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
摘要:《高濑舟》是日本近代作家森鸥外晚期代表作,属于作者“脱离历史”的历史小说。该作品于大正5年(1916年)1月发表在《中央公论》上。取材于江户时期随笔集《翁草》中的一篇小故事《流浪犯人的故事》。“知足”和“安乐死”是作品《高濑舟》中重点描述的主题。本文将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作者森鸥外通过《高濑舟》这一作品展现出的官僚批判态度和其性格中的自我安慰和妥协性。
关键词:森鸥外,《高濑舟》;知足;官僚批判;自我安慰;妥协
森鸥外(1862-1922)原名林太郎,出生于日本岛根县,20岁毕业于东大医学部,1884年23岁时公派前往德国留学。他是学习西方医学的近代医学家,是日本官僚体制中的一名军人官僚,此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夏目漱石并称日本近代文学双璧。鸥外的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后期创作主要是历史小说,即以历史性题材展示近代人的文化观念,或在历史性素材中发现并重新审视武士道的伦理精神或新兴道义。
《高濑舟》是森鸥外晚期代表作,属于作者“脱离历史”的历史小说,即借助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理想和信念。该作品于大正5年(1916年)1月发表在《中央公论》上。取材于江户时期随笔集《翁草》中的一篇小故事“流浪犯人的故事”。
笔者认为《高濑舟》中,主人公喜助和庄兵卫对“知足”的态度以及庄兵卫这一人物形象展现出的矛盾性格,非常引人深思。本文将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作者森鸥外通过《高濑舟》这一作品展现出的官僚批判态度和其性格中的自我安慰和妥协性。
一、作品分析
将《高濑舟》和其取材的历史故事“流浪犯人的故事”进行比较,二者主要故事梗概是相同的,但“流浪犯人的故事”中的出场人物只有犯人和押司,也没有对人物的性格、心理描写,仅仅罗列了故事的梗概,鸥外根据该历史故事片段,将两个主题——“知足”和“安乐死”糅合进去,塑造出了相对应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创作出了新的作品。
“知足”和“安乐死”是作品《高濑舟》中重点描述的主题。鸥外在《高濑舟缘起》中指明的创作主题有二:一、财产的多少和欲望的关系;二、安乐死问题。鸥外看了“流浪犯人的故事”,将自己在生活中关注的事情假托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描写出来。高濑舟中主人公庄兵卫对知足和安乐死问题的反思,反映了森鸥外本人对此的观点。
小说前半部分讲述了主人公喜助因弑杀胞弟被判刑流放到远方小岛,但却完全没有悲伤、痛苦的样子,反而表现的很是快活。对此负责押送他的押司羽田庄兵卫感到很不可思议,在一番问答后得知,喜助从前生活困苦,居无定所,没有固定工作,拼命干活也仅够糊口,但是在犯罪判刑后可以离开令其“饱受苦难”的京都,而且入狱之后,无须劳动便得到以往难得的食物,且流放小岛还能得到二百文铜钱,平生第一回能有属于自己的余钱,“因此心里快活”。
庄兵卫反思自己,他和喜助不一样,虽然“从官家领取俸禄”,但由于“一家七口过活,用度需精打细算”,向来也是没有余钱,因此他“从未有过满足感,通常是既不感到幸运也不觉得不幸”,于是庄兵卫觉得喜助是“知足的范例”,看到他“头顶仿佛泛着佛光”。
小说的后半部分讲述了喜助弑杀弟弟的缘由。兄弟二人生活贫困,后来进了织棉作坊工作,弟弟因染病无法做活儿,全靠喜助一人养活,弟弟知道自己的病无法治愈,为了让哥哥获得解脱,选择了用剃刀割喉自杀,但却割的不够深,没有自杀成功。而且剃刀夹在喉咙上,疼痛难忍。之后喜助在弟弟哀求下,最终答应帮忙拔掉剃刀,弟弟也死了,喜助于是被判犯了杀人罪流放离岛。庄兵卫对此判决抱有疑问,但“除了依从上司的裁决、依从权势也别无他法”,虽然“心里仍然不能释怀”。
二、《高濑舟》中的官僚批判
《高濑舟》发表于1916年,当时还是军医总监、医务局长的森鸥外正面临辞官的问题。在1915年7月18日的日记中,鸥外写了首长诗,其中一句是“老来殊觉官情薄”。同年9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婦女通信予が引退の報を伝ふ。東京諸新聞の記者悉く来訪す”,11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時間大嶋健一に引退のことを言ふ”,但鸥外正式辞去辞去医务局长一职转入预备役是在1916年5月4月13日。
创作《高濑舟》时,鸥外正值辞官之际,对其常年所处的官僚阶级多少有些不满的想法,而这种想法通过作品中人物可以反映出来。
作者对喜助的“知足”是赞赏的态度,但是对喜助所处的社会无疑是批判的。喜助犯罪前,是京都最底层贫苦的平民,居无定所,虽然拼命找活干,但吃饱都勉强,还要四处借钱,从没有自己的财产;在他帮助弟弟“安乐死”,被判有罪入狱后,他虽然成了犯人,失去了自由,但却不用担心吃住,“无须劳动便得到以往难得的食物”,而且流放小岛还能另外得到二百文钱,平生第一回有了自己的余钱。这种变化是扭曲的、讽刺的,法律和国家成为了令人受苦的一方。这种对喜助所处的封建社会的讽刺、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鸥外对本身所处社会的担忧和批判,反映了其当时辞官时的心情。
此外,庄兵卫对于喜助所犯的杀人罪的判决抱有疑问,认为喜助是在弟弟的哀求下,“为使其脱离痛苦才出手了断的,难道这也算罪过”。这种质疑进一步反映了鸥外对官僚阶级的质疑和不满。而这种质疑和批判在鸥外同年发表的作品《寒山拾得》中进一步表现出来。
《高濑舟》脱稿于1915年12月5日,发表于1916年1月,《寒山拾得》脱稿于1915年12月7日,于1916年1月发表于《新小说》。《寒山拾得》紧接《高濑舟》之后创作,并和《高濑舟》同年同月发表,二篇小说都是“脱离历史”的历史小说,小说的主题也相近。鸥外在小说《寒山拾得》中,讽刺俗吏对无知的道和宗教的盲目遵从,同时暗示了不论身份财产等,也有伟大的人。鸥外通过这两篇小说寄托了自己的心境,反映了他对身处多年的官僚、军阀世界的批判和讽刺。
三、《高濑舟》中的自我安慰和妥协
差役庄兵卫通过喜助和自己的对比,对喜助“知足”的态度表现出赞赏。庄兵卫和喜助属于不同的阶级,他是负责押送犯人的押司,属于官僚阶级中的下层人士,所以他有稳定的收入,固定的居所,但由于家中人口多,需精打细算,向来也没有余钱。因而他对于自己的状态“从未有过满足感,通常是既不感到幸运也不觉得不幸。但是内心里潜藏着危机感”。当他看到喜助的“知足”在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又思考他和喜助的不同之处,他们的身份地位无疑是不同的,但庄兵卫认为他们对自己状态的不同感受,还是在于是否知足,而喜助便是知足的范例,庄兵卫甚至看到喜助“头顶仿佛泛着佛光”。庄兵卫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无疑表明了其对“知足”观的赞同和敬佩,但喜助的这种“知足”是底层平民对统治阶级完全服从、顺从,并对此感到感激、知足,庄兵卫的这种态度展现出了官僚阶级希望平民知足、顺从的一面。
而这种态度也是森鸥外通过主人公庄兵卫表达自己对“知足”的赞成态度。一方面这是鸥外对面临辞官的自己的安慰,反映了他即便没有欲望也能幸福的心情;另一方面这也是鸥外思想中传统的一面,是官僚阶级希望平民知足、顺从的态度。
此外,庄兵卫对于喜助所犯的杀人罪的判决抱有疑问,喜助是在弟弟的哀求下,“为使其脱离痛苦才出手了断的,难道这也算罪过”。庄兵卫作为官僚阶级下层官员,对长官的判决虽抱有疑问,但最终还是“除了依从上司的裁决、依从权势也别无他法”,展现出了其对上层官员质疑却顺从的态度。也是森鸥外对官僚制度妥协的一种表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濑舟》表达了作者在辞官之际对官僚、军阀批判、不满的心情。此外,也表达了作者当时“知足者富”的心情。但是,笔者认为,作品中“高贵”的“知足”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逃避”,在这种“知足”的深处,包含着对统治者臣服、以及对自身的安慰,展现了其思想的矛盾性。
參考文献:
[1]吉田精一.现代日本文学史[M].樱枫社,1980.3.
[2]矶贝胜太郎.古通豆本27 历史小说的种本[M].日本古书通信社,1976.
[3]长谷川泉.近代日本文学鉴赏与研究[M].明治书院,1958.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文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