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 莹 by Yu Ying
已故美国著名古董商兼收藏家安思远也收藏有“文人石”
2015年12月,香港佳士得秋拍会首次推出了赏石专场拍卖“出云迭嶂——文人案头赏石”(Beyond White Clouds— Chinese Scholar's Rocks)专场。此次专场中涵盖23件形、色、态各异的观赏石摆设以及相关藏品,种类全面,包括灵璧石、英石、祁连石、太湖石、黄蜡石、日本水石等。拍品全由一位日本私人藏家提供。这也是迄今唯一一次国外“回归”的古石拍卖专场。最终成交9件(其中古代赏石5件,古代工艺品1件,古画3件),成交率为39.13%,成交额为518.88万港元。无论是成交率,还是成交额都不高,其中“标王”是一方“清乙卯年金农及高凤翰题灵璧赏石”。
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日本藏家确实收藏有不少中国古石,而且“功课”做得最为地道,将来自中国古代的器物(包括供石)视若珍宝,一般都会定制(桐)木盒,标明名称或是购藏年代,有的还会配以图绘诗文,有意无意之间留下了传承记录。如日本《传承石》一书,著录的古代(包括来自中国的)赏石都有历史纪录而且流传有序,其中收藏于日本德川美术馆的“梦之浮桥”,最早是后醍醐天皇(在位于1318~1339年)收藏的,来自中国江苏宁山,年代至少可以上溯至宋末元初,号称“水石之王”,历史上传承有序。
“出云迭嶂——文人案头赏石”专场拍卖拍品 清乾隆·补山题灵璧赏石
此次香港佳士得专场拍卖,上拍的多件赏石,均有日本原装木盒。如“清英石赏石”(高64cm)附有日本木盒,题铭曰:“灵璧石(日本人经常将灵璧石和英石相混淆)。明治庚戌(1910年)秋。古越老民印仙东稚梁清赏。”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冲淡自然——翦淞阁文房韵物志”专场,推出的一方“明·白印峰太湖石”,曾经为日本收藏家白印先生庋藏,木盒上留有其昭和廿一年(1946年)变体假名墨书手迹,记述自己在书斋内写字之余观赏此石,更加感物寄兴,心头如浮现出吴越的真山水,而陶然忘我的悠然自得心境,笔调优美。这也是效仿了中国古代文人赏石的习俗。
日本赏石活动虽然源自中土,但他们并没有全盘接受瘦、皱、漏、透的赏石标准,而是另外发掘了以山形景观石为主要对象,以质、色、形三要素为主的水石观。日本实际上是中西方赏石文化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在欧洲,最初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盆景爱好者从日本接触和引进了赏石艺术。与此同时,日本收藏的中国古石也开始受到了西方人的重视,不过更多的是古代东方艺术爱好者而不是盆景赏石界人士。
“出云叠嶂——文人案头赏石”拍卖专场预展现场(方翔摄)
2009年9月纽约佳士得秋拍会中国古董艺术品专场,曾经推出罗森布鲁姆所藏的一组“文人石”。这是预展现场(邱家和摄)
明·白印峰太湖石
罗森布鲁姆所藏的栖霞石,原从上海流出,今回归上海(始北山房藏)
上海中福拍卖清代英石“皱云山”预展现场
清代以来,直至建国之前,中国古物流散到东瀛的不计其数,其中也包括古石。如明代米万钟款“锁云”灵璧古石,就是1965年出现在日本古玩市场上的。美国著名的“文人石”收藏家伊恩·威尔逊(Ian Wilson),就是因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结识了旅居日本的美国藏家大卫·基德(David Kidd)及其藏品,才开始深入接触到中国和日本的古代艺术品,并开启了“文人石”收藏。又如台湾藏家黄玄龙,曾经在日本藏家手中收获了不少古石。
近现代日本藏家虽然收藏了许多中国古石,但毕竟文化有隔膜,包括对于石种、年代等信息的判定多少有所误读,最常见的恐怕就是将灵璧石与英石混为一谈,往往是把英石误解成灵璧石。这可能是灵璧石名气更响的缘故。如2011年8月,上海中福举办的“天赐珍玩——首届雅石专场”,一件日本回流的“标王”英石“皱云山”,成交价115万元,归台湾藏家黄玄龙所得。这方古石有日本藏家原装木盒与书画手卷,其中书画手卷上写明这是灵璧石。
“清十八世纪·白石‘悬崖’赏石”,实为硅化木
至于欧美藏家,对于中国古代赏石隔阂更是大一些,有时会把当代人作伪的“古石”误作古石,常常会误读一些石种。如2010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拍会水松石山房(主人莫士撝,是一位英国犹太籍收藏家)专场上,一方标明为“明/清·英石·嶙峰赏石”,以52.44万元成交。此方石头据笔者预展现场观察实为内蒙古风砺硅化木。内蒙古风砺硅化木的开发历史,一般认为短短也不过20多年,但此方藏石是藏家1978年4月在香港购藏的,曾经在1986年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展示过,收录于《文玩萃珍》一书。据此推断,内蒙古风砺硅化木的开发史要更早一些。
同样是在此次水松石山房专场上,一方“清十八世纪·白石‘悬崖’赏石”,以74万港元成交。石上刻有《百一山房珍藏》印。百一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间云南巡抚、两
“明/清·英石·嶙峰赏石”,实为内蒙古风砺硅化木
广总督、《四库全书》总纂官之一孙士毅的藏室名。孙士毅有石癖,督学贵州黔中时,得文石百有一枚,因自署“百一山房”。据笔者老友魏嘉瓒所著《苏州古典园林史》介绍,孙士毅“百一山房”现存28方奇石,藏于苏州博物馆。此方赏石是否真的是清代名士孙士毅所有姑且不论,从图录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方硅化木。
“万里江山图”特展一景,左一为“清灵璧石供”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冷泉亭置立的一方英石,为罗森布鲁姆所捐赠(吴雨洁摄)
明代米万钟款“锁云”灵璧古石(周易杉藏)
“宋至清”祁连石“桥虹迭翠”,原为水松石山房收藏,在香港苏富比2014年春季拍卖会以364万港元成交(宽12cm),归国内藏家曾小俊
西方收藏中国“文人石”,除了通过日本之外,更多的也是直接来华(或是通过经纪人)购藏。如美国“文人石”收藏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Richard Rosenblum),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两度来华访石。总体来看,当今西方世界收藏“文人石”的不在少数,如美国已故著名古董商兼收藏家,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的安思远(Robert·Hatfield·Ellsworth),也收藏过“文人石”。
至于“文人石”收藏卓有成就和影响力的,主要有3位收藏家。一位就是美国的理查德·罗森布鲁姆,他本人是一位雕塑艺术家,编著有《Worlds Within Worlds》(《天地中的天地》,1997年哈佛大学美术馆出版)一书,集中了其“文人石”收藏的精华。他的“文人石”藏品,有的捐赠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展示。一位便是美国的伊恩·威尔逊,他曾经是一家全球500强企业的高管,其主要“文人石”藏品汇编有《Spirit Stones of China》(《怪石》,芝加哥艺术研究院1999年出版)一书。另一位是英国的Hugh Moss,中文名莫士撝,藏室名水松石山房。他是一位资深的中国古董艺术品收藏家,其部分赏石藏品早在1986年香港东方陶瓷学会编著的《文玩萃珍》一书中就有收录。
海外“文人石”的收藏热,从20世纪80年代发端,大致一直延续至21世纪初,以《中华古奇石》(主任编委陈瑞枫,执行主编俞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和《中国古代赏石》(丁文父撰;三联书店2002年9月出版)等国内有关古代赏石出版物问世为标志。
如2016年3月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佳士得推出的“威尔逊伉俪文玩珍藏”拍卖专场,拍品系伊恩·威尔逊夫妇的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其中包括若干赏石。如“清灵璧石供”(成交价40000美元),造型有点像佛手,又像是笔洗,中空如盂,黑色质地上有白色筋脉,造型颇为少见。红木旧座雕有灵芝纹饰。此方古石原来是上海某藏家的藏品,笔者编著的《文房赏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一书曾经入编过,后归伊恩·威尔逊收藏,他在1999年出版的《怪石》一书中收录了此石。此次纽约佳士得拍卖,此方古石易手给台湾藏家翦淞阁主人黄玄龙。2016年12月,保利华谊(上海)首届艺术品拍卖会预展,曾经邀请翦淞阁主人举办了一个“万里江山图”特展,大陆当代艺术家曾梵志以翦淞阁收藏的古代赏石为素材,进行一场“叠山长卷”的创作和展示,此方古石再度在沪亮相,前后相隔了近20年时间。作为艺术品投资来说,周期也算是比较长的。
海外“文人石”的回流,应该是以2008年香港苏水松石山房等的藏石,通过拍卖等渠道开始陆续回流。
“清·仿竹奇石连瞿应绍铭红木座”(始北山房藏)
2017年10月,上海市观赏石协会主办的“海上石语——融入一个城市的赏石艺术”展,“赏石文脉”展区集中展示了十几方海外回流的古代赏石
包浆明显的古代灵璧石(日本私人藏)
时至今日,海外“文人石”(包括日本本土出产的一些传承石)的回流还在进行之中。至于海外“文人石”藏品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只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已成为了国内藏家关注的焦点。如2016年3月纽约佳士得“威尔逊伉俪文玩珍藏”拍卖专场的赏石“标王”,也是伊恩·威尔逊代表性藏石之一——“清·仿竹奇石连瞿应绍铭红木座”,最后归上海藏家始北山房拍得。富比春拍会成功推出“道法自然:翦淞阁重要赏石收藏”专场拍卖为标志。香港一直是海内外古代赏石的重要集散和流通地。此次拍卖会,也是国际拍卖行首次推出古代赏石专场,拍品系台湾著名藏家翦淞阁主人黄玄龙提供,共上拍27件拍品,其中赏石13件,成交额1432.95万元,占总成交额的78%,平均每件赏石成交价达110万元。最高成交价的“元·玉山璞·黑灵璧石”为384.75万元,成交价超百万元的有5件。无论是整场还是个别拍品,都创下了中国艺术品自从有赏石拍卖以来的最高成交纪录。自此以后,海内外著名拍卖公司纷纷推出赏石专场或专题拍卖,海外收藏的“文人石”包括理查德·罗森布鲁姆、伊恩·威尔逊、
晚明·黄花梨百宝嵌点苍山石插屏,中国嘉德香港2017秋拍会拍品,近代曾经流散于比利时
日本回流的清代菊花石“傲霜”(周易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