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峰
磨石坑是武夷山市洋庄乡西际村的一个老区基点村,坐落在海拔780米的高山上。翻阅武夷山革命史,磨石坑在闽北苏区有着闪耀的光辉亮点,是闽北苏区铅印厂所在地,印刷过苏区货币。每当在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看到苏区货币时,就想到磨石坑。有鉴于此,有个念头常在我的脑海里牵绕,总想去磨石坑看看。
一天,我们几个党史业余爱好者从市区出发,乘车去磨石坑。开车的西际村书记杨万春说:“过了赤石铺,绕过弯,就是去磨石坑的山路。前几年,去磨石坑的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车辆难以通行。2015年在双百联动挂点单位市政协的牵头下,召集有关单位现场协调办公,终于完成赤石铺到磨石坑的道路硬化,为民办了一件大实事。”
磨石坑夹在两座大山之间。从山顶往下看,四周全是竹林和茶树,一阵风吹来,把竹林和茶树吹起一层一层起伏的波浪,如红军战士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村边有一条小溪,如坑道一般,溪水常年不断地流着,如同甘甜的乳汁,养育着磨石坑的村民。
村名的来历
走进磨石坑,全是石头铺设的巷道。与别的村庄不同的是,这里的巷道护坡都有排水涵洞口。村民说,春夏两季,雨水众多,山上常下起磅磗大雨,积起的雨水都是排水涵洞口流向村边的小溪,保护村庄的民房不被雨水冲垮,是一个很好的排水系统。
村中的房子依地势而建,忽高忽低,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巷道全是用麻石铺设的,不是河卵石或其它石头。村中被称为“博士”的年青人黄国宾说:“磨石坑清一色姓黄,黄氏第122世黄福成从江西迁移过来,与西际的地源、小浆的东头是同一个先祖,有着400多年的历史。磨石坑的山头盛产麻石,麻石很适合做石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豆腐的磨。山顶最高的一幢房子里有一幅古石磨,等一下不妨去看看。”
村庄顶端有一幢大古宅,大门是用条块麻石架上去,进门有一个院子,然后是正房。黄国宾介绍道:“这幢古宅解放前是一户地主人家,解放后一度做村小学使用。”我们仔细观看,墙上还有当年泥浆水刷写的墨迹,只是时间较长,又被风吹日晒,字迹模糊辨认不清。
我们的眼光都被院子里的石磨吸引了。这个石磨形体较大,黄国宾说:“听上一代老人家讲,周边村庄百姓使用的石磨都是磨石坑打造售卖的,也许祖上是一个豆腐制作行家,他到了磨石坑,看到麻石是制作石磨的好材料,就成了迁居扎根落户的理由。”他的话印证了磨石坑村名的来历。
曾经的闽北苏区货币铅印厂
我们来到磨石坑6号房。杨万春告诉我们:“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闽北苏区铅印厂,印制过闽北区纸币。”听之一说,大家为之一振,这就是今天寻访的主要目的。
很遗憾,由于房主常年居住在市区,铁将军把锁大门,我们不能进去感受当年的苏区货币印制场景,只能从门缝住里瞧。房屋虽然空荡,但由于熟知这段历史,我们仿佛看到印刷工人来回穿梭的忙禄景象,听到印刷机器的隆隆响声。苏区在党的领导下,尽管遭到敌人封锁,但贸易是繁荣的,物资是流通的。苏区纸币是受欢迎的,能保障苏区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品供应。
那是在1931年下半年,闽北苏区得到日益巩固,经济建设与对外贸易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货币作为贸易流通支付手段。赣东北苏维埃银行闽北分行选址磨石坑建立货币印铸机构—磨石坑铅印厂,印制苏区纸币,也称银元票、银行卷。面额有一角、二角、五角、一元的四种。1932年3月,还印制过票面为50元和100元的兑换票。那时铅印的模版是石质的,麻石坚硬,不易脆裂、磨损、分化,也许这是选址在磨石坑的原因。
磨石坑铅币厂存在三年半时间,直至1935年1月,闽北苏区陷落,转入三年游击战争,闽北银行停止印制与发行苏区纸币,磨石坑铅印厂才结束历史使命。1982年10月,由央行金融所、财政部财研所共同编写、出版的《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
磨石坑铅印厂及其印制的苏区纸币,不但在闽北苏区货币史上有着重要的金融地位,在闽浙赣甚至在全国革命金融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它们对于支持革命战争、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金融事业、促进生产贸易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和作出重大贡献,在我国革命金融货币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石磨养育过红军游击队
在革命战争年代,磨石坑是大安通往坑口的重要通道,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是天然的隐蔽场所,成了红军游击队入伍新兵集训的好地方。
我们站在石磨旁边停驻许久。想象当年新兵集训时,石磨磨制豆浆,制成豆腐花,成了他们的美味佳肴。新兵们补充体能,加强军事训练,提高战斗素质,为的是上前线能够奋勇杀敌,做一名合格的战士。
同行的高端华是一位档案管理员,对石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说:“在所见的石磨中,这个是比较大的。磨石坑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应多多发掘历史人文史料。”說完,他张开双手,使劲搬了搬,石磨岿然不动。见此情形,我对杨万春说:“这个石磨千万不能被破坏,作为磨石坑的历史文化象征,要保管好。”杨书记表示赞同。
杨万春说:“西际村是武夷山市革命时间最长的村之一,从苏维埃时期一直到解放都没有中断过,希望你们多多挖掘革命史料,为西际村的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大安红色义务资深讲解员张珍秀也说:“磨石坑的文化底蕴深厚已超出原先的想象,通过挖掘大有作为。”
磨石坑是我近年来走访中感受最深的老区村之一,它见证了闽北苏区金融的兴衰,载入闽北革命史的光辉史册。如果说麻石巷道是磨石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铅印厂与石磨则是该村最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遗产,两者都值得加以保护,大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