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抖起来”与文物“活起来”

2018-05-25 08:30陈履生
环球时报 2018-05-25
关键词:高下文博兵马俑

陈履生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抖音联合多家文博单位联合制作发布的“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H5视频,在朋友圈刷了屏。视频中,中国国宝级文物“放飞自我”,在“什么是当当当”的音乐中挥舞荧光棒,眨起98K电眼,跳起拍灰舞,兵马俑则高呼“作为中国的icon,我们不红,始皇不容”。据称,该视频4天播放量突破1.18亿。通过这种方式向广大年轻人传播推广国家文物形象,的确起到一定作用,但这种方式有待商榷。

古今中外,文化和艺术都有高下和雅俗之别,就高不就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直鄙视俗文化。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享有至尊的地位,是因为其不可复制和难能可贵的文化艺术价值,博物馆因此成为国家的祠堂和祖庙。人们进入博物馆后的感悟与流连,则是对文化和艺术表达的基本尊崇。博物馆及其工作人员对于文物的尊重,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

不管是秦代的兵马俑,还是汉代的说书俑,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形象都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精华。凝固的庄重、静态的庄严,这个瞬间定格的是中国美学的精气神。文物“活起来”是有专业考量的,任何方式的“活”,都不应让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尊严受伤。同样,“活起来”也有高下,也有雅俗。在中国大众娱乐生活的范围内,“活起来”的代表有广场舞,但国家大剧院不能因为“活起来”而把广场舞请进国家殿堂。

毋庸置疑,科技让文博长上了腾飞的翅膀,但科技的用法同样有高下之别。2011年,美国塞克勒美术馆与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联合主办了“历史的回响:响堂山佛教石窟寺”巡回展,借助新技术将被破坏的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的原貌得以重现,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身临其境,还有破坏者的忏悔。这是文博单位应该做的。

面对“断臂的维纳斯”,曾有数十种“植肢”方案,也有好事者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使其断肢重生,但都难以获得博物馆的认同。显然,这里“断”的残缺是最美的,不管哪种方法使其恢复,都可能破坏维纳斯在人们心目中那种独特的美。这就是博物馆的价值观。▲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

猜你喜欢
高下文博兵马俑
猜画大决战
兵马俑修复:为你,千千万万遍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架线工地写真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中国出土2100年前的迷你兵马俑
社会版(五)
人生在世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9月举行
缤纷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