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秀
在第十三届钟家庆数学奖的颁奖典礼上,浙江大学的周青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年纪轻轻,其貌不扬,却成为这次大奖的获得者之一。那么,他到底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获奖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提到周青龙,他曾经的数学老师评价他很笨。上小学时,他的数学成绩很差,一些很简单的题目别人一学就会,他反复计算几遍还不能完全理解。每次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他总是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不是挨老师批评,就是被同学嘲笑。因此,他讨厌学習,尤其不愿看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各种数字。一提起数学他就犯困,完全没有一丁点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上,他常常走神,要么偷偷地摆弄玩具,要么就托着下巴发呆,总之,他没有认真听过一节数学课。长此以往,成绩当然好不到哪儿去。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他只考了38分,创下了最低纪录,也成为班里拖别人后腿的“差生”。这个成绩让他不敢回家,他害怕面对母亲冷峻的目光和父亲的暴力教育。他悄悄地将试卷压在枕头下面,如果不是后来被母亲收拾床铺时发现,他可能永远不会走上研究数学的道路。
那次,父亲结结实实地揍了他一顿,并撂下话说:“再考不好,就别想进家门!”父亲的话彻底敲醒了他,也唤起了他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决心。从此,他一改往日的颓废,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中。课前,他把要学的新课先预习几遍,老师讲课时就能快速地进入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课后,他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再进行复习,进一步加深印象和理解;每次考试后,他还进行错误总结,将做错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上。掌握了方法后,他进步很快,最后成为班里的第一名。这不仅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也更坚定了他学好数学的决心。
慢慢地,他发现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比如三角形,它的三条高(或中线,或角平分线)都能交于一点。这个现象很神奇,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为了弄懂其中的奥妙,他在数学的王国里忘记了自我,尽情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但他的学习和别人不同,他没有一头扎进纯粹的数学理论研究中,而是处处将数学和实际联系起来。出门坐高铁时,看到铺好的铁轨,他会在心里计算,在铁轨宽度最优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料;针对当前国家出台的雾霾治理措施,他用数学知识去论证汽车限行、关停工厂等方法的可行性,并指出“时间”这一关键要素在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治理环境不仅要实施高压的政策,还要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让大家都意识到“雾霾不利于人类健康”,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节能减排,维护环境安全。
他还在“三体”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三体”问题是天体力学的基本模型,是多体问题的一个特例。世界上有很多专家都在研究,却很少有人取得成绩。这次,他凭借十多年苦心孤诣,以及对数学研究的极大热情,终于在该领域结出硕果,不仅给自己贴上了“优秀数学家”的标签,连国外同行专家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他说:“现在很多人认为学数学没有用处,这是错误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学习者没有深入研究,没有真正发现它的奇妙之处。数学表面枯燥,内含万千乐趣,需要的是先培养起对它的兴趣,兴趣有了,才会有学习动力。”他希望年轻人不要只停留在学习理论的层面上,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将数学算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发挥数学的作用,才不会觉得学数学无趣和无用。
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无论做什么工作,首要的是培养兴趣。干一行,要爱一行;爱一行,才能专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