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琴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边天,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作文贴近学生生活,拓宽选材空间,激活学生思维,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素材呢?
一、拥抱自然,观察生活
特级教师张化万认为“玩得痛快,才能写得有味。”他说:“大自然是美丽的,生活是绚丽的,学习劳动是幸福的,玩耍是快乐的。假期中,放开手脚和小伙伴们玩个痛快,去壮胆放鞭炮焰火,去赶集看花灯,去自己制作门帘……那里,你会发现许多旁观者发现不了的细节,获得最真切痛快的感觉,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写出有声有色、真切感人的文章。”
二、体验生活,充盈题材库
王安忆曾说“其实生活本身只有那么一点内容,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生活,大家观察到的也都差不多,而大家写出来的作品却不一样”。作文的欲望和激情来自于生活的实践,充实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是学生作文的起点和源泉。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想,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吸取丰富的写作源泉。
我们所生活的家庭、社会、学校,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实践。我采用指导学生写随笔的形式,及时感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人和事。比如,一次难忘的班委竞选、别开生面的小制作比赛、教师节为敬爱的老师献一份礼物,母亲节为妈妈做件事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似大似小,似浅似深,我都让学生以随笔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下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加强体验,感悟人物的心灵,讴歌人物的真善美。这样,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也就有了丰厚的积淀,写起作文来也就水到渠成。
三、形式多样,有序训练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不等同于就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了。生活仅仅是写作的一个入口,“只谈生活,不谈技巧”是不行的。如何让学生用习作来表现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巨大的努力。
從二年级开始,我就教孩子们写随笔,并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精彩内容,仿一仿
《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时,先带着学生品读描写银杏和枫叶的语句,感受文章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美。之后,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由于学生先前已经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了欣赏和感悟,所以,稍作引导,文思便喷涌而出:“它把金黄给了田野,那金色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翻呢翻呢,翻来了硕果的明天。”“它把金黄给了田野,那金色的稻穗像一只只小手,招呀招呀,招来了丰收的喜悦。”
2、移花接木,组一组
所谓“移花接木”是指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景物。学生在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如“这些鸟儿有的贴在水面疾飞,有的在树枝上飞窜,有的在我们的船头盘旋。”“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身影、湖上的小舟、清脆的鸟叫,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通过这样重新组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3、抓住“空白”,补一补
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富有意境和童趣的故事,充满了想象空间。激励孩子们大胆、合理、充分地展开想象,会迸发出许多创新的火花。有的课文描写人物语言留下空白,有的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留下空白,有的课文描写场景留一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想。
4、欣赏古诗,改一改
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将情感表达得真挚感人。在十一册教材中,《暮江吟》可以改写成一篇写傍晚到夜晚江边美景的文章。《赠汪伦》可以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的叙事文章。 学生用随笔来表现生活,描绘生活,用随笔开启生活与习作之门。
随笔,是学生生活的仓库,是学生笔耕的田野,是学生绽放思想火花的天空,是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随笔一直陪伴着我和孩子们走过了日记和作文的盲区,相信它还会伴随我们走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