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靠的是运用科学方法(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05-25 08:20孙微
环球时报 2018-05-25
关键词:佩里斯蒂芬改革开放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孙微

编者按:从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到扩大增加自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再到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国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新举措,有的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有的是对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全面深化。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40年,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巨变,很多关注中国的外国人也被这个发展历程深深吸引,比如斯蒂芬·佩里。1954年,48家有志开展对华贸易的英国公司创立“英中贸易48家集团”,并于1991年更名为“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斯蒂芬·佩里是该集团的现任主席。自1972年起,他先后200多次造访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当年剑桥的李约瑟教授就认为中国会回归世界中心,他说对了”

环球时报: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您去过,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您到过……作为一名“亲历者”,您怎么评价1978年底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定和决策?

斯蒂芬·佩里:中国的改变是现象级的。有人试图将新中国分为邓小平之前和之后的时代,这样做太简单化了。改革开放之前的时代,我会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现代中国”,中国之所以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包含了之前很多年的努力和试验,例如如何保持中国的统一,如何应对贫穷、重大疾病及教育与医疗资源的匮乏等。没有这些铺垫,改革开放是不会在那个时间点发生的。

改革开放为中国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政治改革是另外一个方向。1976年之前,人们对政治不满意,希望一个更好的生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改革派想要开放的目的是为了给人民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和社会。1978年之前中国的农业领域是计划经济,而如今七八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市。

现代化农业是第一步,现代化工业是第二步。中国从沿海省市开始发展出口产业,学习“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这些是有风险的:西方能否接受中国制造的商品?中国能否提供足够多的消费品?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看到中国做到了。第三步是服务业的现代化。三四十年前,我们说伦敦的中餐馆比北京的还要多,当时的中国很难找到餐厅或者咖啡厅,但现在中国到处都是。

中国在40年内实现了经济现代化,而美国花了100年,英国花了200年。中国做到了,不是靠机遇和运气,而是运用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有关:确认想要做的事,进行不同的试验,然后调整,再形成政策。这一过程耗时二三十年,因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经历过几十年实践考验的。

60多年前,我的父亲、伦敦出口公司董事长杰克·佩里,于1953年带领一批英国工商界人士,打破西方世界对新中国的封锁,克服重重困难,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当年剑桥的李约瑟教授就认为中国会回归世界中心,他说对了,这是基于对中国的理解而进行的预测。资本主义的问题在中国可以被处理得很好。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的体制,但我认为有意思的是,西方开始理解中国的一些原则,比如如何为人民服务。

西方有人一直不看好中国,原因是……

环球时报:改革开放之初,西方一些学者、媒体不看好中国的前景,您记得当时这类声音吗?其依据是什么?

斯蒂芬·佩里:1978年时,西方很多人认为中国很奇怪,也没什么影响力,不需要担心中国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或对西方经济有影响。这些人错失了理解中国的机遇,他们只看到了表面,低估了数千年绵延历史留给中国人的价值。每次访问中国,人们总是先给我倒杯茶,为我准备合适的晚餐,当我不舒服时他们带我去医院,他们的热情自然流露,这些是中国人深层次的价值观。

现在的西方还有人不看好中国,则和马克思有关。马克思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影响巨大,尤其是1917年俄国革命,让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震惊。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宣传一直存在。西方媒体为迎合大众,不断加深这种误读,以至于人们没有兴趣去了解真正的中国以及为什么中国能成功。

我的理解是,社会主义是要利用人们的创意来推动国家发展,马克思并没有说你不应该富裕。当西方意识到中国从西方学了很多并运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他们才会开始意识到他们也可以从中国身上学到很多,但这一过程仍然需要几十年时间。

我们的国家在铁路等很多行业表现糟糕,其实这并不关乎私有、公有,而是不同行业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行业需要国家扶持补贴,有些行业需要鼓励企业家精神。西方国家的问题在于欢迎中国市场,但担心中国地缘政治影响。实际上,中国的“一带一路”不是要让中国发展为帝国,而是想和相关国家一起发展。要注意的是,以IMF和世界银行为基础的现代金融架构只有几十年历史,而这个世界的文明已有数千年,新兴国家必然会挑战现状,因此必然会有一些摩擦。

环球时报:改革开放40年,您觉得最重要的经验可总结为哪些?

斯蒂芬·佩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很多人担心中国不够成熟,中国市场会受到西方产品的冲击,但事实上这并没有发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并且通过进一步开放来帮助平稳过渡。通过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商品的出口得到促进,并有效控制了商品涌入。当然这让美国不满,认为中国政府对经济进行了干预。

公司有很多形式,事实上美国波音公司的存在是因为美国军方从该公司购买飞机,波音并不是独立、没有政府扶持的公司。总体而言美国的公司的确更独立,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发展中,从落后走向先进,中国所做的是确保阶段性、渐进式发展。等到中国足够发达,自然会允许更多外国公司竞争。

我觉得,最重要的经验是:做好计划,不要害怕风险,要将“风险”转化为“机会”。当然最重要的是,领导人要记住是为人民福祉而发展。

“中国领导人在制定经济计划上努力了几十年”

环球时报:在今年4月博鳌亚洲论

坛开幕式演讲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您怎么看这一表态?当下的中国是否又站在了一个向前发展的路口?

斯蒂芬·佩里:热衷于中国事务的人会发现,习主席的演讲是经过仔细斟酌的。里面的很多内容是讲给美国人听的,因为中美两国前一段时间处于“贸易战”边缘。仔细读了演讲你就会知道,潜台词是我们并不是在美国的压力之下开放,而是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我们的汽车公司已经准备好与外国企业竞争了:我们有好的产品、好的设计,也有合适的价格。我们也希望你们不要阻止我们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开放在中国是一直进行之中的,中国并不是要控制进口避免竞争,而是要让中国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工业以和外国企业竞争。

博鳌演讲是给那些愿意读懂中国的人看的,演讲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带一路”以及合作。演讲并不只是听起来好,还重申中国是全世界40%经济增长的来源,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一带一路”会进一步带来经济增长。中国不会控制“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发展,而是与它们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环球时报:国际环境在变,一些国家向内看,趋向保护主义。从这个层面看,中国扩大开放和纪念改革开放,是否有国际性意义?

斯蒂芬·佩里:世界产品的全球化是不可逆的。举例来说,世界各地的人还会继续买苹果手机,但苹果手机在哪里制造,谁盈利?特朗普认为美国人因生活水平停滞和就业前景而沮丧,但如果你是跨国企业家,你所关心的并不是爱国主义,而是成本和利益。因此,产品的全球化会继续,但制造业全球化不一定。企业家正在寻求解决办法,但这很不容易。

保护主义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形式,这是西方社会对外贸易和社会内部不平等的体现。欧美国家已经把低成本制造业放到别的国家,现在想把这些企业搬回来是不可能的。而且年轻人不想进纺织业,想进金融业。牵扯其中的是,西方政治家忘记了制定经济计划,大多数政治家不明白这样做的重要性。中国成功的原因在于领导人在制定经济计划上努力了几十年,中国领导人都曾应对过某种形式的经济工作。

西方经历了金融危机,投入大量资金拯救金融体系,但目前来看西方的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西方一直没有找到长远的解决办法。英国的经济问题需要通过贸易来解决,需要创新来对抗低成本产品制造的挑战,但重组经济的过程将非常复杂。美国人也想重组经济,为主要进口产品寻求替代产业,面临困境时他们往往拿保护主义来搪塞,事实上保护主义离问题的解决和起因都很远。

环球时报:西方发达国家眼下是不是也需要思考并实践改革和开放?

斯蒂芬·佩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非常反对来自外国的收购和并购,反抗韩、日、德、美汽车厂商在英建厂。但如今我们有全世界最好的汽车企业,制造出了顶级汽车,虽然没有一部分属于英国。但造出最好的车这点更重要,这是出于对经济的非常高层次的理解。如今德国和法国对关键行业产品的进口非常抗拒,这是英国以前经历过的。这只是时间问题。工人们认为受到威胁,因此拥戴民粹主义代表来抗议。但在我看来,企业还是国际化最好。▲

猜你喜欢
佩里斯蒂芬改革开放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斯蒂芬·金的退稿信
玛格丽特·佩里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命悬一线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美女与野兽
踮起脚尖,接近阳光