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云
【摘 要】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激发兴趣,培养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读写结合,培养良好的读写学习习惯;探究实践,多元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关键词】 语文素养;读写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因势利导,培养学识修养和人文素养
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說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
视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譬如,我在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鲸》第六自然段:“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老师画出几头鲸,画一张大海为背景,别忘了画点岩石之类,鲸是怎样睡觉的呢?让学生根据课文里的描写来动手摆一摆。几个学生边摆边思考讨论:“头朝里,尾巴向外,遇到危险便于疏散。”“应靠近岩石一点,这避风浪。”“你觉得这避风浪,渔船也会在这儿避风浪,可能并不安全, 离岩石远一点是不是安全些。”给了大海中的一处岩石,丰富点背景,的确便于学生把眼界打开一些,针对“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这句话展开观察和思考。运用这些物体,给学生创设一点情境,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对这段文字的描写,学生轻松理解鲸睡觉的特点,感受鲸的智慧,印象深刻。
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读写结合,培养良好的读写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低、中、高不同学段,利用好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利用好课本的资料,在教学中进行有序的拓展和延伸教学,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既有知识的积累,又得到心灵的净化,在语文素养上得到整体提升。
(一) 巧读文本,以读促写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读书只有达到巧读的地步,才能对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指导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所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才能渐有提高。”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学习写一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真挚的思想感情,达到以读带写这一教学目的。
(二)以写促读,拓展阅读
读也靠写来促。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但跟学了数理定理再去解答习题大不相同,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在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进行《陶罐和铁罐》时,学生进行仿写,就是在自己确定的人物后,仿照文中的人物语气、提示语、关键词来不断丰富自己文章的内容。在学习了《草虫的村落》后,在孩子丰富的想象中,《蚂蚁的村落》《甲虫的游历》等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活动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读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为了写去读别人的东西,就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来的知识消融掉变为自己的东西。叔本华说:“这样的读书可以教导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也可以借以培养写作能力。”
(三)谋求策略,促读促写
教学中采用策略,让学生掌握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才是“传道”的本质。
1. 仿写。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全仿和点仿:全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在教学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一文时,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不仅为又大又美的草塘的景色所陶醉,同时又为草塘丰富的物产感到惊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家乡的美和物产丰富来,家乡的桔子、葡萄、桃子、柿子、锥栗……在老师的引导和直接鼓励下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了写一篇喜爱自己家乡的作文的欲望。这就是模拟思维训练的一种表现形式。模拟思维的另一种形式是技巧训练;点仿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局部模仿,内容较多,范文较广,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例如有些课文中的片断,或是属总起分述段,或是属分述总结段,或是空间叙述清楚,或是细节描写形象……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就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仿写时,同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断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
2. 补写。补写是指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进行填补。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从四个“点”进行补白:一、对教学突破点进行补白;二、对主题深化点进行补白;三、对情节高潮点进行补白;四、对标点符号处(省略号)进行补白。
3. 续写。续写,就是根据提供的文章开头,通过合理想象,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接写故事情节,写成一篇事件完整、连贯的文章。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充分以课本为载体,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让每个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点拨,从而在习作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展现学生独特的风采。
三、探究实践,多元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著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好语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挖掘多样的活动途径
1. 结合口语交际开展活动。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最大限度地结合教材,不应脱离语文教学的需要。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教材创设口语交际的“模拟情境”,如结合生活学习的校园,让学生做一回小导游来介绍我们的学校。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兴趣盎然,表现自我的欲望空前强烈,效果十分显著;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积累素材,如让学生充分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观察景物的变化,感受季节的变换。观察生活中一些人物的外貌及行为举止等,从观察中获取口语交际的材料,同时,观察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2. 结合课内外阅读开展活动。如教师在上《鸟的天堂》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搜索,查到了有关于大树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对“鸟的天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讲读感悟时学生滔滔不绝地讲出自己的见解,课后又让学生了解大树的现状,对课文拓展延伸,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
3. 将实践活动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创设语文实践的空间,如举行古诗文诵读赛、读书交流会等。
4. 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活动。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组织参观、调查活动,学习写调查报告,如根据鸦滩镇公路严重破损这一情况,组织学生调查了解造成这一情况的具体原因,并指导学生写好倡议书,根据开学初学生将自己的压岁钱乱花这一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了有关零用钱使用情况的调查等等。
5.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开展相应的活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智力结构等特点开展适宜的语文实践活动。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兴趣广泛但不持久,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一些游戏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通过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
(二)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
1. 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有的学生畏首畏尾,他们怕自己做得不好,老师责备他们。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在活动前教师要准备充分,合理安排,设计科学合理的活动程序,使学生的主动性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能胜任工作,全面放手让学生去做。如《设计贺年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前,我让学生到商店去看一看,问一问,了解贺年卡的各种样式,通过询问了解贺年卡的用途。活动中,先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制作,并指导学生填写贺年卡。整个活动过程井然有序,充满乐趣。
2.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在活动设计上,应力求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教学描春天的文章时,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春天的印象,课前我组织了春游,带着孩子们走进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那轻微的风,偷偷探出头的小草,树枝上的嫩芽,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春天的怀抱中。回到课堂后,先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看到的春天,然后再学习课文,并让学生们用手中的画笔画出色彩缤纷的春天。不经意间,孩子们已将感性的认识与抽象的文字联系在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了一体,并将生机勃勃的春天映在了脑海里。
【参考文献】
[1] 黄文娟.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
[2] 吴映霞. 培养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尝试[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4).
[3] 《小学生作文》编辑部. 小学生作文[M]. 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