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贤 王修来 付新彦
江苏是人才大省,也一直拥有较强的人才竞争力。据《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NO.1)《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2017)》可知,江苏省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第4位,属于第一方阵,但人才结构竞争力却相对逊色。通过对比国内外地区人才竞争力指数可知,江苏省的人才综合竞争力与国内其他省市区相比存在短板,与世界发达國家相比则存在更大差距。其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江苏省虽有“两院”院士百余人,引进的各类海外人才在国内也位居前列,但世界顶尖人才相对缺乏,与国际上发达的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江苏省每年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是毕业后大部分流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人才的保留能力有待提高。苏南苏北在产业类型、高等院校、交通运输等方面也不平衡,不仅使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人才区域发展和分布的不平衡。
高校类别和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多元化。国际一流的大师、大学校长缺乏,学科带头人、团队创新能力及水平不够高,颠覆性的世界一流学术成果不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相对不多。民办高校和职业类院校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发展压力较大。江苏省鼓励高校教授、专家进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江苏高校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实践、实习还不普遍,企业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能力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人才创新能力、创富效益待提高。最近几年我省被SCI、SSCI收录的论文总数量在全国基本上保持在前5名,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少,导致科研成果的国际性竞争力不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主要停留在国内,国外专利申请数量较少,影响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和人才的创富产出。另外,各种人才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人均创富水平不高。
人才国际化规模待扩展。我省最近每年都有万余名学生到欧美等著名的高校就读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苏的外籍留学生也有3万人左右,但大部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江苏省“走出去”的人员大部分是就读于欧美著名的高校,当地也为留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服务,吸引留住优秀的人才。而江苏省在来苏留学、就业、生活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还不是很顺畅。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亟需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健全评价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建设科技创新人才特区,吸引国际国内优秀人才。实行国际通行且符合省情的特殊人才政策,建立引才专项基金,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生活环境。积极向上争取,进一步深化落实海外人才永久居留政策,研究出台海外高层次人才发放免签证件的标准和细则,降低引进人才永久居留申请的门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特区的孵化器作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培养更多全球一流的顶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环境与全球接轨,为科技创新人才特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松绑”。
提升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水平,培养国内顶尖、世界一流人才。建立平等竞争环境和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各高校在新一轮竞争中形成特色、办出一流。鼓励高校加大吸引社会捐赠力度,保证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充足。真正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围绕新业态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建设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的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围绕企业发展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同时推进多元投资主体共建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围绕人才成长需求构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办学模式转变。
完善人才使用评价体系,释放人才创新创富潜能。科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人才进行分类评价,引导用人单位评价好、引进好、使用好、激励好人才,释放人才创新创富活力。广泛健全同行评价机制,建立同行专家库,遴选一批行业内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专家学者入库,实行专业化和动态化管理。全方位培育社会化的评价机构或平台,健全政府与社会评价机构的有效互动机制。建立健全境外专家、全球华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网络,充实完善海外人才信息数据库。深化考录选用制度改革,建强公共管理人才队伍。扩大选人用人视野。
设立国际人才试验区,试行与国际接轨的用人方式。加大具有海外教育经历和国际企业工作经历人才引进力度。拓展选拔渠道,扩大选拔范围,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福利薪酬体系,加快江苏高校与国际一流大学的接轨。落实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创业政策,优化海外执业资格认证机制,做好外籍人才引进便利化服务,进一步放宽外籍人才就业准入制度,加大试验区内外籍人才引进力度。
发挥优势补齐人才“短板”,全面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根据苏北地区产业聚集特点,每年设立50项苏北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重点支持徐州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连云港新医药与新能源、盐城新能源汽车与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苏北大工匠培养计划,提升苏北人才综合竞争力。实施“531”苏北大工匠培养计划,即每年选拔培养苏北急需专业的5000名专科生、3000名本科生、1000名研究生到苏北相关企业见习、实习,毕业后在相应企业工作一定时间。实施人才产业“传帮带”工程,推进区域行业人才均衡发展。加强苏南苏北企业合作,双方均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构建苏南苏北共建企业评价奖励机制,将实惠落实到企业;重点支持苏南苏北共建的新型战略领域企业,打造苏北高新技术人才集聚高地。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博士后站工作人员)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