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崔世安4月中旬列席立法會答問大會,被議員李振宇、李靜儀、林玉鳳追擊土地管理與公屋數量問題時,重申會積極尋找土地資源及科學規劃,確保本澳房屋有序供應,並公佈約有一萬六千五百個公屋單位可供應,包括新城A區首階段的七千個、偉龍馬路六千五百個、原發電廠的一千個、路氹西側二千個,以及在餘下不足兩年的任期內重開社屋及經屋申請。綜合社會意見,對此是持歡迎取態的,畢竟,在市民看來,有藍圖有規劃總好過什麼都冇。
在澳門,房屋問題早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隱疾。不論有樓冇樓人士,皆深陷其中。一直以來,不論官方還是坊間談房屋問題,就必歸咎土地供應不足問題,儼然房屋問題和土地問題有必然關連,其實稍有頭腦的就很容易明白到,這充其量只是一個偽命題。
澳門在2000年以前,房屋問題不曾成為社會尖銳問題。這歸功於回歸前時期澳葡政府興建了大批質量相對上乘的公屋,有關數據指,1981年至2000年間落成的住宅數量共有168,438個住宅單位落成,其中私人單位數量141,165個,公共房屋共27,273個,解決了當時居民的安居問題。自2000年以來,隨著城市急速發展和人口增加,房屋問題迅速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的議題,也因此,在強大的社會輿論之下,官員經常以土地供應不足為辯解,來平息社會怨言和不满。2005年政府提出“三四五六”計劃,即三年內建4,000個公屋單位,五年內建6,000個公屋單位,2007年政府將計劃增加至1.9萬個,即“萬九公屋”項目。至2013年底,已建成公屋數量達45,573個。不過,本澳的房屋問題並沒有因新建房屋的大批量落成而得到圓滿解決。
那麼,究竟土地供應是否與房屋不足問題存有必然的關連?這是一個值得探討和關注的議題。照理講,土地和房屋本是麵粉和麵包的關係,土地就是建造房屋的面粉,當然房屋就是由麵粉制成的麵包了。當原材料麵粉充足,才有條件去制造充足數量的麵包,這個道理很淺易。同樣,這個原理適用在房屋問題上。只不過,相當值得關注的是,麵粉庫存大量存在,還得看麵包商如何作短中長期規劃及利用,是全部用了還是擠牙膏式的利用。所以,套用在房屋問題之上,政府擁有土地的多少及怎麼規劃和利用,都是重要因素,而且,後者更為關鍵。
因此,房屋問題的關鍵不在土地不足,而是怎麼規劃和利用,若有土地不作規劃及利用,未來澳門仍要承受房屋不足的陣痛。觀乎過往,土地政策備受質疑,閒置土地的無力回收,以至令市民對政府處理土地問題缺乏信任,不满情緒日增。未來澳門房屋問題如何,也得看政府可否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積極強勢收回發展商囤積的閒置地,以澳門城市的整體利益為依歸,對土地加以規劃利用,真正把土地資源的使用權還給廣大市民:比如關乎民生的基建發展和公共房屋等等,方能取信於民。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個以民為本的政府,在長遠規劃房屋問題上,還要充份考量到未來的人口政策,因應未來的人口是否增長或減少有所調整,當人口結構劇增時,房屋規劃不足就會跟不上需求,同理,當人口結構減少時,房屋需求自然減少,那麼規劃可以向下調整。其實說穿了,房屋不足根本就是房屋的建造量追不上人口的增長等原因。所以說,房屋問題其背後成因和應對方法值得研究,絶非簡單地歸咎土地供應問題,還要看政府的房屋發展及長遠規劃、未來的人口政策問題,以及土地增長和人口增長的幅度是否掛鈎問題;不正視這些根本性的因素,房屋問題永遠是個建房數量不足的爭議性議題。 (澳門/ 劉子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