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涛
基本情况
陇南市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处,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也是国家确定的秦巴山片特殊困难地区。全市辖8县1区,195个乡镇、3201个行政村、283万人,耕地面积1043.9万亩,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8.6元,同比增加454.0元,增长8.4%,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陇南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高,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地质学家李四光说“陇南是一个宝贝的复杂地带”,有着丰富的生物、矿产、水力、旅游等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势十分明显,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苹果、茶叶、土蜂蜜等一大批特色农林产品,以优质、天然、无污染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的声誉。
陇南是我国主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境内有各类中药材1200多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美誉。2016年底,全市中药材总面积达到106万亩,总产量17.2万吨,总产值20.39亿元。陇南丰富的林缘地带为贫困片区群众发展生态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截至2016年底,陇南市发展中蜂18.6万群,年产蜂蜜2200多吨,产值超过1亿元,蜂产业已经成为陇南贫困地区农民群众扶贫路上的“甜蜜产业”;2016年鸡出栏750万只,其中生态放养鸡出栏就达450万只,成为陇南特色鲜明的畜牧养殖品牌。陇南白龙江、白水江川坝河谷区是甘肃春天到来最早的地方,冬早春露地蔬菜远销新疆、青海、兰州等地;每年7万多亩的冬播马铃薯,“五一”节前后便可上市,产值达到3亿多元。苹果产业引进世界先进的矮砧密植技术,大幅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礼县苹果借助电子商务的东风一度占据淘宝网水果大类全国第一,全市苹果面积达到70.30万亩,总产量39.08万吨,总产值达到13.85亿元。作为甘肃唯一产茶区,陇南茶叶呈现“高纬度、高海拔、高香气”的三高特点,深受省内外市场欢迎,陇南市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陇南绿茶荣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发展思路
为了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社会消费,拓宽陇南名优特产的销售渠道,促农增收,宣传推介陇南丰富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2013年12月,陇南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实际,确立了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为发展理念的“433”发展战略,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把电子商务作为“三大集中突破”之首,提出“以农特产品网上交易为切入点的电子商务”思路,把发展农特产品网上交易作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帮助群众增收的具体措施,着力向贫困乡村推广,以电子商务发展推动扶贫开发进程,拉开了陇南电子商务助推精准扶贫的序幕。截止2016年12月底,全市累计开办网店13555个,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45.56亿元(累计90.56亿元),带动就业27029人(累计107563人),全市电子商务累计培训229761人。建成了市县乡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创建和加盟电商平台累计达到32个。建成淘宝网特色中国·陇南馆、“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等重要平台。全面启动了全国电商扶贫试点、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成县)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项目的创建工作。阿里巴巴“千县万村农村电商计划”西北第一批项目在武都和成县先后建成,“京东帮服务店”、苏宁云商农村电商项目也相继入驻陇南。陇南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之一,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相继落户成县、礼县和宕昌县。2016年,陇南市被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七部委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陇南农产品的销售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成县核桃、武都花椒和橄榄油、文县茶叶、礼县苹果、两当狼牙蜜、康县黑木耳、宕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销量大增,价格提升,来陇南观光旅游的外地游客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为农民增收和解决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带动了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成功经验
1、政府推动,先托后扶再监管。陇南地处西部贫困山区,受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市场狭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多年来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众多品质优异的特色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加之农民群众传统观念浓厚,对新技术新品种接受较慢,严重制约着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底,陇南把适应于本地生态农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上升到市一级的发展战略,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把陇南的优势资源与全国大市场对接起来。在贫困地区发展电子商务,首先要解决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要让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敢于触网,习惯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工作、促进发展。陇南立足欠发达的实际,运用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功能,促进思想解放,形成发展共识。政府在电商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初期像对待婴儿一样呵护关爱、精心培育,中期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帮教培养、提供保障,后期像对待成人一样严格要求、规范运营,特别是着眼于陇南电商健康发展,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和行业自律规则,规范交易行为,提升了陇南电商信誉。
2、市場运作,企业主体生活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采取借力淘宝等国内营销平台和自建网络营销平台“两条腿”走路的办法,着力夯实电商发展基础。在最短时间内建起了全国第十八家、西北首家地市级淘宝网“特色中国.陇南馆”,阿里巴巴农村电商“千县万村”计划西北第一、第二个项目在我市武都、成县建成运营;苏宁易购在成县、徽县、礼县开设了直营店,引导传统企业加快建设网货供应平台、物流中心,启动建设了市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和农产品交易中心。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正在加紧建设。支持通讯企业加大网络建设力度,扶持物流企业在贫困乡村设立快递代办点800个,村邮站1200多个,有效解决了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3、大众创业,广泛动员齐参与。我们大胆创新,建成了全省唯一的电商职业学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多层次、多渠道培训电商人员12万余人次,其中1100余名贫困家庭“两后生”开办了网店,部分学员销售额已达数十万元。推动“网吧变网店、网民变网商”,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农村返乡青年、未就业大学生、残疾人带头开办网店,带动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大户和农产品经销商开办网店。特别是确定49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开办网店735家,通过帮带机制,带动贫困户96897人,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代购生产生活资料,探索形成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和“一店带多村”等电商扶贫模式。对有些丧失劳动力、重病的农户和孤寡老人,让他们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既可以拿到土地租金,又可以参与分红,还力所能及地参与劳作获得收入。
4、协会规范,三商联动一盘棋。立足于解决电商发展突出问题,全力推进电商资源整合,成立电商协会327个,力促生产商、网商、服务商“三商”联动,上中下游协同配合,对接市场需求研发网货,力争形成整体的产业链条。尤其是利用电商发展对农产品质量形成的倒逼机制,深入开展以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销售市场化、产品品牌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活动,着力提高陇南网销产品质量,推动电商扶贫向更高层次发展。
5、微媒助力,网络营销天地宽。坚持把“新媒体营销”作为宣传推介贫困乡村特色资源、打造电商扶贫名片、实现电子商务集中突破的“助推器”,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宣传促销和增值作用,不断扩大陇南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创建微媒体宣传矩阵,全市共开设了政务微博2690个,开通政务微信公众平台180个、政务网站385家、商业网站27家,培育了一批知名博主和“陇南美”等影响较大的自媒体。市县乡村广大干部带头,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宣传推介电子商务知识和特色农产品,通过挖掘产品特色和文化内涵讲故事、自编微视频等方式,叫卖特色产品,宣传良好生态、旅游产品、民俗文化,品牌效应不断增强。
具体措施
1、突出结构调整,着力抓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在互联网+产业扶贫工作中,产业发展是基础,是前提,是实现扶贫目标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陇南市深入推进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抓了四个方面:一是抓结构调整。在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抓住退耕还林还草的机遇,大力调整粮经饲结构,增加优质农产品尤其是优质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扩大市场前景好、营销渠道广、受消费者欢迎的农产品基地。中药材产业方面,进一步加强技术推广力度,完善科技支撑和产业经营体系,2017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7.35万亩,产量(当年采挖量)18.22万吨,总产值21.03亿元,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点46个,带动标准化种植45.24万亩。苹果产业引进推广矮砧密植等丰产提质技术,年内新发展3.22万亩,总面积达到72.90万亩。茶叶产业新发展茶园0.7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0. 2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17.8万亩,同比增长4.09%;茶叶总产量1348吨,同比增加0.97%;产值2.4亿元。截至2017年底,陇南市中蜂养殖达到26.19万群,发展养蜂专业合作社326个,建成蜂产品加工企业9家,土蜂蜜产量1573吨,产值达到2.19亿元。二是抓品牌建设。陇南市把品牌经济作为新常态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前进方向,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着力打造生态品牌,展示无污染绿色生态农产品形象。2017年全市共申报“三品一标”认证23个,新领“三品一标”证书10个。成功申报了“陇南绿茶”公用品牌。目前,全市三品一标获证总数达到271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325.9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1.58%。认证、登记实物总量达到191.7万吨。三是抓示范带动。对现有十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资源进行了整合,集中力量,将其作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突破口来抓,推广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展示农业科技成果,提升园区质量,做成产业样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四是抓市场营销。鼓励农业企业积极参与青岛-陇南农产品展销会、甘肃农业博览会以及国家农博会等节会,加大微媒体宣传力度,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在省内外设立产品展示和直销窗口,促进产销衔接,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截至2017年底,农牧部门主抓的9个特色产业(中药材、畜牧、蔬菜、苹果、马铃薯、茶叶、食用菌、蚕桑、水产)基地面积累计达到434.81万亩,农产品总产量达到367.02万吨,全市农牧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107.33亿元,增加3.19亿元,同比增长3.06%。呈现出面积和产量相对稳定,效益明显提高的趋势。
2、突出精准扶贫,创建合作社带贫机制新模式。近年来,陇南市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发展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好、农民群众衔接紧、市场生存能力强的特点,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引导帮扶,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双百计划”等合作社建设措施,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市县农牧部门启动百个市级示范社建设行动,每年筛选确定100个左右合作社,由市县联合帮扶创建市级以上示范社,确定主抓领导、责任单位和科技特派员,在农业改革试点创办、项目投资、科技培训、土地流转、推广电子商务、农业机械配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扶持。积极引导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动员培训合作社开办电子商务,指定农牧业科技特派员指导合作社开设网店。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开设网店成效较好的有147家,线上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实现合作社抱团发展,提高经营水平和市场发展能力。全市已先后成立了惠康养殖联合社、新农种植联合社等9家联合社,实现了产业的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培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抱团发展,进一步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截止2017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12319家,比2016年底增加4651家,增长60%。合作社按行业分布情况划分:畜牧养殖业4417家,占总数的35.8%;种植业4129家,占总数的33.5%;林业1697家,占总数的13.8%;农机64家,占总数的0.5%;其它2012家,占总数的16.3%。全市共认定县级示范社573家,市级示范社305家,省级示范社62家,国家示范社22家。通過制定《在贫困乡镇创建合作社+贫困户脱贫带动机制工作方案》,创新推广“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联合社”等带动贫困户脱贫模式。13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了农民合作社全覆盖;贫困村建立合作社总数达到了3496个,有94975户贫困户已经参与到了合作社,贫困户入社率达到了84.1%。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促进我市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
3、突出电子商务,培育富民产业带动精准扶贫。通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贫困户”的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这种带贫模式,与特色产业结合紧密,带贫效果最为明显。近年来,陇南市县农牧部门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积极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工作,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题,谋划和设计了土蜂养殖、生态放养鸡等一系列技术门槛低、经济投入少、市场销路好、群众易接受的产业模式,引导和扶持贫困片区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西和县卢河乡羲盛电子商务公司,通过与13户贫困户签订黑鸡养殖协议,由公司负责免费提供鸡苗,贫困户进行散养,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其鸡蛋,实现了“双降双增”的目标(即降低企业的养殖风险、农户的销售风险,增加企业养殖规模、增加农户收入),按照每户养40只鸡计算,每年可获得纯收入6000多元。两当县秦南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蜂箱,再高价回收蜂蜜的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发展养蜂产业。目前该公司已与320户建档立卡农户签订了养殖协议,养殖土蜂达6000箱,户均可增收16000元。通过打造电子商务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营销全产业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务工就业,增加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礼县良源电商公司在运输、包装等方面用工时优先聘用贫困户家庭成员,与57人形成长期务工关系,工资每天100元,累计为贫困户工人发放工资达140多万元。西和韵达快递物流公司,直接带动54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人,年均收入2万元。
4、突出金融支撑,推动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积极探索金融扶持农业的新路子,在2015年建成市级和武都区及柏林镇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年内建成8个县级和9县区65个乡镇的服务平台,率先在全省建立了联结市、县区、乡镇、村的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服务体系。依托服务平台,简化工作流程,降低准入门槛,探索出了农村产权抵押+五户联保+个人信用+动产质押+资金池增信等多种融资模式,有效破解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截止2017年底,全市线上抵押贷款共1249笔,发放贷款24618.63万元;产权登记4446笔,涉及面积33933.67亩;农村产权交易2133笔,18549.99亩,交易额实现588万元。市级财政出资3000万元设立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已发放贷款1250万元;配合甘肃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陇南运营中心提供担保业务110笔,发放担保贷款3325万元。累计流转农村承包土地105.5万亩,流转率25.9%,规模流转经营面积23.61万亩,其中5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157个。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陇南市以农特产品电子商务为契机,大力推进互联网+特色产业工作,探索形成了“一店带一村”等多种网店带贫模式,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农户客户直通、增收增智并重的电商扶贫格局,摸索出贫困地区电商发展的“陇南模式”。2015年,陇南市被国务院扶贫办和甘肃省扶贫办确定为电商扶贫试点市,试点工作顺利实施,陇南市也因此荣获了“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2016年9月24日,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现场会在陇南召开,10月16日在全国电商精准扶贫论坛上,陇南市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电商扶贫示范市”荣誉称号。在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中,国务院第十四督查组将陇南市“电商扶贫”的做法列为典型经验。实践证明,电子商务不仅开辟了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催生了流通服务的新业态,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新空间,而且传播了“互联网+”的新理念,搭建了创业创新的新平台,探索了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增添了同步小康的新动力。
五、主要困难
1、网络建设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速度。高效完备的通信设施是农村电商扶贫迅速发展的前提。近年来,虽然市县两级都非常重视网络建设,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措施,但发展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主要示范园区、生产基地还难以实现网络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中宽带覆盖率和群众使用网络的意愿还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产业扶贫进程。
2、专业人才较为匮乏。“互联网+”产业作为一种新兴发展模式,涉及网络和信息化等多种学科,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本地人才培训培养的能力亚种不足,培训工作还停留在初级基础阶段,直接影响了“互联网+”产业工作的落实发展。
3、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资金不足问题。由于地方财政受限,合作社、产业大户发展缺乏资金的支持和长效激励机制,在农特产品的生产、管理、收购、储存等环节都存在缺资金、贷款难问题。
4、协作机制不够健全。互联网+产业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商务、扶贫、财政、交通、电信等多个部门以及政府部门与经营主体之间协作推进,但目前市县各相关部门之间、政府与经营主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缺乏协作配合,导致资源浪费,无法发挥整体合力。
六、发展建议
1、对陇南市“互联网+”产业扶贫工作予以项目支持,实施一批“互联网+”扶贫产业发展项目,给予陇南项目和普惠性政策措施上的倾斜。
2、继成县、礼县、宕昌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徽县确定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后,希望将陇南市电商发展较好的康县、西和县、文县、两当纳入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
3、希望在人才培育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交流高素质专业人才对我市农村“网军”进行大力培育。支持較大规模电商企业和网店的业务骨干外出参加高层次培训、学习、考察,对接外地优秀电商企业推荐实习。
4、进一步创新扶贫产业发展资金支撑。拓展产业发展资金渠道,完善充实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等贷款覆盖面,简化申请办理手续,降低贷款门槛。丰富产业发展资金投资方式,提高个人网店、存储物流等小规模产业、网店的资金支撑,扶持周边配套产业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