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琼
“我浑身酸痛无力,真的很累,但这一趟走来收获了很多亲情,得到了很多正能量,也看到很多人对我的期盼。在这里,还有很多人像我小时候过的日子一样,我很心疼,我对这些人做得还不够好。我想帮更多的人,想多做点实事,想赶紧让我关心的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快点过上好日子,病人快点好起来,不然我后悔终生。我把组织关系都转到汶川来了,我现在也是真正的汶川党员了,我要跟汶川党员一起为建设家乡拼命干。”这是今年大年初三,邹凌在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过完年返回天津时发给我的一则信息。看完后,又一次被他无私的爱和执着感动。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了十年,这十年,邹凌一直用自己执着的爱,用自己的一腔赤诚与汶川在一起、与汶川人民在一起。汶川老百姓也视他为亲人,村里的喜事、大事、烦心事都会跟他讲,与他商量。他就是汶川老百姓家喻户晓而媒体鲜有报道、几乎不被外界所知的天津人邹凌。十年了,他帮助的孩子们有的大学毕业工作了,有的刚走进大学校门;他帮助治病的老人身体更康健了;他牵线联姻的伴侣如今幸福地生活着;他支持村发展的项目与资金正在新汶川的建设中发挥作用。这十年,每年他都放弃和家人的团聚机会,回到汶川,回到映秀镇渔子溪村和村民们在一起,和渔子溪村全体党员干部在一起。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
马锡章是一名老党员,曾经因白血病恶化,自己和家属都准备放弃治疗,而邹凌坚持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他主动联系天津最好的医生给老人做手术,陪伴老人,鼓励老人的家人乐观面对,最终老人控制住了病情,如今幸福地和家人生活在一起。老人常说:“我的命是邹凌给的,这辈子无法报答!”
李素琼从小就是孤儿,后来结婚生子却又成了单亲之家,母子俩相依为命,原本拮据的生活因她患上面瘫而雪上加霜,靠四处借债艰难为生。邹凌在慰问困难群众时了解到情况后,帮她还清债务,还留下钱给她治病。她对邹凌说:“我是个孤儿,从小就失去了亲人,你就是我最亲的亲人。”
另外一对一直受邹凌帮助的老人,同样是只记得他的模样,不知道他姓啥名谁。记得那一年值班(编者注:作者时任汶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陪同邹凌去看望瘫痪在床的阿婆,站在充满异味的房间里,我有些受不了,而邹凌久久没有离开,帮她把床铺抖了又抖,换上新被子,给阿婆围上红围巾,送上年货和慰问金,又将车上能吃的罐头等食品全部留给了大爷和阿婆,他还觉得不行,又让他的同事把行李箱中自己出差用的外套给大爷穿上,让两位老人过好年……离开时,老人让我们等等再走,转身从屋里取出一杆老秤送给邹凌,任凭邹凌怎样推辞都不行……也许送者无意,但那句“老百姓心中有杆秤”的话语瞬间浮现在我脑海,同样是共产党员,他从来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作为共产党员应该有的奉献和无私,大爱与责任。
?他激励更多共产党员勇于担当
十年了,有很多记忆变得模糊,但我总是忘不了每一次当他和众乡亲别离,踏上回天津的路途时,乡亲们自发送行的场景:山路上长长的人流一弯绕一弯,白发的老人、年幼的孩子,还有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和人群中前行的他……1.87米的北方大汉用他的双手搀扶着连走路都颤颤巍巍的老人们,还有无数活泼可爱的孩子们,那畫面永远都是那么温馨而让人温暖。这让人坚信,大爱没有地域的界限,好人终会被人爱,大爱终会被传递。
十年间,每当春节人们纷纷往家里赶着与家人团聚,或是与家人一起出游享受生活的时候,邹凌却选择飞回他的新故乡——汶川,飞到汶川亲人身边;他慷慨地帮助灾区群众、资助贫困学生,自己却特别节俭,出差随车带着厨具,自己做饭吃;住的条件能简单就简单,节约的钱都给了村上的困难群众,用他的话说,自己节约一点点老百姓的生活可能就能改善一点点。不只是帮助灾区的群众,对自己公司的员工、对家乡的父老乡亲,谁有难处邹凌都会施以援手,扶危济困、帮助他人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说,他是一个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的穷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处处受到乡亲们的关心照顾,这些美好的情感记忆一直陪伴着他,影响着他,直到后来参军、入党、办企业,一路上都有那么多人帮助他、关心他,现在他有能力做点事帮助别人了,就该尽力去做。他与汶川的这份缘,这段情,正是大爱中华的缩写版。
十年,不只是一个时段。这十年,我们见证了人们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灾区巨变画卷,更见证了为灾区巨变不离不弃的像邹凌这样的企业家,像他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带给灾区的绝不仅仅是物质帮助,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激励和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责编:周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