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兵
牡丹,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牡丹的花期在农历三月,正是谷雨时节,牡丹也因此被叫作“谷雨花”。古人常说的“谷雨三朝看牡丹”,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时节,人们竞相赶往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观赏牡丹。殊不知,此时,位于江苏东北部的盐城市南郊一个偏僻小镇——便仓也热闹起来,车水马龙,犹如盛大的节日,四面八方的游客将小镇挤得水泄不通。人们结伴来此,只为一睹枯枝牡丹的风采。那热闹的情景,可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枯枝牡丹园位于便仓镇卞氏支祠内,园区占地50多亩,园内有山水亭阁众多,遍植花木;观赏景点多达32处,其中有探芳、暗香、叠采、揽秀、听芳、仙葩、毓秀等12亭,含芳、扶绿、奇葩等5轩,芳茗、群芳2堂,延春、清香2室,还有天香阁、远芳榭、留春廊、冠芳馆、枯枝枝牡丹厅、会芳坞、钓台、假山、白塔、曲桥和迎春芳牌坊。园内牡丹品种数以百计,达千余株,几乎囊括了河南洛阳与山东菏泽所有的牡丹品种;尤以种植在牡丹园西侧的枯枝牡丹最引人注目,因其花开时无叶且枝干貌似枯朽,便被称为枯枝牡丹。枯枝牡丹的花分大红、粉白二色,乃此园独有,为牡丹中的珍稀品种。
何为枯枝牡丹,它来自何处,又有何珍奇之处?
牡丹原产于我国,花大色艳,为传统名花。据记载,在东汉早期,牡丹已被当作药用。南北朝时,人们已开始栽培牡丹,并在唐、宋时代达到繁盛。北宋时期,洛阳牡丹名闻天下。之后,我国牡丹的栽培中心多次转移,千百年来相继有天彭(今四川省彭县)、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亳州(今安徽省亳县)、曹州(今山东菏泽)等地。如今,牡丹栽培区域甚广,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起海滨,西到新疆。
虽然牡丹在各地都有栽培;但在一个地方连续种植、生长百年以上的古牡丹并不多见,这些古牡丹因此被视为国宝和家珍,代代相传。据了解,生长在百年以上的古牡丹在我国已陆续被发现,它们散植于宫苑遗址和寺庙(院)等地。今日的古(大)牡丹多种植于元、明、清三个时期,株龄最大的约有700多年,多数单株生长较好,仍不断开花,也有少量生长渐弱甚至死亡。这些古牡丹对我们研究牡丹的栽培史、分布、品种传播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便仓古牡丹便是古牡丹之一,它只生长在便仓。如今,便仓镇内生长着12株古老的枯枝牡丹,花色有红、白两种。
便仓的枯枝牡丹原为两本(株),为卞氏元亨所植;元朝末年,由卞氏后裔分为12株。如今,这些牡丹已经生长繁衍了700多年,仍枝繁叶茂,大者冠径达3米,高2.3米,开花数十朵。
枯枝牡丹在《镜花缘》及清《盐城县志》中均有记载,据说引种于洛阳。卞氏元亨曾在溯源牡丹诗中云:“世祖恩荣衣紫时,牡丹携得洛阳枝。”
关于枯枝牡丹何以在便仓落户,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神奇传说,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是“武则天怒贬牡丹花”的故事。
清乾隆、嘉庆年间,李汝珍(字松石)所写的古典小说《镜花缘》开篇即说:武则天称帝后,一年上元日,偕上官婉儿游幸御花园,见只有蜡梅花盛开迎接天子,未免过于冷清,下旨欲令群芳圃、上林苑百花齐放,让御花园万紫千红。次日,众花多开,唯牡丹不从。武则天一怒之下,命人将牡丹连根刨起,燃炭火烤其枝梗。可怜牡丹被炙得枝体枯焦,终于吐苞开花。武則天余怒未消,又下令将园中几千株牡丹悉数刨起,“发配”至河南洛阳和盐城便仓。
当然,这些纯属民间虚构,以花抒怀,籍之表达人们对不畏权贵、不惧淫威、宁死不屈精神的敬仰。据考证,当初牡丹主要分布在我国陕、甘等西北一带的山地,南北朝时始作为观赏花卉。隋炀帝时,牡丹作为御花园的珍品,“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唐宋时期,文化迅速发展,人们游山玩水、赏月弄花盛极一时,牡丹不仅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花卉,也成了文人墨客争相题咏的对象,被尊为“花中之王”。北宋末年,战乱纷起,许多皇家园林被毁,名贵牡丹流失民间。
据《古盐卞氏谱》载:南宋陕西参知政事卞济之,为苏州枫桥人,他为官清廉。宋亡时,卞济之隐退故乡枫桥,后避战乱迁至盐城东溟镇(今便仓镇),并将带来的洛阳红白两株牡丹栽于花园内,还埋进一块刻有“此花琼岛飞来种,只许人间老眼看”诗句的剑形石。洛阳牡丹本有魏紫、姚黄、五红、孟白四种,而卞济之“植花明志,取其红者,以示报国之心;取其白者,以示为官清正”,故而只取红、白两本。红牡丹灿若晨霞,灼灼生辉;白牡丹洁白无瑕,清新诱人。
元朝末年,卞氏家族后裔、农民起义领袖卞元亨(张士诚部)将祖传的红、白两本牡丹分为12株,满植卞氏宗祠东西两坛,题名“花神池”。
便仓地处长江以北、古运河以东、淮河之南,东边是烟波浩淼的大海,属于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冷暖适度,最适合枯枝牡丹既怕灼热又怕酷寒的特性,水土也极适宜;故而,这种枯枝牡丹在其他地方很少生长,只“盛于东溟”。
传说,明初,卞元亨被朱元璋发戍辽东。临行时,元亨告别家人,并以酒酹牡丹曰:“待我南还花再开。”之后,枯枝牡丹九年未开,到第十年时,元亨遇赦归来,故园中的枯枝牡丹竟然有一枝盛发。卞元亨感慨吟诗两首,其一为:“牡丹原是亲手栽,十度春风九不开,多少繁华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其二为:“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自是枯枝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
清人阮葵生则道,枯枝牡丹是北宋吕夷简任西溪(今东台市城西)盐官时亲手所植,后范仲淹继任西溪盐官又加培植。因此,他推测便仓枯枝牡丹可能是吕、范二公所植,后移至便仓。
通过以上史料,我们不难看出,枯枝牡丹是何人栽培虽说法不一,但便仓枯枝牡丹栽植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是我国现存的古牡丹中栽植历史最悠久的。
世上的牡丹有数百种,为何独有便仓的牡丹冠以“枯枝”二字?原来,便仓枯枝牡丹除了传奇的来历外,还具有奇异的特色:
其一是枯而不朽。在自然条件下,花开时节,一朵朵牡丹花仿佛胭脂凝成,娇艳润泽,芬芳馥郁;然而,若稍加留意则可发现,那着花鲜妍的根根枝干干枯如柴,憔悴欲朽。如果折取一枝,点火即着,并很快燃烧殆尽。此为一奇。这一性状的表现在牡丹品种中还很少见。
其二是闰年花为单瓣。正常年份,每朵为12瓣;但是每逢闰年的那一年有13个月,则花朵为13瓣。
其三是春花秋放。牡丹本是春花,每年谷雨前后开放。便仓的牡丹在露地正常栽培管理的情况下,有时还会在深秋或初冬时节两度开放。枝干无叶却有花,蔚为奇观。
相传清咸丰年间,官吏杨应广羡枯枝牡丹之艳,仗势强行将卞氏园中牡丹夺走;可是,栽下数年,不见花开。杨应广一怒之下,将牡丹连根拔起,抛于荒郊。卞氏后裔悄悄捡回,栽于原地,精心培育,复又花开满园。可见,枯枝牡丹易地难活。此为四奇。
枯枝牡丹不仅花繁叶茂,艳丽芬芳,具稀世之美;其枝干憔悴欲朽,独具特色,更具稀世之奇。不管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其枝梗始终如在寒风中飘忽的枯枝,“骨则破裂,皮则粗皲,爪之则干枯,折之则脆”“无任何时,将其枝梗摘下,放入火内,如干柴一般,登时就可烧着”。
只因这一枯枝特色,留下许多动人的诗句。如昭阳诗人李思诚诗云:“尝闻海上大参家,独说枯枝第一花。五百年来传奕叶,洛阳姚魏不须夸。”还有楚阳诗人赵海所作的诗:“我游海上到君家,为看枯枝不看花。世代争传春富贵,谁知朽干发奇葩。”其中最著名的乃是清代长沙诗人陈鹏年的诗:“一枝占尽海东春,左紫姚黄孰与偏;纵使繁华夸艳丽,争知枯老倍精神。风流岂结他人爱,物色还同故主亲;王帐英声仍似昔,清辉耿耿共无垠。”
1938年,日军侵犯便仓,枯枝牡丹园成为一片瓦砾。当地群众冒着日军飞机轰炸的硝烟,将花根小心挖出,藏进麻袋,栽在自家菜园中,才使枯枝牡丹免于灭顶之灾。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先后4次重修和改建枯枝牡丹园,从洛阳、荷泽引进各类瓣型、10多种颜色的76个珍品牡丹,加上遍植各种奇树异草,把偌大的枯枝牡丹园妆点得如仙境一般,这里也成了苏北的一个游览胜地。
枯枝牡丹闻名遐迩,说它是千年牡丹,是说历史悠久,最初种植的牡丹已有700多年的株龄,至今花开顶盛,情深意浓,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枯枝牡丹生于盐城,以便仓出产者为上品,以奇、特、怪、灵著称于世,与琼花、并蒂莲一道被誉为江苏花中“三绝”,堪称花中奇葩。
进入牡丹园中,阵阵清香扑面而来。踏着石径小路向前走,可见路旁立着一块小石碑,上面的碑文记载着枯枝牡丹的种植历史。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枯枝牡丹!”闻声看去,一株株高大的枯枝牡丹尽收眼底。紫色的、红色的、白色的牡丹花迎风怒放,花朵红里透紫,紫里透白;那花瓣美鲜润泽,冰清玉洁;那花蕊金光闪闪,像一朵朵金色的绣球,让人难以忘怀。那枝干表面枯皱,却枯而不朽,充满生机。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看着牡丹开得如此热烈,人生种种不如意顷刻间涤荡无存,迷茫之处也豁然开朗。
园中小桥流水很是雅致。大道尽头,卞元亨彪马铜雕伫立,左右琼花吐白纯洁,海棠花火红妖娆。
年年花似锦,岁岁人如潮。牡丹花一直被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自唐代起,便统领群芳,地位尊贵,历代文人墨客对其极尽赞美之词。当年刘禹锡的一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游人们依依不舍离开了牡丹园。同行的小孩对自己妈妈说,明年还来要看牡丹。没错,在盐城有一个风俗:凡是来赏枯枝牡丹的人,都要连看三年,以为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