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丽丽
摘要:高职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今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已经成为高校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讨论影响高职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表现形式,为更好维护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校园安定和谐作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心理危机;影响因素;表现形式
一、相关概念界定
心理危机:现代心理危机教父卡普兰(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简而然之,人们已有经验和能力不能克服和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一种严重的心理失衡状态。
二、国内发生危机事件调查
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年来已经超过了30%。另外,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从2001年3月到2002年10月,广州深圳两地就有9名大学生先后跳楼自杀;还有武汉高校在短短的3个月内就发生12起学生自杀事件。受广泛影响的个案是2004年某高校马某因人际交往障碍所引发的打死同窗事件;2009年某高校杨某因家庭贫困感到自卑而自缢事件;再到2013年4月某高校研究生林某的投毒案件等等。这些血淋淋的案例无不让人触目惊心,扼腕疼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严重,做好心理危机管理不但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各大高校教学和管理程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三、寻求根源、剖析表现
危机无处不在,常伴我们左右,有的人经过自我调节很快过去,开始新的工作学习,而有的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往往不容易调节好自己。就大学生本身而然,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有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微观因素包括:认知、情感、自我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就个体而然,心理危机一旦发生,其心理、生理和行为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生理上就表现出失眠、食欲不振和体力不支,心理上就会出现精力不集中、容易健忘,同时伴有情绪易急惹、焦躁不安、脾气易爆,甚至和别人发生肢体冲突等行为表现。结合高职院校现学生自身特点,综合分析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表现。
(一)家庭因素及学生自身
家庭不但是我们每一人成长和安生之所,也是给我们爱和温暖的港湾。然而由于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就会促成学生心理健康容易发生问题,严重形成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①遭到孽待:相关研究表明在童年期遭受过身体上的孽待,尤其是女性性孽待,那么她们心理会发生变化,为其心理危机的发生埋下深深的种子。在对待恋爱和性发生不一样的处理方式,总是没有安全感或者自我感觉羞愧不愿意与人沟通,甚至对婚姻和性产生恐惧,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自己长时间无法从噩梦中走出了,又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大众媒体如果对其没有正确的保护,就会形成心理危机的导火索,进而会威胁到自己心理健康和身体安全同时给社会和学校带来不安定的局面。在行为表现上容易出现沟通不畅,不愿意和人交流,往往独来独往,在校园中总是最可有可无的一个,同学之间会误认为高傲、孤僻、自我主义和冷漠等。②家庭肢体冲突。在家庭中不良的家庭环境会直接导致下一代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家庭中家长常常发生肢体上冲突甚至出现的暴力现象。在这种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学生就会出现侵社会行为,在学校中和社会上易与人发生口角,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如在学校中遇到不开心或者在学习遇到挫折和恋爱中发生摩擦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事件。在学校中表现为对老师和同学不礼貌,很难与人正常沟通,常表现出玩世不恭和无所谓的样子,严重会出现违反校规校纪。表现在学业上,学习不认真,上课无法集中,甚至多门功课不及格或者出现留级现象等。③家庭不良嗜好。生活在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喜爱,但是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不良嗜好就会严重影响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的身体和心理甚至行为表现也很出现偏颇。例如长辈有严重酗酒或者药物滥用者。由于从小受家里人的熏陶和影响,会改变其习惯和情感表达。大多数情况下也会酗酒,认为只有喝酒才能和人进行情感交流,只有喝醉才能体现出自己多有能力,如果对方喝得少就认为人家和他关系不好或是瞧不起他,常常以“品酒看人品”为箴言。相关研究表明,人在喝醉时意识模糊不知道自己当下所做的行为,这样很容易发生不幸,会给自己及其家人和他人造成不良后果。④家族病史。如家人中有人罹患慢性抑郁,精神障碍或自杀和童年失去至少一位亲人(血亲)。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往往心理无法安定,感觉自己有一天也会像他的亲人一样会得同样的疾病而离开。表现在行为举止上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提不起兴趣,对任何事情都消极应对,生活在有一天活一天的思想中。在学校中从不参加任何活动,对学业也漠不关心,自己也不注重穿着打扮。当然也有极端表现的,就是过度放纵自己,在情感上和行为上表现出令人无法接受和难以理解的程度。
(二)学校管理缺失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取向。所谓全人教育,是指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即在适宜的大学学习背景的保障和促进下,通过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能动与自觉,实现大学生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一体化的全面提升,真正培养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人[2]。针对当前教育形式和大学生心理危机迫在眉睫的时刻,高校不但要保证学生学习质量还要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管理和疏导,为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大学生是高校不断努力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动力。专业指导教师的缺失和相关管理机构的不健全以及教管分化等现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或者是缺失,都是间接影响其心理不能有效的和针对性的疏导和管理,偏离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初衷。学生们有心理问题时不知道该向学校的哪个部门和管理人员寻求帮助,应该在校园中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体和平台强化认识树立“重视自己心理问题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的观念。不会让大学生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不敢也不好意思去寻求解决和咨询,同学之间也不会出现鄙视和瞧不起的氛围,恰恰相反的是出现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安慰亲如一家的校园气象。
(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一方面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飓风,雪崩,火山爆发。面临并且亲身经历这种人类无法控制的灾害,必须要有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严重者必须配合医生对其进行长期咨询和矫正。因此,对大学生新生必须做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工作和严格排查,有利于更好的融入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是人为技术造成的灾害;战争、恐怖袭击、犯罪暴力、各种交通事故等。
(四)电子产品受害者
大学生都是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最主要接受者和使用者之一,网络社交工具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必备工具,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3]。它像把双刃剑,克服了传统社交的障碍,却成了“手机控”生活在虚拟世界中,模仿言行,寻求精神刺激,导致孤立、冷漠、叛逆等心理问题。遇到或看到新鲜事儿时,大多数人会习惯在网上表达看法或发泄情绪。诸如在QQ、电子邮箱和微信朋友圈留言发表一些愤世嫉俗的言论,更有甚者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公开播放反社会的不当言论以及自身的极端表现行为,给社会安定带来不良影响;恶意占用公务电话119和120等给群众和社会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面对危机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人越挫越勇最终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有的人恰恰相反,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佳,直到危机无法承受,最后危机爆发。影响高职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因素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作为普通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时刻监督和检查,为社会安定校园和谐作出自己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0-73.
[2]杨元业.论大学生形象的价值取向与现实建构[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教学与管理版),2003,(6):142.
[3]乔木.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作者单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