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翻译学科的特点,从“对分课堂”这种中国原创教学法的模式和理念入手,以两门翻译课程的应用为例,阐明了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译教学里的应用,并指出创新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学内容,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对分课堂;翻译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贾云红,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一、引言
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全面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既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语言文化知识,即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理念和技巧。在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翻译作为核心专业课程,培养的就是学生的技能。对于这样一门直接关系学生技能的课程,若要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这一技能,必须要注意创新,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和理念
对分课堂的三个子模式是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和隔堂对分加当堂对分。所谓当堂对分即教师讲授到某个时刻停下来,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再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最后再用几分钟时间教师抽查几个学生,随后繼续讲授。隔堂对分即一节课教师讲授,课后一周时间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做作业,再次上课时,教师针对作业,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对象和时间,可以部分使用当堂对分,部分使用隔堂对分,这就是混合式对分模式。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让教师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当然所谓的一半时间,可以灵活处理。对分课堂中每章的学习包括三个过程。课堂上,包括教师对内容框架、基本概念、重点难点的讲解和学生一周后对章节内容的分组讨论。课堂外,在中间的一周时间内,学生需要阅读课本,对内容吸收、内化,通过作业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为分组讨论做准备。与传统课堂相似,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与讨论式课堂相似,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和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然而,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隔开,让学生在讲授之后有时间自主学习,进行内化吸收。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个体需求,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
三、混合式“对分课堂”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在翻译实务和汉英翻译课程中,笔者进行了混合式对分课堂的初步尝试。
翻译实务课程第一次用的隔堂对分。课上讲授了旅游资料的翻译原则和技巧,给学生留的作业是汉译一段英文景点介绍的文本,译完之后,比较自己的译文和参考译文,结合译文比较和翻译体会写出翻译反思。由于教授对象是大四毕业生,有忙于考研的,有忙于出国等其他事情的,也有本来学习积极性就不高的,所以上交的部分作业质量不高,除了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达到让所有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从而内化并深化所学内容的预期目的。由于作业写的不充分,虽然课上讨论气氛不错,但是学生自己总结的亮点和提问的难点不够全面。因而,教师点评总结花费的时间比预计多得多,所以对分课堂这种形式,没有充分达到预想的让同学自己内化内容的目的,并出现原定课时不够用的问题。
课后自我教学反思,意识到只采用隔堂对分这种形式不适合毕业生的学情,毕竟有些毕业生不想花费太多课后时间做老师的作业,他们有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事。之后,把隔堂对分改为混合式对分。一次隔堂对分之后,穿插两三次当堂对分。当堂对分的效果很好。譬如,其中一次是先讲授10分钟什么是好的简历,随后发给学生自己找到的认为比较好的中英文简历各一份。先给15分钟,让每个同学自己总结中英文简历的格式、惯用表达、及中英文简历的差异,写出自己的收获和问题。之后,小组讨论,组内交流观点15分钟,最后全班交流10分钟。这样当堂对分,学生充分利用上课时间积极思考,与大家交流观点,并随时准备被老师抽查,代表本组表达“我们组的观点或问题是……”,人人参与到课堂,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效率,改善了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并锻炼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在汉英翻译课程的讲授中,笔者继续使用混合式对分。关于翻译技巧和语篇的赏析,采用隔堂对分,对于随堂练习,采用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和当堂对方并用,避免了形式的单一化,学生讨论热烈,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期末考试的成绩也较好,并且在学期末的调查问卷中,学生普遍反映翻译课堂比较有趣,较传统课堂学习的内容更扎实,这是对对分课堂形式的最好的肯定。这也证明混合式对分课堂也适用于非毕业生的班级。
四、结论
学生对隔堂对分和当堂对分的反应和教学效果,很好的体现了教学创新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是根本,但是如何让学生很好的接受教学内容,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就取决于所采用的创新的教学形式。混合式对分课堂是非常适合翻译教学的模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