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俊
石膏山景区位于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北部,地处山西晋中、长治、晋南三地交界处,离大运高速仁义出口8公里,与介休绵山、沁源灵空山景区鼎足而立。景区面积6370.1公顷。境内峰峦起伏、松林葱郁、流水淙淙、山路盘旋、景观奇险,自然环境幽深奇丽,气候宜人。以“雄、奇、青、秀、巧”为特色,为中国北方少有的山水俱全的名山。
石膏山不产石膏,会滑翔的鼯鼠栖居在大山悬崖上,它们乌黑发亮的粪便(中药“五灵脂”)流落到洞壁上,形成一条条黑色脂膏,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当作岩石渗出的膏脂,便名为“石膏山”。
刚到石膏山景区入口,我眼前便已是遍山苍翠。远处的山,层峦起伏,雾气弥漫,时隐时现;近处的树,郁郁葱葱,竞相生长。伴随着哗哗的流水声,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清静新鲜,无噪声烦耳,无污染伤身。万绿丛中,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石膏山国家森林公园”赫然醒目,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大门两旁特色饭店、宾馆傍山而立,与各种娱乐设施混于一体,弥漫着一种天然山水的淳朴与现代都市繁华相应的浓浓独特气息。
1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潮湿阴暗的平房,我曾住在里面负责卖门票。当时做饭、取暖都是土灶台,捣碳、生火、倒灰渣是我每天起床后雷打不动的三部曲。眼睛被烟熏得发涩的感觉以及我被呛得一次次逃奔的情景历历在目。一盏昏黄的小灯、潮湿得似乎能挤出水的被褥、凸凹不平的分不清是土还是砖的地上总有几只叫不来名的小虫子窜来窜去,直叫人发怵。我当时常常感叹,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迹罕至。如今,石膏山景区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省级地质公园。
无论地理环境,还是天然条件,石膏山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四峰环抱,峰峰耸翠,有清清流水,千尺巨瀑;还有溶洞名刹,古道通幽;更有遍山红叶,杜松宝塔。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朝山拜谒、登临神游的历史名山。从自然资源类型角度看,除温泉外几乎包括了山西自然资源的全部内容;从资源配置角度看,石膏山的山水风光特色呈强势的差异组合,是大院文化、宗教文化的理想互补资源。而大运高速公路的建成又缩短了不同旅游资源间的时空组合,从而使得石膏山以自然特色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在全省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更显突出。
石膏山植被保存得特别完好,森林覆盖率高达95%,树种繁多,计有乔、灌木44个科239种之多,主要为油松、侧柏、杜松、白皮松、落叶松、云杉(古称杄树,有青杄、白杄之分)、辽东栎、鹅耳栎、元宝枫等。其中又以油松为最,素称“油松之乡”。杜松和白皮松则是石膏山特有的风景树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石膏山完好的自然植被造就了它特别良好的环境质量,林区空气含菌量极低。据实地测算调查,每立方米空气含菌量589—1965个,仅达城市繁华区的1/500—1/800,加之在森林的降温作用下,林区的夏季气温要比山外低10%左右,被誉为“高原翡翠、避暑胜地、天然氧吧”。
面对石膏山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认识到只有在保护森林资源和文物的基础上根据特色适度开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过专家踩点调研,制订了石膏山景区的总体规划。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与石膏山旅游发展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开发协议,遵循“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除了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外,对文化资源修旧如旧、保留遗址,对所有露天碑进行剥苔、去尘、清理、拓印,对各个景点的历史故事进行收集整理。出版了《石膏山志》《石膏山佛教》等书,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还通过不断与知名协会合作、举办佛教法事等,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及品牌影响力。
石膏山景区从文物资源保护到综合整治、从基础建设到景点开发、从宣传推介到管理服务,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14年,石膏山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4A级景区、省级旅游休闲度假区。
景区入口处路旁有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河,沿着它就可以到达石膏山脚下。“水”,是石膏山景区的一大特色。清澈的河水,沿着弯曲的河流哗哗流出,日夜不停,养育着灵石县南关镇的几万人民,生长着成群的牛羊,滋润着上千亩的良田,被当地人称为“生命河”。石膏山的水有4个特点:清是其中之一。无论是清清的湖水,还是潺潺的流水,无论是急流,还是缓流,你从任何一个有水流的地方打一盆水,都有是一清到底,根本无杂质在其中。甘甜是石膏山水的另一特点。经过水质检测部门的检验,石膏山水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是适宜人体饮用的优质泉水。来此的游客,都会忍不住弯下腰,双手掬一把,如饮甘饴。“大”是石膏山水的又一特点。石膏山孕育着丰富的水资源,无论天有多旱,石膏山的水都一如既往,日夜不停地流着,根本无断流迹象。石膏山的水还特别“多”。遍布壑谷沟涧,不可胜数,可谓“溪水跌宕多瀑布,沟谷蜿蜒有涧流”。
峰回路转,石膏山脚下是宽大的停车场,全是工匠们用石头和水泥铺成。清新的停车线,清楚地告示着人们停车的位置。再往前行50米,就是梵音桥。桥下水流潺潺,桥上石柱林立,人流不息。远处山峰突兀,如虎如豹,各具情态,近处花草飘香,香气袭人。越桥而过,便到了石膏庙的台阶脚下。拾阶而上,台阶宽窄不同,形状各异,有宽石全铺,有碎石堆砌;有青石,有红石,每走一步都能体会不同的境界。前面的山羊道是最险的,两面全是深沟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窄窄的台阶小道,成45°的角向上延伸,若不是有两根铁链相护,恐怕会有不少失足的。扶链而蹬,晃晃悠悠,眼望脚下,深不可测,不寒而栗,有时游人竟四肢爬行而上,惊出一身冷汗。
攀上山羊道,便是梵音洞寺庙。寺庙修建于天然的梵音洞内。传说是宋朝抗金将士杨六郎捐献1000两白银修建而成。寺庙内神像林立: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杏眼圆睁、有的含情脉脉、有的疾恶如仇,有红脸的、有白脸的,形状各异,表情不一,给游人以不同的感受。
在梵音寺,我恰逢正在宣传防火知识的石膏山派出所所长。他戴着护林防火的红臂章,手里拿着宣传资料,一边散发,一边告诉我:当年老职工很多已经退休,森林公安也换了一批又一批。现在的职工多为80、90后,年轻人为林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这几年石膏山景区发生了巨变,职工迁入新居,工资翻倍地增长,生态建设、旅游开发等给周边村民和林区职工都带来了机遇。现在石膏山林区职工及辖区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裕。他边说边爽朗地笑着,拿着宣传资料走向了不远处的游客。
一路浏览,一路欣喜。重建后的景区景观奇险,峰峦起伏、沟谷呈V字形且极弯曲。仁义河两岸峰壁千仞,咄咄而峙,伴有瀑布和悬谷,山清水秀,一派壮观景象。途经的龙王洞、白衣庵、杉树院、天竺寺等景点,都坐落在海拔800米的岩下或溶洞之中,风雨无侵。这些寺庙建于明代,古老雄伟,在玲珑剔透中显出庄严肃穆。里面的各种雕塑或端坐,或站立,或冥思,神态各异。多数名山,或因释教闻名,或以道教蜚声,而石膏山则以儒、佛、道“三教”齐全、“三教”融合兼秀美旖旎的自然风光誉满海内外。这为石膏山的“奇”。奇绝的地方还有莲花洞,钟乳一层一层似盛开的莲花,地下积泓一潭,水质清澈,如饮醇浆。让人禁不住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浏览着一个个景点,我不得不赞叹石膏山的“藏”。“千年古寺洞中藏,半崖松柏依云栽。”入山览胜,行一程,只见得一景,愈见愈奇,方知天工安排之巧。只有身临其境,方能领略到石膏山的奥妙。
登上观日台,红日茫茫,林海滔滔,现出数串金色的光环,辉煌壮丽。凭栏而坐,俯瞰山下,村庄窝铺小巧玲珑,人如蚁行车如虫,道路形如一条缝。登山的人来到这里,都会赞叹不已。经过自己的长途跋涉,一步步地攀登,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攀到山顶。而这也恰似一代代林业人薪火相传、攻坚克难、戮力同行,为建设绿色太岳奋斗的历程。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默默奉献、砥砺前行,忠实践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太岳的职责与使命,在让绿色成为山西“底色”的征程上一路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