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世明,任启坤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 安徽合肥 230031)
地质公园是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1]。建立地质公园的初衷,就是要保护地质遗迹、进行地学科普和拉动经济发展[2]。具体来说体现在地质遗迹保护、旅游、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四个方面功能[3]。本文以安徽广德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为例,从以上四个方面功能进行探讨。
1.1.1 自然地理概况
安徽广德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安徽省广德县。地跨东经(E)119°33′27.53″~119°38′39.24″,北纬(N)31°00′1.03″~31°08′2.92″。公园由两个园区组成,总面积20.42 km2,其中太极洞园区面积13.08 km2,桃姑迷宫园区面积为7.34 km2。公园地处亚热带南缘,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炎热多雨且雨量集中。
1.1.2 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
2008年,广德太极洞被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安徽广德太极洞省级地质公园”;2011年,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授予安徽广德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创建资格。同时,安徽广德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还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安徽广德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发展,不仅助推了园区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迅速发展,而且带动了公园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从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至今,每年公园游客量以10%的增长率稳步增长,近六年来实现游览人数300万人,门票收入年均2200万元以上。
太极洞是一座庞大的地下溶洞群,总面积达14×104m2,洞长5400余米,分上洞、中洞、大洞、水洞和天洞;洞中有水,洞洞相连,形成了奇丽的天然景观。公园周边出露地层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地质地貌景观。公园地质遗迹划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等5大类,7个类型(见表1)。
表1 地质遗迹类型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types of geological relics
安徽广德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为典型的岩溶景观,为挖掘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的科技内涵,更好的转化科研成果,公园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工作,内容涉及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球化学背景、洞穴研究等十几个专业领域。编制了《太极洞省级地质公园科学研究报告》和《太极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开展了太极洞溶洞勘探及保护利用研究项目,太极洞溶洞内地质灾害治理方案,以及太极洞溶洞内灯光植物生长成因及清除研究。目前以上研究成果均已转化,为今后公园开发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为更好地做好公园科普工作。投资400万元重新布展了地质公园博物馆,布展面积400余平方米。目前馆内拥有各类标本近300件,其中展出标本100余件,还配有AR、VR多媒体展示系统五套。建立了地质公园主碑、副碑及文字说明栏,高标准建立了园区导览牌、解说牌、说明牌约200块。拍摄制作了14min的地质公园宣传片,央视10套《地理中国》栏目两次赴太极洞拍摄专题片,设计印刷了地质公园宣传手册、折页等,并编制出版了地质公园科普丛书。近年来开展了暑期科考游、大学生地学实习、科学考察夏令营等活动,并于每年的国庆节假期举办地质科普活动周。
安徽广德太极洞地质公园建立之后地质遗迹保护水平得到了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地质遗迹保护经费缺乏。公园目前保护及建设资金主要由省国土资源厅相关项目及县财政拨款解决,但由于项目数量少,申请难度大、要求高,县财政拨款资金有限且未纳入常规财政预算,导致地质遗迹保护经费不足。太极洞入口处存在的滑坡危险,由于缺乏保护资金,现仅对其进行防护,亟待采取除险加固措施排除风险。其次是地质遗迹保护意识需要加强。溶洞内景观,如钟乳石,存在着被人为破坏的现象。公园虽然在重点地质遗迹点安排专人看护,进行执法巡查,但是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非法开采矿石的现象,对地质遗迹造成了破坏。同时,还存在着缺乏地质遗迹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
安徽广德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内旅游线路标识牌及相应安全设施,公园公路的陡坡、转弯等重要地段警示标志等有待完善。在旅游旺季,游客生态容量超过饱和值,对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合理分流。同时,由于配套服务设施的缺乏,不能给游客提供周到、舒适的旅游公共服务。
安徽广德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科学研究工作虽然做了一些规划,但是与实际需求尚有差距。首先是基础科学研究工作薄弱,需要对公园地质遗迹进行深入的基础性调查。其次是缺少生根的地质专家。做好地质公园的科学研究工作,要求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目前这方面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还存在着对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缺乏深入的研究,以及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狭窄、投入有限等问题。
安徽广德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功能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地质公园解说词没有从科学角度对地质遗迹景观的形成原因加以解释,形式单一、内容呆板,缺乏趣味性,不能有效地吸引观众。其次是景点的标识说明牌没有完全按照地质公园科普教育要求进行设置,科学性、科普性有待加强。再次,常规的科普活动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不能充分地满足公众的需求;科普读物、宣传材料种类与数量有待增加,没能很好地结合公园自身特色对观众进行有效的科普教育,同时对已出版的《国家地质公园丛书》推介工作重视不够。
地质公园建设的首要目的是保护地质遗迹,一定要遵循“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对安徽广德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进行有效保护,首先要增加公园地质遗迹保护投入,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地质遗迹保护资金的扶持。其次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内容包括地质遗迹保护重要性、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地质遗迹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地质遗迹保护的自觉。并通过引进地质专业人才或者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对现有员工有关地质专业知识的培训,以解决地质遗迹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窘境。
同时,需要对公园地质遗迹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遗迹,采取不同的保护技术和方法,力求既保护好遗迹又能很好地向公众展示,对于一些十分脆弱的遗迹,需要采取特殊的手段和方法精心保护。
充分发挥安徽广德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行。一是提高景点标识牌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以更加形象、直观、科学的解说方式传播科学知识。二是进一步完善周边及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游客进出园区更加的通畅,游览更加舒适。三是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包括相关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周到、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四是全面提升公园从业人员素质,尤其是全面提升讲解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解说水平。只有讲解地质现象以神话传说为主的现状被彻底扭转,科技含量得到提高,地质公园才能名副其实。
通过进一步发展地质公园旅游,给当地居民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提高周边居民保护地质遗迹的积极性、自觉性。
进一步加强安徽广德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基础研究工作,全面开展地质公园基础性调查研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建设发展的动力。通过联合或者委托有关科研院所对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进行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公园地质遗迹研究的深度,促进地质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提升,助力公园科普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同时,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与相关专家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聘请其为公园科学顾问,促成其定期、不定期来公园进行科学指导;或者借助举办国内外相关专家参加的专题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发挥专家力量,以弥补相关专家缺乏的不足。
联合科研机构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科普材料,或者与高校联合利用实习、志愿服务机会,借助高校师生专业知识,力求将地质公园内的说明牌、解说词、宣传资料等制作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最大程度地实现寓教于乐目的。
同时,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地质公园博物馆,注重其开展科普教育的实质和内涵,关注游客在参观过程中的参与性、互动性,最大程度地让整个参观过程融科学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加强管理,保证每天开放时间不低于4h,并组织相关专家对地质公园博物馆解说词进行梳理和完善。深入开展科普活动,选取已有的1至2项常规科普活动,长期坚持,争取形成品牌,同时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等有利时机,适时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广德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是目前安徽境内18家地质公园成员之一。今后,如果其能在当地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从地质遗迹保护、旅游、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四个方面功能加强建设,按照“以发展地质旅游开发促进地质遗迹保护,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地质旅游开发”方向发展,一定能很好地实现有效保护地质遗迹资源、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琴,赵旭阳,覃建雄.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5):96~99.
[2]李响.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和发展调查[J].国土资源, 2014(5):21~23.
[3]陈金林.地质公园功能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经贸实践,2015(14).
[4]李和颜.我国地质公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发展建议[J].林业建设,2014(2):18~24。
[5]彭永生.我国地质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9).
[6]安徽省地质调查院.1∶25万宣城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R].2007.
[7]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一-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
[8]李同德.地质公园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柏林.安徽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景观和公园建设思考[C]//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2003:27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