遇到过在上海搬家的问题,新住处的派出所也只能开出搬家后的居住时间证明,这又不够一年了……在各个部门之间来回折腾和解释说明,消耗了许多时间精力,而这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他来说,不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发上,是特别痛心的。

在“35条”新政之下,江磊创办了上海屹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性质依然是外资公司,但可享受“内资待遇”,以上种种程序就不用再办,问题迎刃而解。“这对我们是极大的帮助。”他说。

江磊还说,“35条”里还有许多新政策,他觉得也特别实在。例如“率先试点上海自贸试验区顶尖科研团队外籍核心成员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突破性地将永久居留推荐权下放给承担国家、市重大项目的科研团队负责人。”他说,在这之前,要获取永久居留权,通常要入选“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在行业里有较长从业年限或者担任国际大企业高管等,推荐权通常在上海市政府。现在可以让重大项目的科研团队核心成员申请永久居留权,并让团队负责人来推荐,这肯定会显著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再如“率先试点允许外籍人才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兼职创新创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用人单位引进的外籍人才,经工作单位和兼职单位备案担保后,可以允许在多家单位工作。”江磊解释说,这主要是涉及到工作签证问题。新政之前,工作签证的申请是要和用人单位挂钩的,单位一变又要重新申请,所以人事关系很难多样化。现在,在多家单位兼职或者同时自己创业,在签证制度上已经没有障碍。

“我乐于看到上海在人才方面打破更多限制,我和我的团队也愿意成为新政的率先体验者,为其他需要的团队探路。”江磊说。

实际上,在浦东“35条”出台大约一个月之后的2018年5月2日,前者的某些尝试已经推广到上海全市:这一天,上海十家单位在上海市公安局签署《“上海市出入境聚英计划”(2017-2021)相关政策实施办法》,根据这个计划,每年陆续出台一批出入境政策在上海先行先试,重点吸引国家急需、紧缺的高端外籍人才。2018年推出的出入境三项新政里,就包括“顶尖人才也可拥有外国人永久居留的推荐权”“突破外籍人才只能在一家单位工作的限制”等。

生活小事、人才大事

产业平台和发展制度是让人才“想进来”“进得来”,而落户、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领域,是让人才“留得住”。

江磊创办的公司位于张江高科园区,他的团队里有许多年轻人因为商业租房太贵,都在申请人才公寓,但是,有人已经排队一年多了,还没轮到。

实际上这的确是张江高科园区目前人才安居的痛点。40万工作人群聚集于此,目前却仅有5000套人才公寓,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张江的这个问题,也是上海多个产业及科技园区的縮影。“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的专家能享受到出入境、户籍、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综合生活保障,其他人才的后顾之忧也需要得到解决。

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市房管局实地调研了张江高科园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开发区、宝山城市工业区等12个园区,听取各方诉求。各园区普遍反映人才公寓及租赁住房十分紧张,希望能在区域内新建大量人才公寓。上海市房管局局长胡广杰说,人才公寓的建设不能突破土地按规划利用的原则,但工业用地有近40%是作为配套保障的用途,可在其中挖掘潜力,之后将与规土等部门一同细化操作的方案。

租赁住房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有的园区由于供需关系紧张,希望有更多筹措的方式。张江高科园区急需周边市场房源的补充,他们提出能否尽快开辟通道,将市场化房源统筹纳入。

“为了缓解目前安居的压力,张江园区提出将来能否明确将园区周边区域,按照5%商品房小区配建的公租房或者由资质比较好的代理经租房在市场上收储房源,统一装修以后,来提供给张江人才使用。

胡广杰表示,在人才高度聚集的园区和研发中心附近,通过代理经租等方式来盘活存量资源,是有效快速的补充。房管部门已经在积极对接和培育资质较好的经租企业,推动市场房源的收储有序、稳定地开展。未来三年,上海将通过新建、商办转化、代理经租等方式,向市场供应近100万套租赁房源。

人才服务部门也在努力想办法解决落户程序难的问题。留学归国人员需要在上海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办理落户,之前他们需要早早来到窗口“抢号”,可能来了几次都会因为预约号已经发完而无功而返;就算幸运抢到了号,办一次业务常常需要一整天。这种状况让个别申请人凌晨就来排队,还有黄牛做起了倒号生意。

现在,这项业务实现了全网预约,申请人按照前一周在网上预约好的时间,带着申请材料来现场并核对信息,一小时以内就能办完。

在留学归国人员落户程序上先行先试后,上海市人才中心接下来继续探索在其他人才公共服务项目上推广网上预约制度,如金融分中心将开通国内人才引进和非上海生源落户的网上预约。落户程序将不再令人头疼。

对此,江磊感慨说: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是小事,但对企业的每一个具体人才而言,就都是大事。

猜你喜欢
园区舞台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